百家號:天眼新聞 2022-12-03 21:30
交密村是臺江縣南宮鎮最大的以苗族為主的行政村。近年來,交密村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同時,大力發展刺繡、稻田魚養殖、金鉤藤種植等產業,走出了一條產業脫貧致富幸福路,村里迎來新的發展面貌。隨著產業的發展,如今,村民們正以更加“走心”的方式投入鄉村振興。
刺繡織繪鄉村振興圖,一針一線繡未來
“上個月我們合作社的總訂單量為7000元,每個人的工資從幾百到上千不等。”在交密村刺繡合作社里,36歲的負責人楊正蘭一邊認真穿針引線,一邊介紹著,“我們要努力將‘指尖技巧’變成‘指尖經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新活力,實現技藝傳承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據了解,該合作社于2019年成立,是臺江縣婦聯與臺江“媽媽制造”公司聯合承辦的項目。
2019年,公司組織培訓。當時有60位婦女參加,楊正蘭是60個人里繡得最好最快的,加上她年輕又讀過書識字,因此被公司選為交密村刺繡合作社的負責人,主要負責公司樣品的接單、成品交接、工資發放及組織人員刺繡。“現在的收入可以補貼家用,小孩讀書有營養餐,不需要交學費,我們也沒有高消費的習慣,刺繡所得的費用已經足夠基本的生活開銷,加上丈夫在外務工所得,日子過得還算可以。”楊正蘭說,繡坊的設立給她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變化。
目前,交密村刺繡合作社共15人,繡娘最年長為69歲,最小35歲。繡坊工作時間、方式較為自由靈活,從早上八點開始至下午五點,可選擇到繡坊刺繡,也可攜帶回家繡,月工資根據個人繡品的數量和類型決定。樣板圖案由公司設計師專業設計,打板畫線后,由繡娘們手工一針一線繡制、組裝,送至浙江加工,后進入“王的手創”品牌店進行線上線下售賣。 成品大小類型不一,所要求的技術功底和得到的收益也有所不同。如平安符,繡娘每個可獲益40元,實木首飾盒的裝飾刺繡,每個可收入268元左右。

楊正蘭告訴筆者:“繡坊給村里的婦女們帶來了收入,我們也將手藝繼續傳承,努力‘繡’出美好生活,為鄉村振興擴展了新路徑。”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刺繡技藝一度面臨著失傳的風險。但隨著刺繡合作社的成立,刺繡就不再僅僅用于苗族盛裝的裝飾,更是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她們的刺繡所得已是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能夠在經濟效應的帶動下能激發年輕人內心深處對世代相傳的技藝的熱愛,從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傳承刺繡技藝,讓苗族的傳統工藝能夠延傳不息,讓苗族刺繡這本“穿在身上的史書”繼續述說它的歷史。
稻田養魚,因地制宜助發展
從雷公山流淌而出的翁密河呈“S”形穿寨而過,遠遠望去,儼然一幅生動的太極圖畫面。
穿過村寨的翁密河處于雷公山生態保護區,據介紹,在近三年的全國河流水質檢測中,翁密河的水質排在全國第二。得天獨厚的水資源使得該村種植出的水稻口感芳香,營養價值高。

脫貧攻堅以來,交密村因地制宜,利用交密村的水田資源優勢,將該村在稻田中養魚的傳統產業挖掘出來,實施發展稻田養魚產業。

通過政府扶持,當地已實現家家養殖稻田魚,戶戶有收入。村民王文榮家中稻田魚每年可養殖出200斤魚。按市場價每斤30元左右,在稻田魚養殖上,他一年可獲得5000到6000元的收入。對于他的家庭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補充。稻田養魚作為交密村的富民產業之一,實現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稻魚雙豐收。村黨支部書記周鳳春介紹說:“我們要把稻田魚做成一個大的產業,進行全面推廣,讓百姓有更多的收入。”
目前,交密村稻田魚養殖示范點100畝,品種主要為鯉魚和草魚,提高了養殖規模并統一了品種。得益于優質的水資源,交密村養殖出的稻田魚,肉質鮮美、自帶清香,為將來交密地方特色品牌打造進行了有益探索。
金鉤藤,“野草”變“致富草”促增收
據了解,野生植物金鉤藤原是交密村村民重要的傳統草藥之一。
金鉤藤作為一種重要的中藥材,具有清涼解毒、消炎、降低血壓、治療風濕等功效。據目前統計,醫院的兒童藥物中有10余種藥物含有金鉤藤這種中醫藥成分。
金鉤藤的藥用價值早就被村民們窺探清楚,但一直都取之于野,沒想到人工種植。直到2009年,交密村才開始進行第一批鉤藤試種。試種的面積為2畝,2010年豐收,收入為7000余元,而相較收成2000多斤而利潤只能達到2000余元的水稻,金鉤藤利潤翻了幾番,因此交密村開始推廣金鉤藤種植。

臺江縣政府在看到交密村種植金鉤藤有明顯地推動經濟的發展后,開始對交密村金鉤藤種植進行扶持,給予交密村樹種育苗,村民按照田地分收鉤藤育苗,其中,村民的金鉤藤育苗有三分之二為政府提供,三分之一的苗為野生金鉤藤。
據了解,金鉤藤種植并不需要村民投入太大的勞動力和技術,只需要每年進行兩次除草工作和進行除尖管理。并且其成熟期長,它的收割不像水稻等傳統作物受時間和天氣的影響,村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進行采摘售賣,因此金鉤藤也被稱為“懶人產業”。
交密村金鉤藤種植示范基地位于翁密河下游的河岸旁,海拔810米。交密村與劍河縣金鉤藤加工廠簽訂保底收購價4.6元一斤,2020年全村總共收獲金鉤藤60余噸,總收入為50萬余元,給全村經濟帶來一筆較大的收入。此外,交密村還與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共同打造金鉤藤種植示范基地,種植面積為200余畝,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每年定期來收購基地干品金鉤藤,由原來劍河縣金鉤藤加工廠鮮品收購價4.6元一斤變為制成干品以后再出售,價格提升為55元一斤,大大提升了金鉤藤的收購價格,交密村金鉤藤種植示范基地每年大概能夠收入十萬元左右。

村民王文榮與金鉤藤種植也有深厚的淵源。據他所說,十幾年前,還沒有大規模的種植金鉤藤,但他平時常上山去采摘野生金鉤藤進行售賣以補貼家用。后來,村里面認識到金鉤藤比傳統的水稻種植經濟效益更高,于是村里推廣金鉤藤種植時,王文榮便積極參與了金鉤藤種植。
目前,王文榮家共種植金鉤藤約8畝,每年可收入5000元左右。他表示,種植金鉤藤是他們家庭里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平時種植的水稻都用來供自己吃,并且利潤也少,而金鉤藤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年收入。據他所說,因為有了政府的支持和統一的種植技術培訓,他在接下來的金鉤藤種植中會更加有信心,相信金鉤藤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收益。
金鉤藤原本是交密村野生植物,村民卻抓住它的優勢,運用現代的加工方式發展傳統的作物,使之成為交密村重要的經濟產業之一。隨著種植和加工技術的不斷精進,金鉤藤種植將會迎來更廣闊的前景。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產業興,鄉村才可“興”。近年來,交密村持續推進“特色產業促脫貧”,不斷努力拓寬群眾增收的渠道,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出積極探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村民們將不再為了生計而遠走他鄉,最終會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愿景。
編輯: 錢仕豪
山西晉中鮮桃上市 “致富果”助農增收
阿里巴巴鄉村振興公益行邀您評論集贊贏好禮!
文化墻繪助力鄉村振興 天大學子妙手打造高顏值鄉村
奏響基層治理樂章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鳳岡:奏響鄉村振興進行曲
天津市基金會為鄉村振興注活力
3820萬元“鄉村振興富民擔” 助農富民好幫手
河北寧晉:玫瑰花鋪就鄉村振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