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網 2022-08-08 20:01
7月下旬,內蒙古包頭市迎來了彌足珍貴的降雨,雖然雨量不是很大,但被雨洗涮過的農作物卻已經顯得顏色鮮亮,高的玉米,以及玉米行里套種著的大豆,開著紫色小碎花的馬鈴薯,一篷一篷的黃芪,低矮的有點像小麥的莜麥苗,草原上,牛、馬、羊在悠閑地吃著草。
包頭市氣象局局長白月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包頭市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是以冶金、稀土、機械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農業在其中的占比很小,占GDP比重只有1%-2%。盡管如此,包頭市也一直沒有放松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而氣象為農服務也一直隨著農業的發展而深化。”
莜麥是增雨后搶播的 黃芪是氣象重點服務的
站在自家500畝的莜麥地里,看著綠油油的莜麥苗,低的十幾公分,高的已經長到二十幾公分,王永強臉上喜滋滋的,面對記者的懷疑,他一個勁地說:“來得及,來得及,雖然這些莜麥都是6月下旬播的種,現在看著不大,但秋季應該能保證產量的。”
王永強是固陽縣興順西鎮羊場卜子村的種植大戶,同時也是內蒙古優豐鄉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今年自春季以來,當地遭遇了30年不遇的干旱,其中大旱、重旱面積達到了90%,致使許多農作物都無法播種。6月21日當地終于下了春季以來的第一場雨,氣象部門同步進行了人工增雨作業,他及時搶種了耐晚播的莜麥。因為莜麥可以深播,有一扎深即十幾公分,種子可以吸收更多土地深處的水分。
固陽縣副縣長婁成亮告訴記者,固陽縣是內蒙古旱作農業大縣,“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固陽縣的主要氣候特征。因此,固陽縣460萬畝的農作物播種面積中,大多是耐旱作物。盡管如此,依然不能沒有雨水,包括以耐寒怕澇為特點的黃芪,在生長的關鍵階段也得靠雨水。
“我今年種植了1060畝黃芪,黃芪理想的降雨量是400mm,極度干旱會導致黃芪減產30%,多虧了氣象部門的人工增雨,干旱才得到了有效緩解。”包頭市潤植豐產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高潤才說。
固陽縣是全國著名的黃芪大縣,全年種植面積6萬畝,產量1.6萬噸,均占到了全國的十分之一。固陽縣氣象局局長陳燕鳳向記者介紹,基于固陽縣的主要氣候特點和主要產業類型,固陽氣象為農服務的重點也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工增雨和防雹,一是黃芪氣象服務。
服務牛羊牧草就是服務牧業 農業旅游體現在“細微”和“安全”
熱希尼瑪,達茂旗(即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明安鎮呼格吉樂圖嘎查牧民,記者來到他的蒙古包時,他的兒子正準備去自家牧場往回趕羊。
熱希尼瑪家目前承包草場6000畝,去年共出欄羊100多只,牛七八頭,今年到目前存欄羊300只,牛40多頭。他說,“現在大多數牧民都是冬季接羔,因為到年底產肉更多,但冬季接羔必須得時刻關注氣溫和寒潮,這些多虧了氣象部門及時提供的信息,如果趕上氣溫過低,就得把羊往舍里趕,同時還要及時為羊羔采取保溫措施。”
達茂旗是內蒙古自治區19個邊境旗縣和33個牧業旗縣之一,旗氣象局局長敖登其木格介紹,為生態平衡,達茂旗在2008年至2020年實行了長達12年的禁牧期,從2021年禁牧解禁以后,牧民養殖牛羊的積極性開始恢復。氣象為牧服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牛羊養殖,一個是牧草種植。
養殖環節重點有兩個,一個是接羔保育期,從上年的11月底到來年的3月底,這個時候重點關注的是溫度、大風、寒潮和降雪;另一個是剪毛抓絨期,為每年的4—6月,這個時候重點也要關注溫度和寒潮,不能讓“光禿禿”的羊受凍。
牧草方面,首先是牧草返青期,為每年的3—5月,另外在5、6、7、8四個月,還要隨時監測牧草的長勢、高度、蓋度、地上生物量等指標。
“達茂旗氣象局的沙塵預警發布很及時,每次收到他們的預警,我們都會及時疏散游客,把戶外活動改為室內,保證游客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達茂旗詩畫草原旅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趙志國說道。
3A級詩畫草原旅游景區位于達茂旗巴音敖包蘇木達布希拉圖嘎查,2018年建成,建設占地面積240畝,景區每天可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2021年共接待游客6萬人次,是達茂旗體驗草原文化的一個重要去處。
走進景區大門,電子橫屏滾動顯示著當天的氣溫、風力等天氣預報和防御提示,細致的旅游氣象服務體現在細微之處。
2020年,為迎接達茂旗夏季旅游旺季的到來,達茂旗氣象局提前與旗內各旅游景區負責人對接,了解服務需求,制定旅游服務方案,每日發布景區天氣預報,提醒游客增減衣物、攜帶雨具、注意防曬和自然災害,并重點開展氣象預警“叫應式”氣象服務,發布預警信號后第一時間與各景區負責人聯系,并提供相應預警防御措施。
設施農業已有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系統 主要農作物都有服務指標
走進包頭市農科院的大棚里,各色番茄喜慶地掛在稈上,小辣椒像一個個小燈,茄子,生姜,此外還有南方地區的香蕉和檸檬,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自從和氣象局合作以后,設施農業作物收成很好。”包頭市農科院工作人員介紹,“一旦出現寒潮、大風、降雪等天氣過程,我們能第一時間接到通知并采取相應防范措施。”
包頭市氣象臺副臺長呂晶潔介紹,自2010年起,包頭市氣象局就與包頭市農科院合作聯合開展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相關研究,在農科院不同類型溫室布設了溫室小氣候自動氣象站。2011年研發了“設施農業氣象服務系統”,之后對系統進行了多次升級優化,完成了目前的“包頭市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系統”。
通過調查和專家走訪,包頭市氣象部門總結歸納了包頭市常見的23種蔬果115項氣象服務指標、161項溫室預警指標、4類氣象災害預警指標。氣象部門在指標體系下,根據溫室監測到的實時數據,結合天氣預報的溫度、濕度、光照等數據,作為對農作物各個生長發育期氣象條件評估的客觀依據,并自動推送報警、預警信息,給農民和種植戶提供科學可靠的參考建議。
近年來,包頭市氣象局還規范了農業氣象服務業務流程,改進了服務質量,切實增強了服務的主動性、及時性、針對性。完成了包頭市玉米、春小麥、馬鈴薯、日光溫室氣象服務手冊的編寫,建立健全了主要作物的農業氣象服務指標,制定了農業氣象災害指標,完善了農業氣象服務工作歷。對玉米、小麥、馬鈴薯、設施農業、向日葵、天然牧草、牧業生產等關鍵農事期,開展全程系列化氣象服務。
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百分之八點八 畢節培育工業發展新動
氣象預警成防汛應急響應啟動條件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
河南武陟探索稻米深加工產業鏈 “一粒米”頂起一個產業
內蒙古興安盟:夏日插秧忙田間好風光
內蒙古興安盟
中經產業景氣指數發布:工業經濟企穩回升韌性強
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實踐支隊赴德陽廣漢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