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理論頻道 2022-10-16 13:57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這是對做好耕地保護工作、切實保障糧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論斷、重要指示,要不折不扣貫徹落實。近年來,我們持續強化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旗幟鮮明從戰略全局部署推進耕地保護工作,將保護好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作為必須扛穩的重大政治責任,嚴格實行黨政同責、第一時間追責問責,使耕地紅線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雖然耕地保護取得較好成效,但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守牢耕地紅線的壓力有增無減。當前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不可避免要占用一定的耕地,而很多地方耕地資源約束更加趨緊、后備資源不足,且多分布在山區、丘陵地帶,開墾成本高、難度大。因此,創新思路舉措,破解統籌保護耕地與保障發展難題,是我們必須高質量交好的答卷。
落實好“農田就是農田”,必須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嚴防死守耕地保護紅線。一是高質量劃好“三區三線”。把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作為劃定“三條控制線”的首要任務,按照總體穩定、局部微調、量質并重的原則,劃足劃實耕地保護紅線,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布局更優化,做到應劃盡劃、應保盡保。二是嚴格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省市縣鄉村五級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層層壓實各級政府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對市縣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嚴格考核,實行黨政同責、一票否決、終身追責。三是不折不扣落實“兩個平衡”。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實行項目掛鉤、進大于出、先進后出、年度平衡,確保穩定耕地一畝不減。建立補充耕地立項、實施、驗收、管護全程監管機制,做到補充耕地數量、質量雙到位,確保新增耕地一畝不假。四是走好內涵挖潛節約集約用地之路。創新節約集約用地思路舉措,堅持向規劃要空間、向空間要空間、向結構要空間,劃優劃好城鎮開發邊界,加強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深入開展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盤活整治專項行動,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推動轉變土地資源利用方式。強化“畝均論英雄”用地導向,積極推進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開展開發區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強化畝均投資強度、畝均稅收、容積率管控,以土地高效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五是加強執法監管。建設實時發現、實時推送、實時處置違法違規行為的“天眼”系統,開展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監測監管,對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整改。全面推行“一網兩長”制,充分發揮市縣鄉村四級網格、田長和網格員作用,加強日常巡查監督,及時發現、制止、處置違法行為,堅決守好每一寸耕地。
落實“農田必須是良田”,就要在守牢耕地紅線的同時,大力推進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持續提升耕地產能。一是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為重點,加大力度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田。同時,不斷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將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良田,持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二是深入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積極推進部省試點,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有效解決農村耕地碎片化問題,促進耕地集約高效利用。三是實施藏糧于技戰略。堅持科技自立自強,鼓勵和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并將創新成果應用于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業生產,提升耕地質量,推動農業設施化、機械化、綠色化和數字化,助力糧食穩產增產。
作者:陳治勝
■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
在發展中保護 在保護中發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成效)
高溫襲來,酷暑下的勞動者權益保護引發公眾關注——“因工中暑”...
上海修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 不斷增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
“青春勇擔當 實踐匯能量”慶云縣渤海路街道暑期大學生志愿服務...
自然資源部發布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黑土耕地保護——“占黑土補黑...
趙放:依法護土,關鍵是形成保護合力
農業農村部答復:保護耕地、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讓更多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深閱讀·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