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正安 2022-11-28 16:20
正安縣,偏居貴州一隅。2020年3月,該縣在全省16個深度貧困縣中率先實現整縣摘帽,中共正安縣委也獲得了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的“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高質量打贏了脫貧攻堅戰。2021年,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同年8月,正安縣被列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啟了新征程。
新的“趕考路”,正安縣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四興鄉村”為統攬,擘畫著鄉村振興新畫卷。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為正安實現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從“鳳還巢”計劃到“新青校”導師,從“雙培養”工程到東西部協作人才幫扶,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正安縣走出了一條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為正安這座不沿江不沿海又無鐵路的內陸城市,注入了澎湃動力。
年產600萬把吉他,年產值達60億元的全球最大吉他生產基地——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便是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的范本。
吉他產業的發展并非偶然。1987年,正安“300娘子軍”南下廣東,開啟了全國有組織勞務輸出的先河,到2013年,正安這座66萬人的縣城,有20余萬人在外務工。
“把人才吸引回來。”抱著這樣的念頭,正安開始了艱難的招商之旅。
2013年,正安縣在招才引智中主打“鄉情牌”,“踏破”老鄉們的門檻,出臺了《關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速“正安崛起”的意見》等政策,制定了系列人才引進工作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引進正安籍在外優秀人才,開展“鳳還巢”計劃,健全完善引進人才服務機制,加強縣內企事業單位與正安籍在外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合作,引導和鼓勵其回鄉創業,參與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在此背景下,正安的吉他兄弟鄭傳祥、鄭傳玖帶來了第一條生產線。自此,吉他開始扎根在這座小城,在黔北大地書寫出從無到有的工業故事。
回來了一個企業,聚集了一個產業。在家門口做吉他,成為正安人就業新方式,勞動力流通已經不是曾經的“只出不進”狀態,一大批技術人才從“出口”轉“內銷”。6萬多人返鄉創業就業,以才興產,助推吉他產業實現“井噴”式發展,形成了111家吉他及其配套產業的產業集群,也逐漸形成了“吉他工業、吉他文化、吉他旅游”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

正安吉他 陳穎 攝
如何持續釋放人才發展活力?正安縣不僅依靠6萬多返鄉創業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回流,同時,打造“吉他工匠”勞務品牌,通過建設省級吉他大師工作室1家,市級吉他大師工作室11家,以老帶新、熟帶生、崗前、在崗短期培訓等方式培養人才,并通過校企合作,在正安縣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吉他制作專業,充分利用園區企業等豐厚資源開展培訓活動。從2019年起,每年培養吉他制造技術人才158人。
如今,正安縣的人才服務從大打“價格牌”“政策牌”,逐步演變為人才系統的構建,強化引進、重在培養,人才培養覆蓋吉他制造、文化、旅游全方位各方面。
鏡頭轉向正安的田間地頭,人才依舊持續釋放著源源動能,只見產業“導師”們忙著向村民傳授種植、管護技術,為鄉村振興出謀劃策,帶頭走出鄉村振興的正安路徑。
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要積極培養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正安縣興辦“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以下簡稱“新青校”),培育農民“導師”,便是培養本土人才的成功探索。
“從辣椒種植到管護、采收,李禎璽始終不遺余力地幫助我們,免費為我們提供技術指導,還幫助我們統一收購辣椒,大大增加了我們發展辣椒的信心。”提起農民導師李禎璽,瑞溪鎮瑞溪居村民高光秀豎起了大拇指。
在李禎璽的幫助、帶領下,瑞溪鎮三把車村及附近的村居的500余戶村民開始種植辣椒,為瑞溪鎮發展產業致富奠定基礎。
4年時間過去,“新青校”以燎原之勢,在正安各個鄉鎮辦起了181間分校,成功打造了570個產業實踐基地。先后聘用了1364名導師,培訓農戶20萬余人次;先后培養了入黨積極分子700余名,培育村級后備人才640名,增強了鄉村吸引力,促進各類人才和資源匯聚鄉村,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更是榮獲了全國人才工作創新案例獎。
不止于此,正安縣還借助“雙培養”工程和東西部協作等平臺,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不斷加大人才隊伍培養力度,為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新國發2號文件所聚焦的鄉村振興戰略,為打造產業興村更富裕、文化興村更自信、人才興村更樂業、生態興村更美麗的“四興鄉村”,奠定人才基石。
人才夯實,有效增強了鄉村“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也為產業振興奠定了扎實基礎。伴隨著人才不斷匯聚正安,正安逐步踏上產業發展的“快車道”。
在正安縣土坪鎮明星社區,返鄉創業的居委會主任惠超,用7年時間,帶領村民發展茶葉7000余畝,每年茶葉產值超700萬元,讓當地集體從“空殼”,到積累300萬元,走上了做大做強集體經濟的夢想之路。
在市坪鄉龍坪村,“85后”小伙謝勇返鄉創業,5年時間,從種植10畝羊肚菌發展到410余畝,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千余人次,累計創造產值超千萬元……
不一而足,“人才興村更樂業、打造產業興村更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在珍州大地鋪展開來。
近年來,正安縣緊緊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工作,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實際,在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基礎上,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統籌山區壩區林區,深化“一縣一業”,做大做強“農業八大主導產業”,推動形成了“1+2+N”的產業發展格局,同時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提高產業經營效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正安縣確保了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致富門路,農業產業常年帶動20余萬群眾實現穩定增收,吉他生產等工業產業輻射帶動了1.5萬余群眾實現穩定就業。
產業振興筑就了農民增收的堅實基底。2021年,正安縣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6747元和13588元。
然而鄉村振興,不僅要讓群眾“富口袋”,還要“富腦袋”。
2022年,遵義市立足自身實際,對照鄉村振興20字總要求,提出探索開展產業興村更富裕、文化興村更自信、人才興村更樂業、生態興村更美麗的“四興鄉村”,為正安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指明了出路。
如何讓“文化興村更自信”“生態興村更美麗”?完善基礎設施是前提。

王穎攝
近年來,正安縣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村莊,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五年行動,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全面提升。全面加強鄉村文明建設,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倡導文明風尚。廣泛開展“鄉風文明示范戶”“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農村群眾基本素質不斷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打造鄉風文明,推動鄉村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全面振興的過程中,村民自治是正安縣探索出的最佳路徑。
在鳳儀街道,“黨建+村管事”筑牢了鄉村振興橋頭壘;在芙蓉江鎮,6支志愿服務小隊,成為村民共治、共建、共享的重要舉措;在謝壩鄉謝壩村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由15名黨員、五老人員、在外鄉賢、村干部、網格員等組成的村民理事會,成為了該村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付忠禮是我們村德高望重的人,村里有糾紛了,都會請他幫忙協調。他還會為我們宣傳一些黨的政策,在發展產業的時候,給予我們建議意見,是我們的貼人心。”謝壩村中壩一組村民付遠高口中的付忠禮,便是謝壩村村民理事會成員之一的退休黨員干部付忠禮。
誠然,村民自治理事會的探索,在鄉村治理中充分發揮了村民理事會的橋梁紐帶和示范引領作用,形成了群眾自治、干群聯抓、全民共享的基層治理格局,有效將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變為村民的自覺行動,為鄉村振興鑄牢風清氣正的鄉村文化之魂。

王穎攝
如今,放眼望去,珍州大地的村莊里、田野上,鄉村振興“四梁八柱”基本構建,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絕美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
關山初度塵未洗,策馬揚鞭再奮蹄。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新征程,正安縣將搶抓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新國發2號文件、貴州省2022年一號文件帶來的重大政策機遇,乘勢而上,在高質量發展中搶占先機,繼續舉全力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繪就鄉村振興新藍圖!(楊媛媛)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津金”同心一路同行
湖南株洲首屆鄉村音樂節暨第七季“穿越荷塘”活動啟動
陜西綏德米家鹼村: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添活力
“文體特派員”走進鄉村 打通文化民生最后一公里
專家學者及業內人士熱議:數字金融建設與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需探尋...
甘肅將舉辦首屆“我的鄉村我振興”有獎征文暨農民論壇
年輕“鄉村CEO”補齊鄉村振興短板
鄉村少年登上中央歌劇院舞臺舉辦專場演唱會歌頌家鄉 第三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