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2-09-23 13:12
“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一句話道出了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白朗縣蔬菜產業的名氣。
年楚河邊,34個以蔬菜種植為主的村抱團發展,“一園三區34基地”的發展布局日趨完善。這里有西藏自治區首個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種植示范區、首個出口蔬菜備案基地,蔬菜種植面積1.66萬畝,年產量1.2億斤,產值近2億元,輻射帶動周邊十余縣(區)種植蔬菜近10萬畝,是西藏自治區最大的高原綠色蔬菜基地。
全縣7000多戶農戶中,有3200多戶、1.8萬人從事蔬菜生產,年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在現代蔬菜種植產業的帶動下,白朗縣建檔立卡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279元增加到2020年的1.28萬元,現代蔬菜種植成為名副其實的脫貧產業、致富產業。
白朗縣平均海拔4200米、年平均氣溫僅5.9℃。早在20多年前,現代蔬菜種植產業在白朗縣幾乎是一片空白,農民零星種植土豆、蘿卜、白菜“老三樣”,大都僅限于自給自足。1998年,山東援藏干部了解到白朗縣發展蔬菜產業的優勢,并積極加以引導,此后歷屆山東援藏隊伍接續努力,始終把蔬菜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助推農牧民脫貧增收的重點,不但給予項目資金、農業技術等支持,還耐心地找農牧民聊天談心、做思想工作,勸說他們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手把手地教授種菜技術,蔬菜產業才真正被農牧民接納。
打贏脫貧攻堅戰時期,蔬菜產業被白朗縣作為特色產業、支柱產業、脫貧產業大力扶持,并納入“十三五”發展規劃,累計獲得產業扶貧資金3.95億元,扶貧信貸資金8500萬元,共實施7個蔬菜產業扶貧項目……
多措并舉之下,白朗縣的蔬菜產業破繭成蝶般蛻變:種植品種從過去的“老三樣”發展到黃瓜、西瓜、西紅柿、鮑芹等140多個蔬菜瓜果品種;從濟南市引進蔬菜種植技術,山東援藏干部與當地農牧民反復研究試驗,總結出一套高原蔬菜的種植技術;從最初菜農不肯種、不會種,到如今一支懂技術、會經營的藏族菜農隊伍已茁壯成長起來。
2019年,白朗縣迎來第九批山東援藏干部。他們成立了農業“小組團”,為白朗縣蔬菜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山東省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領隊、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馬金棟,山東省政府辦公廳援藏干部、日喀則市政府副秘書長、日喀則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黨工委副書記楊翠彬,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援藏干部、日喀則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國立旺,濟南市援藏干部人才領隊、白朗縣委副書記李盛利為組團成員,定期開會,集中研究,同時協調7名管理、技術及銷售人員常駐白朗縣,負責生產一線的問題。截至目前,他們已先后邀請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山東省農科院、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專家5批60余人次深入白朗縣指導。
這種“黨政干部+企業管理人員+柔性人才”的組織方式,可靈活應對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雖然蔬菜產業已取得長足的發展,但與山東的一些農業大縣相比,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提升。”楊翠彬介紹,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援藏隊伍要在提高科技水平、壯大產業鏈等方面下功夫,助力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援藏干部的不懈努力下,效果已逐步顯現。一批適應高海拔氣候特點的果蔬新品種被引進、推廣。2019年以來,白朗縣從山東引進番茄、黃瓜、辣椒、白菜、西瓜、西胡、鮮食甜糯玉米等15類蔬菜新品種共計90余個。以從山東省農科院蔬菜所引進的白菜品種“高綠2號”為例,在白朗縣巴扎鄉、強堆鄉推廣面積近200畝,每畝增收2000余元。
實施果蔬項目12個,新建大棚9棟、2.19萬平方米,改造提升老舊大棚59棟,改造提升智能聯棟溫室2棟4600平方米;新建果蔬加工車間1處、果蔬冷藏保鮮庫2處、倉儲庫房1處,購置安裝果蔬加工生產線2條、冷鏈物流配送車1輛、裝卸叉車1臺……通過實施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真正補齊了種植、冷藏、加工、分揀、包裝、配送的全產業鏈條。
為推動產業向更高層次躍升,2021年,山東援藏工作隊發起“對標壽光·高原果蔬產業提升行動”。當年4月至10月間,工作隊共邀請36名山東果蔬和農牧專家到日喀則市進行專題調研,研究農牧產業轉型升級路徑和措施。在2021年10月舉辦的如意莊園·珠峰綠色果蔬產展發展高端論壇上,專家們在前期調查、研判的基礎上,討論形成《日喀則市果蔬菜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從目標定位、產業結構等八個方面,對白朗縣蔬菜產業提出對策建議。
改變來自于老百姓切身感受的點滴。
曲奴鄉麥措村曾是一個貧困村,白朗七彩莊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入駐后,提供就業崗位80余個,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麥措村順利脫貧。近年來,公司致力于發展蔬菜全產業鏈,又增加就業崗位300余個,讓脫貧成果更穩固。
安徽省霍山縣:大“紅燈籠”高高掛 農民豐收樂開顏
農博會開幕日農民趣味運動會火熱開賽
江西南昌:抓實農民素質提升 促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郵儲銀行海南省分行:專款專戶讓農民工更安心
【一片好“豐”光】玉米長勢喜人,農民豐收在望!
全州:返鄉創業報桑梓 撐起農民“致富傘”
農民畫、麥稈畫、花燈…金山組建非遺傳承人志愿服務隊,創作網絡...
研發“給力”農機 讓農民“省力”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