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網 2022-08-24 10:30
“蜜香珀”“金伯利”“長相思”……近年來,一些極富“詩意”的白綠、黃綠特色小番茄,因顏色新奇、口感獨特,“晉升”為果蔬界的“網紅爆款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同類產品的近四成。它們的“問世”,正源于“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的種子研發創新。
壽光地處山東中北部,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這里農耕歷史悠久,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就誕生于此。上世紀80年代末,這座小縣城憑借蔬菜大棚,點燃了“綠色革命”的星星之火,一步步創造了中國設施農業的“綠色奇跡”。
坐落在壽光稻田鎮的丹河設施蔬菜標準化生產示范園(以下簡稱“丹河示范園”),正是這些新番茄品種的“誕生”地。園內,種子研發中心、種業展覽區、先進模式種植區等錯落有致,座座智能化聯棟溫室接連成片。從標準化種植到全程可追溯,這里涵蓋了蔬菜全產業鏈,見證著一粒種子到一棵菜的成長歷程。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壽光蔬菜產業的源頭。”據丹河示范園相關負責人吳洪光介紹,10年前,壽光相繼出臺蔬菜種業發展扶持政策,目前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達160個,種苗年繁育能力達到18億株,產值10億多元(人民幣,下同),國產蔬菜品種占有率超七成,并且逐年提高。園內山東規模最大的種質資源保護中心,已收錄種質資源2.1萬多份,構建起從育種研發到種子生產的“一條龍”體系。
作為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試驗示范基地,丹河示范園是壽光最早引入蔬菜標準化生產體系的種植基地之一。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相關負責人孫明告訴記者,壽光從20多年前就開始提出打造蔬菜種植標準化,近30年的積累,基本實現了全域標準化,隨著各級各部門對標準和標準化發展的呼聲愈發高漲,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應運而生,落戶壽光。
全產業鏈標準包括從產地環境到溫室建設,從種苗選擇到種植技術,從采后初加工到餐桌的各環節。在孫明的切身體會中,從買菜賣菜到技術標準輸出,再到蔬菜的綜合服務基地,“壽光模式”不斷增添新元素,標準的推廣普及進一步將“壽光模式”輸向全國。今年5月,由該中心起草的,辣椒、茄子、西葫蘆的“日光溫室全產業鏈管理通用技術要求”在中國范圍內實施,標志著繼番茄、黃瓜之后,壽光又有3項全產業鏈標準成為“國家標準”。
標準研發、種子研發和技術集成創新,實為壽光搶占蔬菜全產業鏈“微笑曲線”兩端的前端。按照“做強兩端、提升中間”的思路,曲線后端重點培育特色蔬菜品牌、打通高端銷售渠道,中間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全鏈條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
“產業鏈向前延伸一環,就可以多創造幾倍的效益。”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告訴記者,立足蔬菜產業基礎,壽光著力開拓優質蔬菜、功能蔬菜、凈菜、鮮切菜、預制菜等產業新業態,完成從初級產品到精深加工產品的鏈條延伸,推動蔬菜發展進一步邁向品牌化、高端化。其中,該市預制菜發展突飛猛進,2021年較具規模的預制菜企業有27家,實現產值78.8億元。
2022年,壽光所在的濰坊市提出打造“中華預制菜產業第一城”。王立新說,壽光順勢而為,圍繞蔬菜預制菜、肉類預制菜、水產預制菜三大產業鏈條,謀劃建設3個預制菜產業園,全面配套物流、倉儲、包裝、電商、金融等服務功能,輻射帶動區域內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打造全域預制菜。
有人說,“壽光蔬菜的名氣遮蓋了該市工業發展的光芒”,實則不然。記者在走訪中注意到,壽光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3.3:41.9:44.8,形成了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化工等主導產業,營業收入過億元工業企業達175家,百億級企業5家;高新技術企業14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46.4%。今年上半年,44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176億元,同比增長10.7%。全市還擁有10只上市股票。
由農業起步,壽光立足做大第一產業、做強第二產業、做優第三產業,逐步構筑了三產融合、城鄉一體和整縣推進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創新提升“壽光模式”。壽光市委書記趙緒春希望“壽光元素”能在海內外落地生根,讓區域經濟發展有“智”更有質。
中國農民電影節:老鄉你好,我來啦!
高溫季節秋延遲蔬菜控旺要靈活
數字賦能催振興——第二十一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
中國農機市場發展報告(2021-2022)搶先看——履帶式谷物聯合收...
智利三文魚上半年對中國大陸出口額增141%
用心守護14億多人民健康福祉——寫在第五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
中國這十年|新時代網絡強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中國農業科學院—— 啟動實施“智機科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