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0 18:34
近日,河南省第一批“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市縣名單公布,試點期限為1年,省文化和旅游廳將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對試點的支持力度,信陽市浉河區作為首批8個市(縣、區)之一成功入選。截止2021年底,浉河區現有國家、省、市、區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已增加至165項,區級以上非遺傳承人已達108名,已建成18個非遺展示館、非遺傳習所、社會傳承基地。近年來,浉河區以“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為重要抓手,著力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陽”城市品牌,不斷深挖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非遺助力鄉村出彩出色。

打造非遺基地,激活社會傳承
申報睡仙橋茶文化展示館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性展示館,發揮文新手工茶制作傳習所、嘉木飲茶博物館、汪家拳傳習所、東雙河書畫院、柳林老街、義陽吹打樂傳習所等非遺基地的傳承功能,開展信陽毛尖茶手工制茶技藝、汪家拳、董家河民歌、信陽燜罐肉制作技藝及地鍋豆腐制作技藝等非遺的活態傳承。發揮傳統節假日慶典作用,在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非遺展示展演,集中展示手工制茶、信陽原生民歌、打釘缸、魚鷹捕魚、大鼓書、豫南花扇等非遺項目,吸引游客欣賞參觀。將樓畈汪家拳傳習所、董家河民歌基地、浉河港文新茶村、土門周肖同茗等非遺基地串珠連線,在旅游中布局連線非遺場館,打造非遺旅游精品線路;與旅游景區合作,將部分觀賞性比較強的非遺項目搬到旅游景區,作為景區游玩觀賞項目之一。設立百年青云茶廠、肖興亮珍品茶廠、車云頂峰茶坊等6所非遺就業工坊。結合文物保護、借助康養示范村項目全力修復宣傳柳林鄉甘沖村清代甘以敬老宅及裕申茶社百年茶園的茶旅文化體驗項目。

講好非遺故事,博取大眾眼球
借助新的傳播媒介和途徑,如抖音、今日頭條、在線直播等新媒體,多元呈現非遺資源的文化精髓,充分展現順應時代的文化內涵,在傳承中延續傳統風貌。2020-2022,連續三年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展非遺宣傳線上活動,向市民普及非遺知識,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著力開展短視頻的非遺傳播,打造“文新茶”“珺景與茶”“青青子衿”等優勢抖音號,將浉河的非遺項目在全網鋪開,吸引了更多游客前來浉河感受非遺文化,帶動了旅游高速發展。“清明奇妙游”成功出圈之后,河南廣播電視臺“中國節氣”系列第二期又將來襲。與河南廣播電視臺合作拍攝《谷雨奇遇記》,展現谷雨時節人間山川景色和非遺,喚醒對于“美好生活”本真的追求和向往。

推行“非遺+X”模式,促進文旅融合
深挖本地非遺資源,將毛尖茶、民歌、武術、民間故事以及魚鷹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探索非遺項目與綠水青山的有機結合,在傳承保護好傳統文化、豐富旅游內涵的同時,充分利用好非遺、生態、旅游資源,讓非遺、綠水青山成為經濟增長點;探索以“產”養“遺”,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社會價值創造有機融合,讓更多非遺資源被人們所獲知、所認可、所喜愛,增強非遺資源生機活力。文新茶葉、何景明茶葉等公司參加“非遺電商節”,入駐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打通線上和線下銷售渠道,幫助銷售手工信陽毛尖茶、信陽燜罐肉、地鍋豆腐和蒿子饃等非遺衍生品。該區6件非遺伴手禮參加“老家河南·豫見信陽”信陽市首屆十佳伴手禮評選等活動,獲獎2項。

來源:浉河區文廣旅局 李牧純
編輯:孫朝陽(實習)
監審:卜慶鵬
聲明:該賬號所發布文章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原創文章相關權益歸作者及數字鄉村品牌運營中心聯合所有;轉載文章會標注來源,如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數字鄉村頻道的立場及觀點。如有其他需求,也可與我們聯系,郵箱:ishuzixiangcun@163.com。
青海66.5億資金為鄉村振興加碼
生態宜居筑富路 多產融合興鄉村——文縣范壩鎮坪上村推進鄉村振...
湖南崀山窯市村:三“道”繪出鄉村振興新畫卷
新疆阿克陶縣:發展富民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臨邑縣臨邑鎮:加強融合治理 助力鄉村振興
截至7月底青海省投入66.5億元助力鄉村振興
劉煥鑫:深化東西部協作促進鄉村振興
在“金沙灘”上描繪鄉村振興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