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電子版 2022-10-13 20:52
原標題:一冷一熱民心暖——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記
食以鮮為貴。一口新鮮,關系市民幸福感,關乎農民“錢袋子”,集中體現著農業產業鏈和農產品供應鏈的水平高下,也一度受制于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而“鮮”不可及。
近兩年,著眼于盡快補上城鄉冷鏈物流短板,農業農村部啟動并加快實施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將其作為鄉村建設行動重大工程和為農民群眾辦實事民心工程全力推進。
對這樣一項“生產生活兩相宜、農民市民兩受益”的重大項目,從部省市縣到建設主體,上下同欲,從資金支持到政策配套,各方協同,啟動以來步步為贏,成效初顯:一個功能銜接、上下貫通、集約高效的產地冷鏈物流設施網絡漸具雛形,越來越多的鮮活農產品掛著夜霜、帶著朝露從田頭冷庫被送往遠方的餐桌……
冷鏈遇冷,鮮機盡失
冷鏈不強,生鮮不鮮,農產品未賣先損,產業鏈非斷即短,讓農民痛心、市民糟心,補上這塊短板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荔枝貴鮮,但極不易保鮮,白居易稱其“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從嶺南的荔枝到漠北的夏菜,從收獲季飽受臺風襲擾的慈溪葡萄,再到品質上佳但極易糖化的花牛蘋果……與工業品和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不同,鮮活農產品生產集中于優勢產區,流通半徑大、運距長,但通常不耐儲運,采收銷售時節可謂“一寸光陰一寸金”,一旦流通不暢,就會失了“鮮”機。
產地冷藏保鮮是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最先一公里”,也一度是“最短一塊板”——“十三五”期末,我國果蔬產地低溫處理率僅為11%,冷鏈運輸率約為35%,相對照的,發達國家這兩項比率均普遍在90%以上。本就單薄的產地冷鏈資源,也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中西部鮮活農產品主產區冷庫庫容占比不足30%。折算下來,過千億元產值在流通中被“蒸發”。鮮活農產品特別是蔬菜水果采后未預冷、流通無冷藏,“呼哧帶喘、披頭散發”進市場,生鮮不鮮,未賣先損,讓農民痛心,也令市民糟心。
冷鏈不強,產業鏈非斷即短!產地冷藏保鮮保證不了,農戶不敢多種、不愿種優,種出來種好了通常也不敢奢望“奇貨可居”,產后加工和延期上市也就沒了保障。
那么,像產地冷藏保鮮這樣的利農惠民設施,為何一度發展遲緩、成為短板?事實上,小小田頭庫,內有大文章:錢從哪里來?建設用地如何配置?一座座田頭庫怎樣串點成線、連線成網?如何避免建成之后“用了幾天、閑了整年”?……這些問題若不能統籌解決,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短板難補強!
補冷鏈之短,早有先行者。如甘肅早在2009年就以財政資金10倍撬動社會資金,圍繞高原夏菜、果品等建設果蔬保鮮庫,構建聯農帶農體系,實現蔬菜、蘋果每公斤分別增值0.2元和0.5元,也讓菜農果農切實嘗到了冷鏈甜頭。
迎合農民市民訴求,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兩年前,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作為農業農村部重大項目工程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全面啟動,并很快在全國范圍掀起“把倉儲保鮮設施建到田間地頭去”的浪潮。
這是一項支撐國家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也是《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明確的鄉村建設重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農村部規劃,到2025年產地冷鏈物流設施網絡將重點覆蓋生鮮農產品主產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緊密對接國家冷鏈物流骨干通道網絡,同時要備齊建強服務、標準、科技、人才和數字支撐,形成“一個網絡、五大支撐”,目標是有效解決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短板問題,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有力支撐提高產業水平,促進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大力推進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項目,是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的必答題,我們有決心有信心補上產業體系、供給體系中的這塊短板,把這個兼顧生產生活條件同時改善的項目抓實抓好,干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表示。
火熱開建,大網初張
明思路定打法、籌資金優配套、嚴管理重實效,農產品產地冷藏設施建設如火如荼、全面鋪開
大工程自規劃始。
作為項目總綱的《“十四五”全國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布局10萬個產地倉儲保鮮設施、1000個產地冷鏈集配中心和100個冷鏈物流基地。這一布局,上承“十四五”冷鏈物流發展總體目標,下銜各省區市地方性規劃布局,主攻補短板、減損失、提品質、增效益,旨在盡快補齊產地冷鏈物流設施短板。
建設之初,“市場驅動、政府引導”被作為基本原則明確下來,2020年至2022年,中央財政資金累計安排180億元、直接撬動社會資金400億元以上。此外,諸如“倉儲保鮮貸”“倉儲保鮮-新農保”等專屬金融產品也跟進支持,截至目前累計申貸金額超過110億元。
2020年6月初,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已在湖南啟動,從湖南中部的衡陽到湘東北的瀏陽,縣市需求既迫切又旺盛。但是,熱情之中也夾雜著疑慮和顧慮——“設施建設用地難備案,辦下來不知道到啥時候去了。”“冷庫功率大,用電是個大問題。”“有了冷庫,沒有懂溫控的人咋搞?啥都進庫,一個溫度肯定行不通。”
這些聲音的背后,實質上是對配套政策和支撐體系的高要求。在扎實調研基礎上,很快,農業農村部推動各地落實用地用電優惠政策,20多個省區市出臺專門文件支持建設。不少地方還將項目建設列入領導干部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
在解決好“有沒有”問題的基礎上,為破解“會不會”問題,農業農村部推動將冷藏保鮮實用技術和運營管理培訓納入高素質農民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支持范圍,組織中國農科院、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8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幾十位專家編制培訓教材,通過線上教學、現場教學、課堂教學等多種方式提供針對性的技能培訓。
建設熱情被充分激發。2020-2021年,湖南在117個縣市區的3971個示范合作社建成6240個不同類型冷庫,全省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能力提升34%,鮮活農產品損腐率下降10.8%。四川不僅省級財政追加投入支持建設,而且還將其納入PPP項目儲備“綠色通道”和銀行流動資金貸款貼息補貼范圍。
花椒大縣重慶江津,在中央財政資金扶持政策基礎上,整合區級財政資金“疊加補助10%”,而且實行用地聯審聯辦,將備案權下放到鄉鎮,一套組合拳下來,有力刺激了各類主體申報建設項目的積極性,近兩年建成冷藏保鮮設施208座,擴容1.88萬噸。
設施越是建得火熱,越需要管得規范。為確保子彈不脫靶,農業農村部印發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管理規范,重點對規劃編制、申報審批、建設指導、竣工驗收、監督管理等內容進行統一規定,明確各級職責,強化監督評價,確保建設質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還指導建立省級項目儲備庫,開通管理系統,實現項目儲備常態化、制度化。
田頭鎖鮮,心頭一暖
田頭冷庫為農民而建,讓市民檢驗,一頭多賺錢,一頭買新鮮,既利于生產,又惠及生活,是民心工程、暖心之策
“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這一對鄉村建設乃至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在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過程中被嚴格遵循:
——2020-2021年共支持2.7萬個合作社、家庭農場、集體經濟組織建設產地倉儲保鮮設施,新增庫容1200萬噸以上。果樹下、菜園間、柵欄旁,每個田頭庫都能好用、農民愛用。在浙江慈溪,農戶5-6月鮮存楊梅,6-10月冷藏葡萄、蜜梨,11月到來年三四月存放西藍花,全市冷庫一張圖,農戶可以地圖找庫,一鍵入庫。
——推進中首先考慮實效,補貼資金向中西部主產區傾斜,向亟須鞏固產業的脫貧地區傾斜,主要扶持與農戶利益聯結更緊密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支持121個縣整縣推進、率先探索構建產地冷鏈物流體系。如,2020-2021年兩年累計補貼545個脫貧縣計47.5億元,占實際總補貼資金比例過半。河南九成脫貧縣實現產地冷鏈物流項目覆蓋,社旗縣的鮮菜借此敲開了珠三角市場的大門,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蔬菜產業,正一步步邁向振興。
好與不好,最終要看農民笑與不笑。去年,湖北京山的陽光玫瑰葡萄集中上市期,市場價驟跌30%,果農絲毫不慌,就地入庫打冷存放,年底上市時溢價50%銷售,幾乎相當于一顆葡萄賣出了兩顆的錢。“原來摘下來,放一天心慌一天,現在是放一天漲一天的錢。”京山果農告別了葡萄的酸,嘗到了錯峰的甜。
更大的甜頭來自于產業鏈上。各地圍繞田頭冷庫建市場、布電商、搞加工,把產業收益更多地留在了田頭。“我們不僅可以在48小時內把鮮百合送到千里之外的粵港澳大灣區,還依托冷鏈保鮮開發出百合羹、百合果等多款百合加工品。”甘肅榆中縣蔬菜產業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如今榆中百合產業產值已近3億元。
一塊短板補強,多個鏈條提升。“產地冷藏保鮮設施不僅契合農產品跨地域、反季節的大流通特點,充當了供應鏈的‘穩定器’,而且增強了農產品商品化處理和初加工能力,成為產業鏈的‘抗壓儀’。”唐珂表示,項目建設成效,說到底最終要讓農業生產者,特別是小農戶和農產品消費者來檢驗。
喜食荔枝的北京白領王萌以往每年五六月買廣東茂名荔枝,七八月吃四川合江荔枝,這兩年,她驚喜地發現直到9月甚至10月,還能一飽鮮荔枝的口福,“電商下單,兩天就到,特別新鮮。”
王萌有所不知:這一口新鮮的背后,有一個個田頭庫、一座座集配中心和一輛輛冷藏車在保障,有一個更穩定的供應鏈、更強健的產業鏈在支撐,有一位從容不迫、底氣十足的果農正盤算著來年多種幾十畝、賣給更多人。
8月25日:“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為124.46
構建長效機制 建設美麗鄉村 延邊州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山西省設施蔬菜機械化生產技術(新絳)展演示會如期舉辦
三部門: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農業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再出發
習語阡陌第34期:“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
8月24日:“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為124.32
農業農村部:推動建設富硒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驗基地 培育和打...
河北農業大學多途徑推進“一帶一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