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電子版 2022-11-23 20:05
陳晨 ? ?
每10個人就有1個用過數字信貸,數字貸款金額同比增幅超過200%,排在全省前列。這份成績單,來自安徽省金寨縣,這個被譽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縣”的革命老區,如今,利用應用創新的數字金融,探索出了數字普惠金融的“金寨模式”。
革命老區的產業數字化
金寨縣深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處,集革命老區、高寒山區、重點庫區于一體。2020年4月,金寨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當地政府充分發展黃精、黃金梨、瓜皮茶等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截至今年初,栽培面積2.3萬畝,年產鮮黃精1500噸、產值6700萬元,帶動1300戶農戶就業。
以黃精產業為例,從種植端到銷售端的產業鏈已逐步實現數字化,數據顯示,黃精種植戶、經銷商、加工商、銷售商等經營者,也為數字金融發展提供土壤。不僅如此,金寨的豬、雞、鴨等禽類畜類產業、休閑農業小微經營者、村集體經濟組織也正實現數字化。
金寨的產業數字化之路由來已久。早在2012年,金寨縣曾建立農村信用信息平臺,但信息采集基本上是人工化、碎片化,日常維護難度大,難以實時更新。2019年1月,金寨縣與網商銀行簽約合作,整合當地政務可公開的三農數據,網商銀行將數據技術和經驗提供給政府,并建立區域專屬授信模型,為用戶提供無抵押、免擔保的純信用貸款。
隨著普惠金融項目實施,農民信用信息的逐步積累,授信額度會得到提升,貸款利率也會得到降低,這反過來又提高了農村用戶的信用累積意識與積極性。今年,金寨縣入選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公布的“農產品數字化百強縣”。這個榜單,基于線上銷售數據、縣域數字普惠金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數字鄉村試點、產業強鎮、數字農業試點、農業主產區等因素綜合評價而成,可見金寨的產業數字化程度已走在全國前列。
數字信貸助推特色產業發展
眼下,金寨縣黃子園鄉的千畝黃金梨園的套袋梨子已進入采摘期,預示了豐收季即將到來。
“每年畝投入大約2000-3000元,每年要準備60萬-70萬元的流動資金,需要在中秋節前全部上市。種植過程中也有突然需要集中用錢的地方,一般是在春季的時候,采購肥料和相應的生物制劑,季節性投入比較大。”王勇是金寨特色產業黃金梨的帶頭人,他說,“我們剛開始申請貸款的時候,那是相當難,一直等一直等,等貸款下來以后,田里的草都長滿了,都荒掉了。”
黃精產業也是金寨的主導產業之一。黃精產業帶頭人高海廣2013年走進大山,深耕細作10余年,不僅帶動了周邊500多戶種植戶參與黃精種植,還組建了中藥材(黃精)加工企業,與安徽中醫藥大學等合作,申請了新型實用專利10項,每年生產鮮黃精500噸。
高海廣介紹:“黃精種植的資金回報是非常漫長的。剛開始的時候,老百姓都覺得周期太長,也沒有這個經濟實力,他們不愿意投資。因為從選苗育苗開始,就要3年時間,這3年下面的根莖能長3公分左右。移植到林下又需要4-5年時間。最短都需要7年時間,才能做成可食用的黃精。”
黃精前期投入巨大,有流轉土地和山地的費用、種苗的投入,還有人工費、肥料的投入。收購的季節在秋天和冬天,這個時候是黃精休眠的時候,營養含量最高。需要大量收購,并且需要儲藏一年作為全年的生產材料。去年的收購量僅現金就需要接近300萬元。
而如今,高海廣、王勇們已不再為資金犯愁。目前,超過4萬小微經營者和農戶已獲得網商銀行提供的數字貸款,相當于金寨平均每10個人就有1個人用過數字信貸服務。
金寨政府為發展產業,專門面向種植戶出臺了扶持補貼政策,種植大戶只要種植到一定規模,每畝地一次性補貼2000塊錢,基本可以解決種苗的錢。高海廣通過數字金融,手機一點就可以貸到款,還獲得了免息支持。“網商銀行感覺就是兩個字:方便。一部手機就能貸款,很快就能到賬。”王勇說。
去年,網商銀行創新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入選安徽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并于同年入選央行等七部委評選的科技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作為數字金融發展的標桿,金寨的數字貸款金額同比去年增幅超200%,排在全省縣域前列。
讓農民在手機上就能操作
為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有關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決策部署,深入推動“兩強一增”行動實施,深化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側改革,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產品和服務模式,2021年,金寨縣成為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金融支農創新試點。
“通過延長貸款周期、降低貸款利率、簡化審批程序等方式,拓寬了融資需求者獲得發展資金的渠道。特別是如網商銀行這樣的互聯網銀行,改變了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讓農民在手機終端上即可完成貸款的申請和發放,一部手機就像一個網點,備受群眾青睞。”金寨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以來,在金融支農創新試點的工作指導下,金寨縣在探索村集體金融改革方面做出了嘗試,即以村集體為主體向金融機構貸款,用于支持村內的產業發展。
“在共享政務等公開信息的基礎上,我們與網商銀行共同建立多產業、多經營主體的數據模型,為產業鏈上的更多小微商家提供數字金融服務。”金寨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分析,金寨縣利用各產業經營主體公開信息建立多項數字信貸風控模型,其中,活體貸、村集體資產貸款在安徽屬首次,金寨數字金融滲透率將提升25%。
建立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平臺
在普惠金融的探索路上,不止金寨這一個縣,在河南省,蘭考縣作為傳統農業縣,是我國縣域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
2016年,河南蘭考縣獲批成為國內首個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作為傳統農業縣,面對縣鄉農戶信用數據缺失、較難獲得信用貸款支持的現實情況,蘭考摸索出了以數字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為核心,以普惠授信體系、信用信息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風險防控體系為基本內容的“一平臺四體系”模式。
試驗區從一開始就確定引入數字化技術,著力構建數字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數字普惠金融不僅解決了傳統金融在成本與效率上的先天不足,還提高了普惠金融覆蓋面和可得性。
2019年,蘭考縣政府聯合網商銀行,結合可公開的三農數據,為全縣農民建立起區域專屬的數字信貸模型,通過數字普惠金融提升縣域和農村的信貸可得率。這一模式也在全國范圍內被縣域政府廣泛認可,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000個涉農縣區與網商銀行合作。
據了解,網商銀行是銀保監會批準成立的中國首批民營銀行之一,也是一家互聯網銀行,定位于服務小微和三農用戶,運用科技手段為他們提供純線上的數字金融服務。其每年新增的用戶中80%過去從未獲得過銀行的經營性貸款,通過與地方政府合作,使得網商銀行的數字技術被更高效地利用起來,也成為地方金融體系的有效補充。
如今,在金寨,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和包容性金融體系發展,打通了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為農業產業主體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也為當地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專家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農村金融之所以難,在于難以了解用戶,產業數字化和科技的發展,讓刻畫縣域和鄉村人群畫像成為可能,加之地方政府的開放發展精神,信貸資金滴灌至產業末端,進而激活了縣域經濟,安徽的“金寨模式”和蘭考一樣,值得在全國縣域推廣。
江蘇省級金融機構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戰略聯盟成立
用科技為鄉村振興交上“沉甸甸”的答卷
“小種子”書寫鄉村振興“大文章”
劍河:朝天椒紅火上市 產業振興富農家
【鄉村振興】“三色”大石門 “五美”新畫卷
“新”聚焦 | 吉林梅花鹿產業:在鄉村振興路上一“鹿”高歌
打好“村企結對”牌 奏響鄉村振興曲
全鏈條提升蔬菜產業競爭力(走進縣城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