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雜志 2022-12-07 18:08
近日,一則消息讓廣東農業圈沸騰起來。
廣東省財政廳反饋世界銀行貸款廣東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以下簡稱“世行項目”)績效評價結果顯示,項目整體績效得分為91.85分,綜合績效評價等級為“高度成功”—投資2.13億美元實施的亞洲最大世行農業治污項目,終于在廣東畫上圓滿句號。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農村地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未經合理處置的污染物對水體、土壤和空氣及農產品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農藥污染和畜禽糞便污染等。
十年磨一劍。作為國內首個利用世界銀行資金,以“亞洲之最”貸款規模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項目,廣東在沒有可借鑒經驗的情況下,自2012年起持續十年,逐步建立小農戶生態補助、生豬高床生態養殖等機制模式,并集成創新一批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
觀念抵人心。世行項目在廣東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歷程上記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探索出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廣東路徑”,而且深刻改變了廣大農戶、農技人員和農業農村干部傳統的農業環境觀念,在他們心中植下一顆綠色的種子。
直面挑戰
夏收時節,惠州市惠陽區平潭鎮新田埔村一片農忙景象。當地農戶邱仕生行走在田間,不時低頭察看水稻長勢,田地旁邊的水渠清澈,小魚成群游過。
邱仕生2015年起擔任世行項目技術助理。他回憶,項目實施之前,“農戶種植水稻大多習慣使用對土壤環境危害嚴重的單質肥,用藥也不科學,水渠里基本看不到小魚小蝦”。
清遠市清新區山塘鎮恒平村干部葉利娥對此也有切身感受。在她印象中,以前田里水溝隨處可見化肥袋、農藥瓶,養豬場將污水肆意排放至池塘甚至是路邊。
他們所說的污染亂象,學術名即是“農業面源污染”。在人們的印象中,工業生產和城市化生活是造成環境污染的主因,但事實上,農業面源污染早在2012年就已經超過工業污染,成為環境污染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2007年廣東省水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指標—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中,農業污染源分別占到總排放量的31.7%和24.9%。而到了2017年,來自農業源的這兩個指標排放量分別減少36.58萬噸和4.37萬噸,減幅達35.3%、27.3%。
巨大改變,世行項目功不可沒。
“廣東是最早一批意識到畜禽養殖污染減排和最早實施的省份。”世行首席農業經濟學家威廉·R.薩頓在接受《南方》雜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2006年,廣東惠州和河源啟動了東亞牲畜廢棄物管理項目,經過5年實施,項目大獲成功。世行認為,可以繼續在廣東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廣東方面也大力支持。廣東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向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引入世行項目,是廣東省完成國家和省環境保護‘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所要求的農業減污目標的一部分”。
雙方一拍即合。2011年8月,世行項目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列入利用世界銀行貸款2012—2014財年備選項目規劃。2014年2月,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和世界銀行的大力支持下,世行項目正式啟動實施。
廣東省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管理辦公室主任胡學應全程參與世行項目。胡學應仔細梳理了2011年以來每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關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表述,“從一個詞、一句話,到一段話、一大點,越來越重視、越來越清晰”。在他看來,農業面源污染具有來源不確定、難以量化、不易監測等特點,治理難度非常大。“世行項目一開始就在頂層設計上將農業面源污染按種植業、養殖業分類治理,以環境友好型種植業和牲畜廢棄物治理為主要內容,這是十分有力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一張國際國內視野兼具、理念與技術并重、方式與方法結合的廣東治污畫卷,徐徐展開。
直通農戶
走入世行項目農資店,掏出一張小小的藍色IC卡片,在感應機器上“嘀”一下,農戶信息、種植作物和畝數、結算明細馬上顯現出來。支付扣除補貼的金額后,農戶便可把肥料農藥帶走—這就是世行項目在環境友好型種植業子項目中創新的IC卡信息系統補貼機制。
長期以來,涉農扶持資金大多是層層發放和監管,資金使用效率低,監管困難。世行項目首席專家林壁潤介紹,IC卡綁定項目農戶,對補貼發放實施信息化管理,有效破解了補貼資金發放難和虛報冒領、擠占挪用等難題。
IC卡不僅是一種補貼機制,還能反映出種植需求、用藥習慣等。世行項目轉變思路,主動出擊,分析種植戶大數據,成立一支1300多人的技術助理隊伍,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授課。他們的目的,就是讓農戶掌握科學種植方式,打通農業面源污染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里”,實現減肥減藥不減產目標。
惠陽區紅光村種植大戶翟麗群是最早參與世行項目的農戶之一。剛開始,她對世行項目所推薦的科學種植方法有所懷疑:減少肥料和農藥施放,作物會不會減產?直到一次宣講培訓,鎮里的技術助理讓現場所有使用傳統高毒農藥的農戶高舉雙手,翟麗群環顧四周,每位農民兄弟手上都留下了因使用高毒農藥造成的深深裂縫……“那一幕場景對我沖擊很大,我的心里一下子有了答案。”她說。
后來,在技術助理示范田進行培訓觀摩學習后,翟麗群按照世行項目推薦的方法進行種植。結果不但肥料和農藥的投入少了,產量反而增加了。翟麗群深深認識到,“科學施肥用藥和管理才是產量的保證”。
田間聞鳥語,水渠見魚蛙。如今在項目區,這是常見的生態新圖景。數據顯示,世行項目環境友好型種植業惠及全省10個地級市、27個縣區、98個鄉鎮、596個村,涉及耕地面積約67.8萬畝。累計減施化肥5.5萬噸、減施農藥1738.8噸,農戶相比項目前減肥、減藥比例達30.06%、79.55%,項目區作物普遍增產增收。
世行項目帶來的先進種植技術和理念,也改變了13.5萬個項目農戶的想法。
2019年起,世行項目采取階段遞減的補貼政策,停止或減少農藥、化肥和噴霧器的補貼。但據專業機構監測顯示,停止和減少補貼的農戶仍能按照項目要求科學施肥用藥,一些停止補貼的農資店中世行項目推薦的配方肥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95%。林壁潤認為:“這反映出農戶觀念的改變,從‘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這正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多地主管部門表示,世行項目帶來的新模式,也為廣東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打開了新思路。在惠陽區,世行項目結束后,當地農業農村局決定在3個鎮的9個農資店繼續采用IC卡補貼機制,創新實施化肥減量增效項目。在全省乃至全國多地,多個地方政府都繼續安排資金、制定政策,參照世行項目的做法,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直抵人心
廣州東北方向300公里的龍川縣豐稔鎮十二排村,群山之中坐落著一排排灰白色的兩層房子。二樓是養豬場,一樓則鋪滿了黃褐色的墊料,還有機器在來回翻滾平整。聽不到豬叫,也聞不到特別的臭味,令人難以想象這是年出欄5萬多頭豬的養殖場。
但曾經,這些豬場大部分環保設施不完善,難以達標排放豬場廢水。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在畜牧產業的排放量中,養豬行業COD排放量占61.77%,氨氮排放量占90.55%,成為水體污染物COD與氨氮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一大難題。
胡學應介紹,根據廣東養殖業的污染情況,世行項目采取了牲畜廢棄物管理子項目,且創新性地采用了三種廢棄物治理模式,分別為能源環保型、能源生態型和高床發酵型,為不同養殖規模和投資能力提供了多種可供選擇的減污模式。
其中,世行大力推廣“樓上養豬、樓下堆肥”的高床發酵型模式。胡學應說:“由世行貸款資金支持,廣東引導全省規模較大的養殖場發展高床養殖,按每平方米豬舍建筑面積175~2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
高床養殖模式大獲成功,得到了養殖戶和市場的認可。
東瑞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建康是一名優秀的“豬倌”技術代表。項目實施期間,他們所探索的高床發酵型生態養殖被列為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不停有養殖場主帶著筆記本過來參觀學習”,省內外超過20家養殖場參照其模式試水“樓房養豬”。現在,高床養殖模式已發展為多層養殖。
截至目前,牲畜廢棄物管理子項目在全省15個地市治理123家規模養殖場,總計完工127個工程,6家高床發酵型養殖場建成投產,項目養殖場年增產能41.36萬頭(存欄),項目養殖場主要污染物去除率達90%以上,糞污綜合利用率和設施裝備配套率均達100%。
“參與項目前,我們就已經在探索豬場污水處理方案。參加項目后,在污水處理方面得到了世行專家的指導。”清遠市養殖場主吳先生介紹,與參與項目前相比,豬場排出的污水經過專業機構檢測,水質明顯變好,甚至可以養魚,因此還發展出了種養結合的模式,周邊村民不再投訴了。“我還要擴大生產規模,把世行項目的好經驗好做法繼續推廣下去。”他說。
據統計,世行項目養殖場有將近半數發展為種養結合、生態循環模式,在改善生態環境、防預非洲豬瘟疫情等方面效果顯著。
世行項目高床養殖廢棄物的治理模式,是廣東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生動縮影。十年來,世行和廣東雙向奔赴,廣東不斷吸取和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同時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出適合省情的面源污染治理模式,為全國乃至全球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鑒。
●深呼吸
十年涓滴,千頃澄碧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難點。世行項目將農業面源污染按種植業、養殖業分類治理,多點探索農業面源污染可持續治理機制。《南方》雜志記者長期跟蹤報道世行項目,見證世行項目給廣東農業帶來的可喜變化,也見證多位專家、基層干部、農戶在項目實施中的苦辣酸甜和“脫胎換骨”。
十年來,廣東農業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曾經,池塘河溝邊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到農藥包裝,如今卻清波蕩漾、草木蔥蘢。曾經,有許多散養生豬場臭水橫流、幾不可聞,如今卻處處是“科技賦能豬牛肥、生態養殖山水美”的生態美景。
十年來,廣東和世行交融互促。十幾萬農戶,從“要我做”到“我要做”,逐步養成了正確的種養觀念;1300多名技術專家,一心撲在田間地頭,為污染防治殫精竭慮;廣大農業干部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對廣東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充滿信心。
回首十年治污,世行經理、首席農業經濟學家陳那發出感慨:“如果沒有中國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世行項目不會如此成功。”
世行項目在廣東十年,正是新時代的非凡十年。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世行項目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得以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飲頭啖湯”,一路發展壯大,直至枝繁葉茂。
如今,世行項目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已經獲得了農業農村部和廣東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認可,示范效應正在快速釋放。相信有項目培養起來的治污隊伍持之以恒涓滴努力,就一定能造就廣東青山常在、秀水長清、空氣常新的千頃澄碧。
胡春華在江西督導農業抗旱保豐收工作
定西:農業機械助力春小麥“顆粒歸倉”
貴州務川縣蕉壩鎮農田建設與農業機械化有機結合
“打造鄉村產業高地 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農村部開啟國家現...
《2022農業農村產業發展重大技術需求》發布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巡禮全媒體直播活動在北京啟動
?2022全國農業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活動在南京舉辦
遼寧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方案:努力實現抗災奪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