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8 10:48
今年的炎熱有目共睹,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檢測,今夏的高溫災害可謂異常嚴重。



圖表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熱搜話題曲解原意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8月22日,一條熱搜話題#今年或許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更是讓人害怕。

但是,這個話題只是某些自媒體曲解了中科院發布的論文,搞出的噱頭。
對此,中科院辟謠稱:論文原意被曲解。該自媒體文章消息的來源,是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的論文,而論文所研究的是溫室氣體與氣候變化的關系,不涉及未來10年溫度預測問題,更沒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來10年最涼爽一年”這一結論。

現實情況:全球氣溫整體上升
不過從數據上看,全球氣溫呈現整體波動上升的趨勢是不容置喙的事實。
“澎湃美數課”公開發布了來自NASA的數據,可以看到,從1880到2019年六月,全球氣溫越來越熱。根據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的說法,工業化以來的全球變暖主要歸因于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即“溫室效應”。

但今年的極端高溫現象尤其明顯和頻繁,2022年7月,全球出現罕見高溫熱浪,多國報告了超40℃的極端高溫。在歐洲,持續的熱浪、肆虐的野火、歷史性的干旱接連來襲,給民眾生活、農業生產、工業經濟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美國,半數以上地區都處于干旱狀態,多地迎來創紀錄的高溫;南美洲中部、非洲南部甚至北太平洋和南極半島附近,7月的氣溫均高于平均水平。
世界氣象組織此前指出,全球范圍來看,2022年7月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個7月之一,平均溫度比1991年至2020年參考期高出近0.4℃。其中,北半球陸地溫度普遍高于平均水平。
我國的氣溫整體也在上升。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中國氣候公報(2021)》,可以看出全國平均氣溫、全國平均高溫日數都呈現上升的趨勢。


圖表來源:國家氣候中心
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介紹,今夏,我國南方遭遇罕見的高溫熱浪事件,高溫天氣范圍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強度之強,都是1961年以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根據新華網,6月以來,截至7月17日,除黑龍江、遼寧外,國家級、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發布高溫預警超1.5萬條,包括紅色預警2023條,橙色預警9932條,黃色預警4647條,藍色預警121條。
南方地區持續的高溫干旱對于農業生產影響較大,農田缺墑,茶葉、水果等會受到日灼熱傷害,影響產量。此外,高溫還導致電力負荷加重、森林火險增大,四川缺電、重慶山火……這不得不給我們敲響警鐘。
話題不嚴謹,但氣候問題需要引發關注
回歸到“今年或許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這個觀點上,該熱搜的話題發起者是曲解了中科院發布的論文。現有的數據目前也只能說明氣溫呈現整體波動上升的趨勢,但不代表以后每一年的氣溫都會比今年高,以我國平均氣溫為例,2009至2012年,我國平均氣溫逐漸下降,2014、2018、2020年的平均氣溫也都低于前一年——所以,這個說法并不嚴謹。
但是從整體趨勢看,全球變暖是客觀事實。“往回看,今年夏天太熱了;往前看,今年夏天可能會是最涼爽的一個夏天。”8月17日,世界氣象組織應用氣象服務主管羅伯特·斯特凡斯基(Robert Stefanski)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發出警示,“如果全世界再不采取緊急行動,類似高溫干旱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未來可能成為常態。”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也認為,預計氣候系統的變暖將至少持續到2040年,全球高溫熱浪將趨于常態。同時,未來高溫熱浪總體上頻率會加快,強度會加強,最低溫度也在不斷地升高。
“2040年這個時間點是基于一系列的氣候模型預估出來的,模型會考慮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路徑,比如人口發展、產業結構等。而這還是最樂觀的情況,因為氣候系統具有慣性和滯后性,即使現在人類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再有碳排放,這個變化也要持續到本世紀中期才可能有比較大的回調。”
極端氣候事件是一種災害,也會引起一系列的災害鏈,對相關行業造成不利影響。在應對上,既需要有短期應急措施,更要有長期規劃。
我國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
當前,我國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氣象部門目前已經建成了由近7萬個地面自動氣象站、224部雷達、6顆在軌業務運行風云氣象衛星等組成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無縫隙智能化氣象預報業務體系、多部門共享共用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充分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由“十二五”年均約1300人下降到目前800人以下,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0.6%下降到0.3%。
近年來,應急管理部也基本形成了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在防災減災救災方面,針對極端災害天氣挑戰,應急管理部建立了直達基層責任人的預警“叫應”機制,提前轉移受威脅群眾。2018年至2021年,全國自然災害年均死亡失蹤人數較前五年均值下降51.6%。
強盛的高壓系統是近年北半球多地頻繁出現高溫熱浪事件的直接原因,我國高溫天氣與副熱帶高壓活動有密切關系。當前,我們最希望的,就是今夏的異常高溫只是今年特殊大氣環流下的一個特例,讓熱射病、限電、火災、高溫干旱、作物歉收等負面消息不要再像今年一樣如此頻繁地牽動我們的心弦。
(農視網綜合整理。參考資料:《中國氣候公報(2021)》、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人民日報、新華網“思客數理話”、中國青年報、21世紀經濟報道、天氣網、澎湃美數課。)
今年上半年柬埔寨胡椒出口同比下降近70%
俄氣今年前8個月天然氣產量和出口量雙降
今年上半年安徽農民收入破萬元 居中部首位
劃重點!“領跑”數字文化未來需要這三把鑰匙
農業農村部部署今年第11號超強臺風“軒嵐諾”防御工作
今年中國將新建1億畝高標準農田 年底形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遼寧:今年將建設39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
今年暑期旅游有這些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