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5 20:08
9月12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國際小麥大會在北京開幕。

第二屆國際小麥大會以“未來小麥: 韌性和可持續性”為主題,在接下來的4天里,圍繞六個專題領域進行交流:
1、多樣性進化和種質資源
2、基因組結構與功能基因組學
3、育種與新技術
4、氣候變化下的作物管理
5、逆境抗性與生理學
6、加工品質營養與人類健康。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武維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干事屈冬玉,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吳孔明,國際小麥大會國際組委會主席Curtis Pozniak,CGIAR執行主任Claudia Sadoff,中國作物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等領導和專家在現場和線上出席了開幕式并致辭。來自67個國家的900余名小麥科研和產業相關人士注冊參與了本次大會。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主持
大會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搭建交流合作的平臺,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并為未來小麥的研究、技術和應用等方面提出發展建議。
小麥在可持續糧食供應體系和糧食安全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糧食安全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小麥是世界性的糧食作物,全球約有40%的人口以小麥為主糧。作為人類重要的能量來源的同時,小麥還可提供大量的蛋白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微量營養元素。同時,小麥也是國際糧食貿易中的主要商品糧之一,在可持續糧食供應體系和糧食安全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兩年來,新冠疫情流行、地區沖突、極端天氣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給世界糧食安全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全球饑餓人口大幅增加,營養不良問題加劇,全球糧食貿易緊縮。如何提高小麥產量,降低環境風險,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產品營養品質,是國際小麥育種普遍關心的問題。

武維華副委員長在致辭中指出,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采取有效行動,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到2021年為止,中國糧食產量連續七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今年夏糧又喜獲豐收,小麥總產量達到了1.36億噸,比去年增加了1%,而且今年的秋糧也已經豐收在望。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生產了世界1/4的糧食,養活了世界1/5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屈冬玉總干事代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致辭中呼吁,各國科學家齊心協力,轉變糧食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方式,推進轉型,建設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韌性和更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他同時強調,源頭要從種子抓起,需要保護和利用小麥種質,培育適應當地生產系統、環境和市場的優良品種,確保農民和糧食加工商能夠獲得各類新品種。

為應對全球糧食生產挑戰,吳孔明院長在致辭中提出三條建議,
一是進一步加強科技合作交流,加強新品種、新的耕作制度和減少水肥、農藥投入等方面的研究,共同促進具有氣候適應性、可持續和營養型生產技術的發展;
二是建議繼續加強國際各研究機構在種質資源創制與交流新技術應用研究和人員培訓、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加快生物組學、基因編輯、智能信息等前沿新技術的創新,使小麥科研和生產實現由“經驗”向“精準”的轉變。

CGIAR執行主任Claudia Sadoff在致辭中提到,我們今天的首要任務是加快糧食產量的遺傳增益效果、持久抗病性、環境適應性和品質營養,通過現代化育種技術提高品質應對全球以小麥為核心的糧食危機。

萬建民院士在致辭中介紹,民以食為天,保證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未來我們要以綠色為引領,中國要牢固樹立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更多的關注選用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小麥新品種,集成配套栽培技術,豐富品種的多樣性,穩步發展優質專用小麥,不斷優化提升品種的品質自給,為全球糧食安全做出不懈努力。
我國科學家在小麥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全球小麥平均產量大幅提高,主要得益于兩項技術的突破,
第一次是以矮化育種為基礎的“綠色革命”;
第二次是小麥與野生近緣種的遠緣雜交。
我國科學家在這兩項技術上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培育的含矮稈基因的矮豐3號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通過遠緣雜交獲得的小偃系列等品種兼顧了豐產性和抗性。
近些年,我國科學家在小麥研究中取得了顯著成績,建立了從資源收集保存到創新利用的小麥遺傳育種和品種推廣技術體系,;小麥赤霉病抗源蘇麥3號、小麥遺傳研究模式品種中國春、帶獨特糯基因的白火麥等為中國特有。
中國發現的太谷核不育基因是優異和珍貴的基因資源,在此基礎上,把不育和矮稈2個基因緊密連鎖在一起的“矮敗小麥”正在育種中應用。
在小麥基因組學研究中,中國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和D基因組的精細圖譜繪制,參與了“中國春”六倍體小麥精細圖譜的部分繪制工作,育成并推廣了3000多個高產、優質、節水、抗病小麥新品種。此外,中國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為全球小麥耕作模式植入了新的內涵。
大會頒獎環節
開幕式上,大會組委會為我國已故著名小麥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莊巧生和澳大利亞國家科學院院士、悉尼大學終身教授、世界著名植物育種學家、國際小麥抗病育種協調人、世界小麥基因命名委員會主席Robert McIntosh博士頒發了“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們為全球小麥科研事業和產業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


本次大會的主辦將有助于加強我國小麥科研與產業方面與國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展示我國小麥科研領域取得的新成果,提升我國小麥科研隊伍的國際合作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推動小麥產業的技術進步和整體實力的提升。
據悉,第三屆國際小麥大會將于2024年在澳大利亞召開。
北京:科技創新熱潮涌動
2022年玉米適期晚收小麥適期晚播技術意見
秋收將至,北京市、區聯動開展“三秋”農機安全普法宣傳
天津市“中國農民豐收節”9月23日開幕——130余場活動慶豐收迎盛...
塔吉克斯坦面粉進口增加,小麥進口減少
北京土壤學會土壤健康與生態修復工作委員會成立
農戶花一萬元自己爆改農機,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都能收
北京發布交通擁堵紅色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