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農業農村廳 2022-11-25 13:54
去年秋種,受秋汛影響導致小麥播種較晚,各地落實“四補一促”技術,為小麥豐收打下良好基礎。但小麥過晚播種僅適用于去年秋種特殊生產條件。今年秋種,各地墑情基本適宜,氣候條件總體有利。搞好今年秋收秋種工作,要以綠色高質高效為目標,在玉米適期收獲基礎上,大力推廣以“小麥適期、適墑、適量、適深播種和播后鎮壓”為主要內容的“四適一壓”技術,兼顧玉米、小麥雙增產,全面提高小麥播種質量,打好夏糧豐收基礎。
一、抓好玉米適期收獲
玉米在完熟期收獲,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延長玉米灌漿時間,增加粒重,提高單產,是一項不需要增加任何投入即可增產的重大節本增效實用技術。據專家測算,在玉米灌漿中后期,如果晚收7~10天,每畝就可增產糧食50多公斤,建議玉米在完熟期收獲。玉米完熟期的外觀特征為:玉米籽粒基部和穗軸交界處出現黑層,籽粒乳線消失,果穗苞葉黃白并松散,植株的中下部葉片變黃,基部葉片干枯,同時籽粒變硬并呈現出品種固有的色澤,含水率降至30%以下。
二、搞好小麥品種布局
(一)引導農民科學選種。各地要按照“品種類型與生態區域相匹配,地力與品種產量水平相匹配,早中晚熟品種與適宜播期相匹配,水澆條件與品種抗旱性能相匹配,高產與優質相配套”的原則,結合當地品種對比試驗示范結果,引導農戶科學選擇優良品種。
(二)合理優化品種結構。要適度擴大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指導幫助加工企業與農戶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訂單生產,積極擴大強筋小麥和糯小麥、紫小麥、富硒小麥等特色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努力提高小麥種植效益。要圍繞特色專用品種,集成配套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促進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注重抓好種子處理。進行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可有效預防和控制小麥根莖基部病害、地下害蟲等苗期病蟲害發生危害。大力推行統一供種服務,全面落實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根莖部病害發生較重的地塊,可選用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氟唑菌酰羥胺、丙環唑等成分的單劑或復配制劑;地下害蟲發生較重的地塊,可選用吡蟲啉、噻蟲嗪、辛硫磷等藥劑,兼治苗期蚜蟲、紅蜘蛛等;多種病蟲害混合重發生地區,可使用多種殺菌劑和殺蟲劑復配的藥劑。同時,為預防小麥冬春發生旺長、凍害和后期倒伏、早衰等,秋種時應盡量不要種植春性較強、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種。
三、扎實開展培肥整地
(一)提高秸稈還田質量。建議在玉米聯合收獲機粉碎秸稈的基礎上,再用玉米秸稈還田機打1~2遍,秸稈還田機械要選用甩刀式、直刀式、鍘切式等秸稈粉碎性能高的機具,盡量打碎打細玉米秸稈,秸稈長度不超過5厘米。
(二)推行深耕翻整地。對于秸稈還田量較大,小麥根莖部病害發生較重的地塊,要大力推行深耕翻整地,耕深25厘米左右。通過大犁深翻,掩埋有機肥料、作物秸稈、雜草和病蟲有機體,進一步提高秸稈還田質量,減輕病蟲草害的發生程度;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滲水、蓄水、保肥能力,提升小麥抗逆穩產能力。
(三)施足基肥。要結合整地施足基肥,鼓勵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耕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地塊畝施腐熟堆肥(農家肥)1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機肥300~500公斤,根據不同地力和小麥產量目標因地制宜施用化肥:
產量水平在每畝300~450公斤的中產田,每畝施用純氮(N)10~12公斤,磷(P2O5)5~6公斤,鉀(K2O)4~6公斤,磷鉀肥全部底施,氮肥50%底施,50%起身期追肥。
產量水平在每畝450~600公斤的高產田,每畝施用純氮(N)12~16公斤,磷(P2O5)6~7公斤,鉀(K2O)5~8公斤,磷鉀肥全部底施,氮肥40~50%底施,50~60%起身期或拔節期追肥。
產量水平在每畝600公斤以上的超高產田,每畝施用純氮(N)16~18公斤,磷(P2O5)7~9公斤,鉀(K2O)6~10公斤,磷肥全部底施,氮、鉀肥40~50%底施,50%~60%拔節期追肥。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塊,要注意補施鋅肥、硼肥等。要大力推廣化肥深施技術,堅決杜絕地表撒施。
(四)抓好耙耢鎮壓。連年旋耕地塊容易造成麥田土壤疏松、透風跑墑,要注意及時耙平鎮壓,緊實土壤,壓碎土塊,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促進根系生長和下扎,提高小麥出苗整齊度和苗期抗旱能力。
四、切實提高播種質量
播種質量直接決定小麥出苗質量。今年小麥播種,應大力推行“四適一壓”技術,為小麥出苗均勻,苗齊、苗壯打好基礎。
(一)適期播種。據省氣候中心預測,今年我省小麥播種期接近常年或略晚。因此,要在兼顧玉米晚收的同時,搞好小麥適期播種。小麥適播期應滿足冬前0℃以上積溫550~600℃,即平均氣溫13~15℃時播種為宜。魯東、魯中、魯北的小麥適宜播期一般為10月5日至10月15日,魯南、魯西南適宜播期為10月8日至20日。對于往年小麥根腐病、黃花葉病毒病等發生較重的地塊建議適期晚播,一般霜降前播種不影響小麥產量。如晚于適宜播種期播種,要注意適當加大播量,做到播期播量相吻合。如晚于適宜播種期播種,要注意適當加大播量,做到播期播量相吻合。
(二)適墑播種。小麥播種適宜墑情為土壤相對含水量75%左右。由于我省大部分地區前期降水較多,各地要在適播期內趁墑播種。對于部分地區播種前墑情不足時要提前澆水造墑,墑情飽和地塊要及時開溝散墑,切實做到足墑下種,實現一播全苗。
(三)適量播種。在適期播種情況下,分蘗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種,每畝適宜基本苗15~18萬,畝播種量7.5~10公斤;分蘗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種,每畝適宜基本苗13~16萬,畝播種量6.5~8公斤。在此范圍內,高產田宜少,中產田宜多。晚于適宜播種期播種,每晚播2天,每畝增加基本苗1~2萬。
(四)適深播種。要大力推廣小麥寬幅精播技術,苗帶寬度7~10厘米,播種深度3~4厘米,切忌過深過淺。播種機行進速度以每小時5公里為宜,以保證下種均勻、深淺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培育冬前壯苗。
(五)播后鎮壓。小麥播后鎮壓是提高小麥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質量的有效措施。各地要選用帶鎮壓裝置的小麥播種機械,在小麥播種時隨種隨壓。對于秸稈還田地塊,建議在小麥播種后用專門的鎮壓器鎮壓1~2遍,提高鎮壓效果,保證小麥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長,提高抗旱能力。
五、示范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
(一)減壟增地寬幅綠色生產技術。要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開展小麥減壟增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
1.改小畦為大畦,改大壟為小壟,并統籌安排小麥-玉米周年茬口種植規格,實現小麥、玉米雙季規范化種植和機械化作業。
2.改旋耕整地為深耕整地,提高整地質量,減輕病蟲草害的發生程度。
3.改窄苗帶大播量播種為寬苗帶精量播種,節省用種量,提高小麥出苗均勻度和整齊度,協調個體群體矛盾,實現節本增產增效。
4.改常規鎮壓為多次機械鎮壓,沉實土壤,保墑提墑。五是改常規用藥為綠色防控,通過綜合運用耕作、健身栽培、選用高效低毒農藥精準用藥、物理化學誘殺等措施,減少農藥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通過實施小麥減壟增地寬幅綠色生產技術模式,全面提升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水肥一體化技術。結合當地生產實際和農民需求,加大大田作物水肥一體化關鍵技術和配套產品研發、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重點推廣噴灌、微噴等水肥一體化技術。要因時因地制定精準灌溉制度,精確控制灌水量和施肥量,適時適量地滿足小麥對水分和養分的需求,顯著提高水肥利用率,實現節水、節肥、節地、增產、增效等目的。
(三)雙鎮壓精量勻播栽培技術。該技術一次性完成耙耢整地、播前鎮壓、施種肥、播種和播后鎮壓多個作業環節,節本增效突出。
1.播前由翻耕機對農田進行深翻,隨即播種,避免耕層土壤失水和農田坷垃的形成。
2.嚴格掌控播種質量,使用專用小麥雙鎮壓精量勻播機實現了小麥籽粒網格化均勻播種,避免小麥播種環節的疙瘩苗及缺苗斷壟等問題的產生。
3.通過播前播后二次鎮壓,確保小麥播種深度深淺一致的同時沉實土壤,提高對干旱和低溫凍害等逆境的綜合抗性。
(四)高低畦種植技術。
1.秸稈還田后實施深耕,并旋耕1~2遍。
2.使用專用成畦、施肥、播種、鎮壓一體機進行高低畦播種。
3.低畦澆水,高畦滲灌,追肥時在低畦串施或撒施。
4.在冬前或春季使用專用鎮壓器進行鎮壓。
5.下茬玉米播種用兩行玉米播種機進行直播,在高畦兩坡面播種兩行玉米。
通過將傳統的做畦起埂,畦面播種小麥,變畦埂為高畦,形成高低兩個畦面,高畦與低畦均種植小麥,實現全田無埂種植,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增產、節水、控草。
(五)秸稈還田“兩旋一深”技術。
1.改常年旋耕為“兩旋一深”,即每旋耕兩年深耕或深松一年,加快秸稈腐解,改善土壤物理性狀、養分分布和有機質含量,實現固碳減氮。
2.在土體適當深層擾動前提下,建立小麥生產系統合理菌群結構,促進養分循環轉化,降低土壤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減排。
3.通過改善作物根系物理生存空間和養分空間分布來調優小麥根系構型,實現增產增效。通過實施秸稈還田“兩旋一深”結合減氮這一簡化輪耕模式,在維持產量潛力不降低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整個生產系統的氮肥需求,實現系統固碳減排增產增效。
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南分會場(嘉禾)活動啟動
第七屆中國—亞歐博覽會“2022愛心接荔瓜果豐收節”活動啟動
慶豐收,迎盛會!2022 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來啦!
倒計時一天!現場直擊,提前劇透!2022年全國農民豐收節北京昌平...
農味十足!2022中國農民豐收節亮點劇透!
2022人參嘉年華系列活動圓滿舉行
2022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吉林開幕
2022年南方秋冬季馬鈴薯科學施肥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