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 2022-11-19 02:14
金秋九月,富錦市萬畝水稻公園內,一幅巨大的3D彩色稻田畫呈現出美麗的豐收景象,在這個集種子繁育、農技推廣、氣象監測、公共實訓多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全省首批“農業+旅游”模式的田園綜合體內,稻浪翻騰,預示著又一個豐收年的到來。
2021年富錦糧食總產達到63.8億斤,實現“十八連豐”,連續6年產量位居全省第一。如今,中國管轄區域倉儲量最大的中儲糧直屬企業“中央儲備糧創業直屬庫有限公司”落戶富錦,諾潽生物制造產業園、大錦農農牧循環產業鏈、中閩生物質熱電聯產等重點招商項目相繼建成……每一步印記,都在訴說著富錦的精彩和不凡,富錦正以新生態加速集群集聚,新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勝勢正在形成!
經濟社會發展碩果累累
美麗富錦,位處松花江下游南岸,是三江平原腹地的中心城市,這里除了品牌農業的最亮名片,還有無數令人驕傲的稱號。
發出了滿載榮譽的地方名片。近年來,深化“農業+”發展新模式,建成全省首家“稻海田園綜合體”萬畝水稻公園,被列為全國“田園綜合體”六大樣板項目之一,水稻公園提檔升級二期工程項目已完工,公園已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挖掘冰雪資源優勢,打造了小河子農莊冰雪樂園和邵店漁村冰雪樂園。成功舉辦“稻田音樂會”“黑龍江第三屆農民豐收節”“國際半程馬拉松”“濕地生態文化季”等系列活動,榮獲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充分展示了富錦大農業、大生態、大濕地的城市名片,富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給出了攻堅克難的優秀答卷。盡銳出戰、苦干實干,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全市8個貧困村全部提前一年出列,931戶脫貧戶、2270名脫貧人口的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4305元,代表全省唯一非貧困縣高標準通過國家驗收。嚴防嚴控新冠疫情,落實“早快準嚴細實”要求,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把疫情防控作為壓倒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下沉近萬名黨員干部進社區到村屯,壓實“四方責任”,落實“九早”要求,全面筑牢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嚴密防線。
推動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21年富錦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全省第三,創造了富錦歷史上最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成績。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67.0514億元,同比增長15%;公共財政收入達到9.393億元,同比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61元,同比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6元,同比增長10.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0741元,同比增長16.3%。
圍繞省市重點項目計劃,全力實施“雙百工程”。富錦經開區2019年被認定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核心區,2021年被認定為富錦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綜合承載能力和項目吸引力持續增強,鐵路專用線、萬達物流、糧食交易中心帶動周邊市縣資金流、物流和人流不斷聚集,商貿中心地位初步奠定。積極培育新興業態,建成佳木斯東部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電子商務產業園,累計銷售額5.2億元,被評為“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區”“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在全省率先開通市鎮村三級政務服務平臺,實現村級政務事項線上線下同步辦,惠及20余萬農村群眾。營商環境飛速發展,規上工業企業達到73戶,11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勇做農業現代化排頭兵
近年來,富錦糧食產量穩定在60億斤以上,連續六年全省第一,糧食總倉容達到2371萬噸,倉儲能力全省第一。
富錦市通過大力發展科技農業、質量農業,創建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與省農科院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高標準農田、黑土地保護項目近200萬畝,黑土保護“三江模式”全國推廣。錦西、幸福等四大灌區灌溉能力達到155萬畝。農業科技貢獻率71%,優良品種普及率100%。農機總動力163.8萬千瓦,田間綜合機械化率99.3%。
富錦最寶貴的資源就是黑土、凈土、凍土,這也是富錦發展綠色農業、品牌農業的獨特優勢。土壤有機質含量4.2%,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面積超過400萬畝。“富錦大米”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國際現代農業博覽會金獎;“富錦大豆”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富錦依托資源優勢,成立了富錦大米集團,授權水稻種植、加工企業統一使用“富錦大米”地標商標,累計完成銷售16.1億元。
今年以來,富錦市102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托管,落實全程托管面積79.22萬畝、全省第一,托管組織全部采用現代農機高標準作業,按農業生產進度,保質保量完成了各項作業,為高質量發展農業提供有力支撐。全市403個自然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首單玉米“保險+期貨”收入險項目成功出單。國有糧庫改革基本完成,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富錦經濟開發區先后晉升為省級綠色食品產業園、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實現“七通一平”,水熱電氣物流等生產要素實現低成本共享。富錦圍繞“玉米、水稻、大豆、畜禽乳、新能源”五大產業鏈,引進建設了35家企業,涵蓋生物發酵、生化醫藥、綠色食品精深加工、農牧循環、農機裝備制造、生物質發電等產業。此外,“農業+旅游”“農業+電商”等產業初具規模。
富錦將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依托糧食量大質優的優勢,向糧食精深加工要效益、向產業融合要發展, 以縣域經濟發展助力龍江振興。
美好富錦蒸蒸日上
建設經濟振興的美好富錦。積極對接引進閩投電力產城融合能源供給、大連醫諾NPA二期等項目,借力全國工商聯主席高端峰會、佳木斯大學校友企業家項目招商等國家、省、市活動平臺,聚焦優勢產業,策劃舉辦富錦(北京)商務懇談會等系列招商活動。其中德泰數字光電科技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從洽談簽約到開工建設僅28天,用實際行動真正踐行“富錦速度”。年初以來,市級領導帶頭外出開展招商考察33次,對接企業55家,接待客商78次,簽約項目 12個、簽約金額68.3億元。實際利用內資15.9億元,同比增長138.7%,引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規模大、拉動作用強的大項目、好項目。
建設政治清明的美好富錦。富錦市以“法令既行,紀律自正”為準則,結合“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以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為抓手,將制度建設貫穿始終,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主線,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全面涵養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營造良好黨風政風社風家風,倡導清清爽爽的同志關系、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系,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社會清朗。
建設文化繁榮的美好富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文化隊伍建設不斷加強,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深挖旅游資源潛力,“一線五區”全域旅游新格局基本形成。
建設人民幸福的美好富錦。做好百姓民生工程,推進城管體制改革,啟動了智慧城市數字化管理平臺。低收入群體收入顯著提高,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擴大,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積極探索共同富裕發展之路,人民群眾生活更加美好。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好富錦。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開展大氣污染、水污染、土污染防治等專項行動,不斷改善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切實守護好富錦的綠水青山,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和幸福感。
黃強在涼山州調研并主持召開安寧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 ...
貴州道真縣:生態雞養殖,走出富民路
五指山毛納村擦亮生態名片 發展茶旅融合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無錫全力打造“最干凈城市” 為百姓幸福加碼
黃土高原:好生態是“金飯碗”
【大河奔騰看甘肅】生態洮河幸福長
重慶酉陽鄉村: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甘肅:呵護綠水青山 壯大生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