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22-11-24 19:16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一個個新地標見證了新時代10年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記者帶您走進世界遺產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看這里的變化。
紅河哈尼梯田位于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省,從山腳分布延伸至海拔2900多米的山巔,級數最多可達3700多級。站在山腰處望去,最高一級的梯田仿佛一直壘到了云端,似仙境般引人入勝。

2013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決定將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也是中國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世界遺產。
“紅河哈尼梯田申遺經歷了13個春秋的艱辛歷程,凝結了無數管理者和學者的心血和智慧,可謂是13年磨一劍。”世界遺產哈尼梯田元陽管理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元陽縣政府辦主任徐忠亮說。

哈尼人利用復雜的水渠系統,將水從樹木繁盛的山頂引入梯田,構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循環農業生態系統。當地群眾傳承祖輩的文化和技藝,探索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路徑,書寫動人的生態故事。


2018年1月,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團隊應元陽縣邀請來調研,編制“阿者科計劃”,以“房、人、田”為基礎,進行旅游分紅標準劃分,鼓勵村民保護傳統民居、耕種梯田、保留村籍。

阿者科村因原始的生態文化被譽為活態的“哈尼民居博物館”,保存著茅草屋頂、土木結構的傘狀“蘑菇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村里人均收入低,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村內臟亂差,老房子搖搖欲墜,傳統文化傳承面臨危機。

隨著“阿者科計劃”的實施,古老的梯田有了越來越多的新時尚:培育鄉村旅游新型農民,農戶入股鄉村旅游項目做“小股東”;利用“互聯網+”,發展梯田紅米、鴨蛋、茶葉等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建成農家樂和農家客棧等266家。
自“阿者科計劃”實施以來,當地已經進行了6次旅游分紅,總分紅額達78.51萬,戶均分紅12078元。
“除了旅游分紅,我自己還辦了農家樂,每年收入能達到兩三萬元。老祖宗留下來的梯田,還有水源,我們都要保護好、管理好。”元陽縣新街鎮阿者科村村民高煙苗說。

此外,當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鼓勵老百姓把這些土地流轉給企業進行規模化的“稻魚鴨”綜合種養,農民也可到公司務工,增加收入。
徐忠亮表示,元陽縣將堅定扛起保護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堅定探索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長效機制,奮力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守好糧倉,留住鄉愁。(圖片來源于新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作者:曾維
《巫溪有故事》——七蟒峽的傳說
加強生態修復強化污染治理 促進綠色轉型依法保護長江
開展聯合執法 共護嘉陵江流域生態文明
湖北蘄春縣生態環境分局邊街村問需于民
道真:養殖生態雞 走出富民路
綏陽:梯田如畫稻飄香
龍江大地果實累累 已收獲農作物逾千萬畝
今天迎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津沽大地糧豐果甜慶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