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發布 2022-09-29 05:06
銅缽高入云表 山林盡染丹青
銅缽山,位于瑞金城西北25公里。據縣志記載“相傳僧建庵掘地得一銅缽并一珈藍,色甚古,至今猶存……”銅缽山便由此得名。

山峰連綿起伏,峰巒疊嶂;山間云霧繚繞,宛若仙境。這里自然風光秀美,有被譽為瑞金“綿江第一峰”的銅缽山;這里紅色歷史厚重,是紅軍長征之后主要游擊區之一;這里文化底蘊深厚,騷人墨客多會于此……
“高入云表,云氣常幕其頂;下有龍井,四時不涸”。千百年來,這座屹立于歷史深處的高山,腳下緊鄰九堡河,富饒了九堡這片土地。林木豐茂,河水清清,富產羅葡……這是九堡鎮人民相熟的銅缽山,亦是瑞金人民謀求發展的寶地。

△瑞金縣志記載中的銅缽山
近年來,九堡鎮提出要將九堡打造成為“紅培研學、高山避暑、詩意古鎮、客家食府”的高質量發展新鎮。高位謀劃銅缽山景區建設,圍繞“紅、古、綠”做好鄉村旅游與產業發展大文章,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一環。該鎮依托自然資源優勢,立足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盤活生態資源,通過聘請專業團隊,規劃設計銅缽山景區,同時積極爭資爭項,多方籌措資金,大力推動銅缽山景區建設,為全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等多元價值,走出了一條符合該鎮實際發展情況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去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下,九堡鎮以“文化賡續,禪意靜養”為主題,依托山、林、田、瀑、溪、村等生態優勢,圍繞“紅、古、綠”,多次召開論證會、專家評審會,從銅缽山景區各景點設計思路到建設可行性再到運營維護可能面臨的問題,進行逐一研究論證,致力于將銅缽山打造成為瑞金紅旅圣地、紅色文化研教傳承地。


△項目論證會、專家評審會
如今,銅缽山景區打造已初具雛形,山頂道觀、閩贛省委舊址、銅缽山書院、毛主席故居以及三級瀑等一批主要景點已相繼對外開放。近日,記者前往銅缽山,探訪那座只在古籍和人們口耳相傳中才能窺見一斑的“綿江第一峰”。

△游擊戰爭舊址
踏上由鵝卵石鋪成的登山游步道,陽光灑在青石板上,碧峰疊翠,林間幽靜。據九堡鎮干部劉科權介紹,以前上銅缽山的路僅有一條陡峭且狹窄的行車公路及一條步行小道,每逢雨季,道路常被山體滑坡等阻斷,嚴重影響了人們出行的安全。后經過認真研判,鎮里對銅缽山的交通做出細致的規劃:對原有公路進行拓寬修整,全力打造一、二級行車路、主要游步道、山林體驗道等。今年5月,路寬2米左右,可貫通各個景點的游步道基本鋪設完成。假以時日,一條平整、寬敞的行車公路及保留山林野趣的體驗道將直通山頂,全方位滿足游客們駕車出游或徒步遠足的需求。

△登山游步道
繼續向前,在古樹的掩映下,密林深處有一靜謐小屋,那便是閩贛省委舊址。1934年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被迫撤離蘇區,進行戰略轉移,開始舉世矚目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賴昌祚接受新的任命,奉命組建瑞金、瑞西、西江三縣紅軍游擊大隊和健全各地地下黨組織,活躍在銅缽山區一帶堅持游擊戰爭,負責阻擊、牽制敵人,掩護中央紅軍順利轉移。

△閩贛省委舊址
遠處影影綽綽的群山,近處潺潺淌過的溪流,林間有小亭點綴,涼亭劈竹為瓦,可小憩,可觀景。再往前,一座樸素的木屋坐落在林間溪水旁,這里是當年游擊隊員們曾經宿營的地方。風拂過,不遠處傳來“嘩嘩”的水流聲,一瀉而下的三級暴瀑,如三重打鼓,“鼓聲”陣陣,仿佛把人帶回那個炮火連天的年代,聽到當年游擊戰士在此揮舞紅旗、揮戈怒吼激戰的聲音。

△游擊戰士宿營地
小路蜿蜒處,在三級瀑布旁,新修復的一棟古樸的民居坐落于山腰。1933年11月,毛主席從瑞金沙洲壩鎮前往興國長岡鄉(沙洲壩——云石山——九堡——瑞林-——葛坳——馬鞍石——江背——長岡)調查研究,期間借宿在銅缽山上一民居。毛主席與三個毫子(蘇區兩角銀幣)的故事就發生在此。推開毛主席舊居的門,桌上有一盞煤油燈。寒冬冷夜,毛主席就在這間簡陋的屋子里,借案頭油燈的“星星之火”,探索著中國革命的道路。

△毛主席舊居
而今,青山依舊在,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銅缽山中的紅色舊址同樣也承載著革命歷史,傳承著不朽的精神。把銅缽山景區打造好,不僅有利于推動九堡全域旅游發展,更對保護珍貴歷史文化遺跡、賡續紅色血脈有著重要意義。在規劃建設中,九堡鎮以紅色為亮點,謀劃打造戰壕樓(中央蘇區游擊戰爭紀念館)、星火田園、紅色文創坊、游擊戰爭烈士紀念碑等,“喚醒”紅色資源,讓“紅色記憶”更鮮亮。

△景點意向圖
“來銅缽山縱覽好山好水好風光的同時,每走一步又能重溫紅色歷史,追尋紅色印跡。”慕名前來的游客王先生說。據了解,銅缽山景區仍在加緊建設中,其中一些景點相繼開放以來,有不少省內外游客紛紛前來“打卡”,他們在此開展紅培研學,觀光旅游。截至目前,游客人數已突破3萬人次。

△五一期間來到銅缽山的研學隊伍
拾級而上,行至林深處,風聲、水聲,聲聲入耳。站在古色古香的銅缽書院前,耳畔恍若再次回蕩起朗朗書聲。“朗朗書聲震三縣”,青山古木見證著一批又一批此地讀書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誓言。
據記載,明朝時期,王陽明自正德十一年(1516年)臨危受命任南贛巡撫,主政南贛等。正德十三年,在掃除廣東龍川三浰(今和平縣域)賊寇時,心想“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而“心中賊”之禍遠大于“山中賊”之惡。于是在班師回贛途中,王陽明思索要想破“心中賊”,必須從教化入手,遂開始興辦書院。同年九月,在王陽明的推動下,一次性興辦了五家書院,之后則采取以中心城市帶動縣域鄉村、以正規書院帶動民間社學的方式,很快在整個南贛地區形成了一股濃厚的辦書院、興社學的熱潮。銅缽山書院正是在這一時期興辦起來的,覆蓋方圓十里,教化一方百姓,文人騷客頻出。

△銅缽山書院
銅缽山是瑞金西北部特色旅游的一張重要名片,在設計規劃的過程中,九堡鎮從銅缽山深厚的文化底蘊中找出特色和亮點,提取儒家思想“仁、誠、孝”等思想理念,打造儒家文化風光的建筑組團,擴展銅缽山書院分布格局,計劃建設如“仁學堂”“忠孝園”“君子書屋”等建筑景觀。
山間草木茂盛,在銅缽山還分布著道觀,雖不在峭壁之上,卻也是儒釋道勝地。相傳從唐朝至清朝年間,山上山下曾建庵三十六座,僧眾多至千人以上,香火不斷。飽經風霜的銅缽山庵,是其中的一處遺址,因為年久倒塌,2021年進行了相關修繕。

△游擊戰爭指揮部舊址
銅缽山海拔888米,從山底步行至銅缽山山頂,約9公里。目之所及,皆是綠意。登臨“綿江第一峰”,極目遠眺,千山一碧,云煙飄渺,景色令人陶醉。

△銅缽山頂鳥瞰
“我是土生土長的九堡人,銅缽山我從小就認識,知道要全面打造后又高興又激動。”透過九堡鎮豐塘村黨支部書記鐘衛華的眼眸,群山一座疊著一座,無窮無盡地延伸至看不到邊際的盡頭,林海茫茫,最后消失在云霧彌漫的深處。他說道,過幾年,等銅缽山景區完全打造好了,一定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到九堡旅游觀光,到時候發展機遇更多,村民收入增加,生活也會越過越好。
記者:謝芳玉
鄉村旅游:荒地變景區 致富新方式
他們,讓這個城市“動”了起來
瑞金這個村子,讓人刮目相看
好大好甜!瑞金哈密瓜迎來大豐收
【媒體看融安】?跟隨新華社記者的鏡頭看看融安的這個小山村的命...
萬全這個鄉的山中“土貨”變身致富新三寶
漂亮!瑞金又一新公園建成亮相
9萬人→4萬人,九華山景區調整游客最大日承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