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視網 2022-11-28 00:39
眼下,全國秋收正在各地陸續開展中,但記者近日在幾塊農田里采訪時,卻只聞機聲,不見其人?
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在江蘇省如皋市東陳鎮,這里開展了一場人機大戰。畫面左側的拖拉機里,是一名成熟機手;畫面右側的拖拉機里,則是......空無一人?

今天比賽的內容是在兩塊同樣大小的地里,比試平地的速度。一開始,雙方勢均力敵。這場人機大戰,是陶偉一手策劃的。此刻他比誰都緊張。
陶偉,博創聯動創始人兼CEO;長期在工程車輛和大型裝備行業從事智能控制和信息服務研究。

現場冒著高溫來觀戰的得有30來號人。這是無人駕駛拖拉機在市場的首次亮相,人們對它的每一個動作都津津樂道,對比賽的結果更是拭目以待。
從航拍鏡頭里看,很快,兩輛車就拉開了差距。緊接著,無人駕駛拖拉機做出的一系列動作更是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無人駕駛拖拉機換行時做出一系列精準的動作,讓人們更加驚詫眼前這個新鮮物了。

最終,無人駕駛拖拉機提前5分鐘完成作業。
智能化的農機可以替代勞動力,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而且國家越來越多的大田托管模式,環境相對封閉、勞動模式重復,都適合機器操作。農機智能化能夠節省5名熟練機手、十幾名臨時工人,光是人工費一年就能節省近30萬元。管理人員說,農場的這套數字化模式,預計4-5年就可以回收成本。提質增效的智慧農業,已經悄然來到人們身邊,改變著田間地頭豐收的景象。
陶偉告訴記者,他要生產一種高性價比的、能夠滿足老百姓核心需求的智能化系統。那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呢?想不通的時候,陶偉在眾人的視線中消失了2個半月。他整個的春耕過程基本沒回家,就完全蹲在農村里,跟老百姓聊,問他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產品,或什么樣的公司賣產品才愿意買。
“農業的場景里面不經過實際用戶的認可,你光認為自己的,覺得是個特別牛的產品,沒有意義。”陶偉說,只有老百姓覺得好才會買單。
最終他的謙虛打動了很多人,農戶告訴他,能夠避開田里的野兔子不是最需要的,反而會增加成本。智能化的農機要想代替老機手、好把式,要學會的第一條,竟然是——走直線!陶偉不僅要讓農機在土地里走直線,還要挑戰一個更難的,在泥地里走直線。他研發出一套自動導航系統,并與車廠合作,做出了可無人駕駛的插秧機。
轉眼就是春耕,陶偉給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的上百名農戶試用,結果,出事了。

在家測試了多少的場景,都不如真實的農耕來得更有挑戰性。那年的春耕,變成了陶偉的噩夢。他帶著研發人員,不停收集問題、做算法更新和程序升級。還用最大的強度測試自己系統的抗壓能力,以保證機器高負荷運轉時仍然穩定。
到了第二年春耕,陶偉驚喜地發現,找他報錯的電話終于少了。插秧機的速度可以達到1.6米每秒,15天的作業季可以節省人工費6000元,提高效率10%-20%。

陶偉還在農機的大腦里,植入一個“作業深度保持一致”的命令。這樣,不僅播種、像開溝、平整土地等工作也都能保證效果。除此之外,他還研發出了一個被稱為拖拉機電控提升系統的“卡脖子”功能。這個功能可以精準控制深度,這是這個產品的特點。

以自動導航和精準控制深度,為主要功能,陶偉開發出了一套智能系統,取名叫1.0。但陶偉沒有想到,把1.0推向市場,和研發過程一樣艱難。為此他改變了銷售模式,跨過中間環節,直接面對機手或者農場主。他跟經銷商提出給一部分補助,共同辦培訓班+新車試駕活動,手把手教會大伙兒使用。陶偉還給自己規定,每周他都拿出3天時間,留給客戶。

為了改變農村傳統的人工手動種植模式,國家在農機購置補貼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帳劃得來,活干得多,所以一部分農民的思想加快了轉變,農機的銷量增長喜人。
陶偉邀請記者體驗一下,挑戰不碰方問盤開10噸重的拖拉機!她能成功嗎?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種田,農機服務已成為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科技推廣處處長劉小偉說,全國農機服務組織達19.34萬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7.6萬個,去年累計完成機耕、機播、機收、機電提灌、機械植保等5項作業面積達到71.29億畝次,同比增長1.7%,農機服務有力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不斷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慶豐收 迎盛會——我縣舉行慶祝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
一村一線路、一村一庭院展示 中國農民豐收節浦東展示鄉村文明風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丨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服務中華...
中國這十年丨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走深走實
中國這十年|對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既有戰略定力也...
中國這十年|我國對外工作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
中國這十年·中國故事丨浙江:以高質量發展為共同富裕先行探路
中國這十年|外交部:努力保障海外中國公民和機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