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 2022-10-08 10:25
秋分時節,正逢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記者走進希望的田野,聆聽一個個豐收的故事,記錄下一幕幕豐收的圖景。
這個季節,北方天氣已經微涼,空氣中已經帶了幾分蕭瑟的秋意。可是,田野里卻是一派熱鬧的景象。勤勞的松原農民,用“勞作”這種最質樸、最扎實的方式慶祝這個屬于自己的節日。
畫面一: 豐收——品牌
在扶余市增盛鎮興發村,我們見到了開著收割機正在花生地里“起”花生的農戶張巖。上午9點多鐘,秋高氣爽,花生地里一派忙碌,兩臺大型收割機穿梭往來,轟鳴聲聲,雄赳赳唱響了一曲豐收的小調。
收完了幾壟地,趁著收割機在地里調頭的功夫,我們攔住了張巖,問他今年的收成咋樣?
寬大的口罩根本遮不住滿臉的笑意,小伙子笑瞇了眼,得意地說:“必須豐收啊!現在的政策好、技術好、種子好,老百姓的日子必須一年比一年好!”
一邊說,張巖一邊從花生秧上擼下一把花生塞到我們手里,自己隨手剝開一個,四粒紅通通、胖嘟嘟的花生粒躺在淺褐色的花生殼里,“看看,多好!標準的‘四粒紅’,咱們松原自己的品牌花生!吃花生,就得吃正宗的!”
張巖的聲音里是滿滿的自信、滿滿的自豪。放眼望去,一大片土地,幾乎被“四粒紅”鋪滿了,一串串肥碩的花生豆懶洋洋地歇在田野里,正接受著陽光的暴曬,等待最后的成熟。
畫外音:
近年來,松原市致力打造種業“芯片”、扶植自己的種子品牌,積極支持域內種子領軍企業,致力于研發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質品種。到2021年,全市種子產量達到1.3億斤,在滿足全市種子需求后還可外銷0.4億斤。
畫面二: 豐收——科技
在哈達山生態農業旅游示范區哈達山鎮常保村,行走在鄉間的小路,我們被遠處花生地里騰起的“煙塵”吸引。隱入“煙塵”之中的是正在勞作的農民江云有和他的兩個伙伴。
三個人分工明確,江云有把干透的花生秧一鍬鍬送進粉碎機,其他兩個伙伴一個負責開動機器,另一個負責把粉碎后的花生秧裝進口袋。
“作飼料用,牛啊羊啊都愛吃這個!今年這個(粉碎后的花生秧)能賣上價,一坰地能比去年多賣500多塊……”年近七旬的江云有不但是干農活兒的好手,還是村里有名的“段子手”。雖然勞作了小半天,但看上去精神特別好,看到我們疑惑的眼神,不等詢問,老人家就洪亮地道出了答案。
“您累不累啊?”
“累啥?現在都是機械收割,‘成’快了,這一片地,也就是小半天的活兒……必須得服(機械),真快呀!”江云有用力把鐵鍬插在土地里,點上一支煙,猛吸一口,若有所思地說出了心里話,“科技的力量真大啊!開始還不服氣,尋思咱這干了一輩子農活的老把式還比不上這些鐵家伙?如今可開了眼了!現在看,咱農民必須得學知識懂技術……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對不對?”
“對!是力量、是財富!”兩個伙伴一邊響亮的附和,一邊開動了機器。
機器轟鳴,秋風拂過,粉碎后的花生秧升騰起淡綠色的煙塵,迎著晨光,煙塵之中,他們身后,裝好的袋子堆成了敦實的小山。那是沉甸甸的收獲,更是熱騰騰的希望。
畫外音:
據了解,2011年,松原市農機總動力500萬千瓦,農機綜合機械化水平77.1%。到2021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846萬千瓦,農機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5.5%以上,高出全省平均值3.5個百分點,連續六年全省第一位,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率先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地市。
畫面三: 豐收——保護
在扶余市新站鄉柳家村村口的小商店,記者遇到了正在買農機配件的農民張家文兩口子。
“知道今天是啥日子不?”
面對記者的詢問,老張把剛買到手的農機配件一樣一樣精心地碼到三輪車上,轉身扯過老伴兒手里的購物袋,往記者眼前一遞,燒雞、香腸、咸鴨蛋,餅干、瓜子、大葡萄,“今天是豐收節,是國家給我們農民過的節,這不,置辦點下酒菜,晚上必須得喝兩盅慶祝慶祝!”
老伴兒接過老張的話頭兒:“我倆剛從鎮里上完農業技術課,家里種了30多坰玉米呢,必須得好好聽專家講講……”
“講的啥記沒記住哇?”老張一邊發動車一邊笑著扭頭問老伴兒。
“咋沒記住呢,講的是‘保護性耕地作業’,就是要保護好咱們的黑土地。”老張大嫂一字一板地跟我們重復了一遍,“‘保護性耕地’——這事兒可重要了,黑土地就是大熊貓!”
原來,這幾天,鎮里請了技術員講課,這天正好講到“保護性耕地”,認識到了重要性的老張拉上老伴一起去聽了課。“不白聽,都有用!那地也通人性,保護好了,就能長出好莊稼……”老張兩口子一邊說一邊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家里種了30坰玉米,按一坰收3萬斤算,能掙30多萬,今年產量高,一坰地能比去年多收入5000多塊!”老張說著,又自豪又興奮地張開五個手指頭伸到我們眼前晃了晃。暖暖的秋陽中,我們看到的,是勤勞、智慧、質樸的勞動人民的手,飽含歲月的滄桑,歷經風雨的洗禮,每一根手指都充滿了無窮的力量。
“豐收了?”
“對,又豐收了!”老張爽朗的笑聲和汽車的馬達聲一樣響亮,直響徹了云霄,驚得樹梢的幾只喜鵲展翅飛開,在碧藍的天際留下一串串欣喜的鳴叫。
買完東西,老張又來到玉米地。“青紗帳”已經微微發黃,玉米棒子正在曬米,金燦燦的米粒閃閃發光。老張心里惦記著他種下的玉米,雖然還沒到收割的時間,但他每天都要到地里轉一圈。對老張來說,前期的一系列勞作都已經塵埃落定,只等著最后的收獲。
農民與土地,就像魚兒和水,躬耕于隴畝間,才是對“農安,天下安”最好的詮釋,才真正把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畫外音:
為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近年來,松原市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從2019年到2022年,全市保護性耕地作業面積四年實現“四連增”。特別是今年,全市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1106萬畝,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67%,占全省計劃的34.5%,列全省市州首位,農業農村部獎勵吉林省2100萬資金全部分配給松原,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
秋實累累,豐收在望。搶晴曬谷,顆粒歸倉。
站在這片充滿激情與夢想的黑土地上,聆聽豐收的故事,感受豐收的喜悅,品味豐收的意義——曾經,我們播撒在田間地頭的辛勞如今正在變成金色的收獲。
致敬農民、禮贊豐收,豐收的故事還在繼續……
新華全媒+丨吉林:國慶游“豐”景
在希望的田野上 | 吉林大安改造鹽堿地種水稻 接近良田產量
雅瑤鄉舉辦“慶豐收 迎盛會”農民豐收節暨重陽節活動
這里的豐收節火辣辣!
“三秋”生產順利 秋糧豐收在望
喜迎二十大|天祝:“牧區繁育 農區育肥”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湖北監利220萬畝水稻喜獲豐收!農服助力每畝增收300斤!
高州持續一個月“慶豐收 迎盛會” 鎮村慶豐收 花樣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