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市農業農村局 2022-10-08 10:25
江油市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服務中心)是在江油市農業農村局和供銷社指導下,由江油市福地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牽頭成立的一個縣級現代農業綜合服務組織。服務中心成立于2017年,位于江油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占地28畝,建有氣調庫900平方米、常溫庫3450平方米、烘干中心2600平方米、辦公房450平方米。擁有服務車輛9臺、21噸烘干機4臺、12噸烘干機6臺,耕、種、管、收等作業機械362臺,種子成套加工設備1套,智能測土配肥設備1套。中心內設展示中心、培訓中心、配送中心、生產部、農技推廣部等部門,并組建江油市福晟農機聯合社,為新型經營主體、供應商和小農戶等,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一體化服務。2021年,服務中心年營業收入2592余萬元,創利205.2余萬元。
一、整合資源,建立綜合性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構建一體化服務網絡。服務中心依托四川省高粱水稻研究所、綿陽市農科院、市農業農村局、市成教中心等技術力量,建立市、鎮、村三級綜合性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建成服務網點500余個。創新服務機制,提供技術、農資、生產、電商、信息、回收等綜合性服務,服務范圍覆蓋江油全市,輻射游仙區、梓潼縣、平武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等區域,惠及農戶15萬余戶,2019年被農業農村廳認定為首批“五有五好”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二是提供一站式精準服務。服務中心整合農資、農機、農藝等各類生產要素,采用“農資+綜合農事服務+銷售”一站式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針對農業生產中最需要支持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組建3個專業服務小組,通過與專業合作社、村委會、農戶簽訂協議,對農業生產實施托管服務;為農民提供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生姜、大蔥、土豆等經濟作物的播種、噴藥、技術等服務,并做好后續配肥加工,真正破解“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難題。三是探索多種合作模式。江油地處川北盆地邊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農業生產主要分布在東南平壩和丘陵區。服務中心根據不同地區的宜機化程度,探索“服務中心+”模式,與集體經濟組織、農資經銷商、種植大戶、農機聯合社等合作,實行規模化生產經營。2021年,完成集中育秧、機插秧服務4000畝,無人機飛防11萬畝,機械收割1.4萬畝,推廣良種9.3萬公斤、配方肥1200噸、生物農藥8噸。提高了片區農業機械化率,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量,降低了農業投入品成本。
二、聚焦種業,提升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效能。一是實現制種全程機械化。服務中心積極推動雜交水稻制種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生產方式轉變,協助省農科院完成四川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主要農作物和種子加工關鍵技術”全程機械化高效制種試驗,引導全市開展全程機械化制種,實現全程機械化制種3000畝,每畝節本增收347元。全程機械化制種有效提升了制種質效,雜交水稻制種平均畝產達302.4公斤,創全省歷史最高水平。二是推動制種產業規模化。服務中心積極探索機耕、機播、機收和機動噴霧器趕花、種子機械化干燥等技術,聯合科瑞、達豐、金安特、發生、禾嘉等五家種業企業,在永勝鎮、雙河鎮、重華鎮、西屏鎮等地流轉土地2680畝,打造“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現代種業基地,幫助企業節約生產成本、規范生產標準、擴大生產規模。同時,建立多方參與的制種生產聯盟,采取“中心+制種專業戶”方式,帶動184戶農戶發展制種3700畝。三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聚焦發展水稻制種產業,采用“中心+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模式,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例如,服務中心與雙河鎮桂花村簽署合作協議,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入股合作方式,聯合種植制種400畝,2021年實現小農戶保底收入500元/畝的同時,畝均二次分紅220元,村集體經濟組織創收30余萬元。
三、創新模式,構建普惠性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一是帶動新型農民職業化發展。農業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民的職業化,培養一批適應農業現代化生產的職業農民已經成為當下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服務中心通過集中培訓、市場宣傳、村上農民會、現場指導等方式強化宣傳培訓,累計培訓種植戶、農機手1.2萬人次。服務中心旗下的合作社成員王英,自有種植水稻170畝,2021年上半年已為864戶農戶提供植保飛防2.11萬畝、耕地作業900畝、收割作業400畝、插秧300畝,大大增加了收入;種植大戶羅剛,在服務中心指導下改變種植方法,機耕、機播、機防、機收等關鍵環節委托中心管理,進行全程機械化種植水稻,今年每畝預計增產100公斤以上。二是帶動小農戶機械化生產。服務中心常年提供耕、播、管、收、烘、秸稈機械化還田等全程機械化作業、產后加工等服務。同時為全市小農戶提供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統購、生產技術咨詢、新技術、新機具示范等綜合服務,2021年,服務中心服務小農戶1.1萬戶,作業面積達25萬余畝。其中機耕面積5萬余畝,機收面積5萬余畝,機防面積15萬余畝,糧食烘干0.7萬余噸,實現農業規模化效益,農戶畝收入平均增加230元。成為了老百姓喜歡的、名符其實的新時代“種田人”。三是帶動整村社會化服務。永勝鎮龍泉寺村、西屏鎮桃園村和雙河鎮桂花村等地,村集體組織流轉村民不愿耕種土地2000余畝,并全程托管給服務中心,由服務中心負責耕種,年終按4:6比例分紅。村內其他農戶,由村委會統一組織,服務中心提供耕、播、收等單環節托管服務,通過“全程托管+單環節托管”模式,實現整村社會化服務,累計實現全程托管4000畝,單環節托管3.8萬畝。在服務中心的帶動下,已有9個合作社與42個村簽訂整村社會化服務協議。目前,在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的指導下,整村社會化服務模式正在市域范圍內全面推廣。
“種下”玫瑰產業帶富千萬家——記黨的二十大代表、四川小金縣達...
在希望的田野上 | 四川喜德高山水稻收割 畝產增加超400斤
農業農村部舉辦種子審批服務開放日活動
濰柴打造三秋生產“智慧樣板”
經濟學家:六省市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
綠色低碳生活正成社會新風尚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打造政務服務升級版的...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鄉村振興一線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