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9 01:39
踏上紅色熱土,丈量信仰高地。咸豐縣融媒體中心推出特別策劃“喜迎二十大·紅色美麗村莊行”系列報道,請跟隨記者一起深入紅色美麗村莊,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革命老區產業興旺、生態優美、民生殷實、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和老區人民自信自強、團結奮斗的精神風貌。
今天推出


罾溝村,位于有著咸豐縣“西大門”之稱的朝陽寺鎮,緊鄰重慶市黔江區,全村430戶1718人。
跨過唐崖河上的周家壩大橋,便踏入罾溝村地界,公路兩旁民房齊整漂亮,墻上繪制的紅色標語和圖畫引人注目,“紅色耀中華、精神傳后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往昔崢嶸歲月躍然眼前。
多年來,團結拼搏的罾溝人民,在紅色文化的浸潤和指引下,奮發砥礪前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家家戶戶展新顏,鄉村美景入畫來。2022年該村被中組部納入第三批中央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
據史料記載,1936年1月1日,發生在罾溝村的“罾溝突圍”,是紅十八師掩護主力、進入長征途中在湖北境內的最后一戰。
“這里曾經是連接鄂渝的重要交通渡口,當時紅十八師就是從這里搶渡唐崖河,最終轉戰到貴州的。”“紅軍渡”船工賀廷書邊開船邊告訴記者當年這里發生的故事。

“紅十八師搶渡罾溝戰役遺址”紀念碑
從罾溝渡口下船,拾階而上,一塊印刻“紅十八師搶渡罾溝戰役遺址”的紀念碑,樹立在翠竹旁。
紀念碑旁,工人們正在緊張作業,有的修建觀景平臺、有的建設停車場、有的鋪設步游道……現場一片繁忙。村民對紅色美麗村莊的建設充滿了憧憬。
“我一直在收集整理紅軍在這里戰斗過的資料,把這些故事傳承下去,要讓后輩們記住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72歲村民賀光彬根據爺爺生前的講述,收集整理了不少紅軍在罾溝的戰斗故事。

墻繪
在罾溝村紅色文化陣地,一民房側墻上“弘揚紅色文化、追尋紅色記憶”的墻繪格外耀眼,生動再現了土苗兒女積極支持紅軍,參加革命戰斗的場景。?
“目前我們正在收集整理這里的紅色故事,實施紅色人物畫像上墻、撰寫解說詞等工作,其中大部分工作將由村民義務完成。” 罾溝村黨支部書記薛源介紹。罾溝村正以“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拼搏精神為主題,立足紅色文化資源、產業優勢、區位條件及周邊景觀,因地制宜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美麗庭院
漫步在罾溝村,平整干凈的步游道兩旁,一簇簇鮮花、一排排柵欄、一棵棵白柚樹次第映入眼簾,三五只白鷺時不時從唐崖河上飛過,無不讓鄉村田園充滿著詩情畫意。

進入罾溝村,公路沿線一壟壟柚子樹綠意盎然,一個個飽滿的柚子掛滿枝頭,讓人垂涎欲滴。

罾溝村柚子
早在上個世紀末,罾溝村就積極嘗試種植紅柚,經過幾年的管護,紅柚賣出了好價錢,首批“吃螃蟹”的村民嘗到了甜頭,其他村民也積極跟著種植。
由于種植方式單一,加上品種逐漸老化,罾溝村的紅柚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紅火”。
“看著又大又圓的紅柚賣不出去,我們當時也著急,畢竟大家都指望紅柚增加收入,對品種進行升級才是出路。”村民委員會主任李官應介紹,經過組織村民一同外出考察,大家認為改種白柚有著不錯的市場前景。
為打消部分村民改種顧慮,罾溝村通過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圍繞“罾溝突圍”紅色文化陣地區域,流轉土地50畝發展白柚產業,進行統一管理和銷售,并把渡口紅色遺址、文化長廊與柚園觀光體驗緊密結合建設,打造“紅綠”輝映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樣板。
“前期,我們每年給農戶每畝200元租金,待柚子進入豐產期后再按四六分成,農戶無需投入坐等分成,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也有望達到10萬元。”李官應對未來實現村民和集體經濟收入雙贏,充滿了信心。
有村“兩委”帶頭示范,大家積極改種、嫁接口感更好的白柚,以適應市場需求。
如今,該村白柚種植、嫁接的面積已接近1000畝,三年后的“千畝白柚產業園”,將成為村民致富的主導產業。
“砍掉紅柚,雖然心里有不舍,但是沒辦法,只有不斷嘗試才會成功嘛。” 5組組長賀德光積極帶頭將自家4畝紅柚全部改種白柚。

罾溝村生豬養殖
前三年見不到收益,賀德光沒有閑著,他把前些年的積蓄投入到了養豬業。在新修建的250㎡豬圈里,他養滿了仔豬、肥豬,年出欄近200頭,綜合收入近10萬元。
“像賀德光這樣的養殖戶,村里還有近20戶。”李官應介紹。
罾溝村除了大力發展白柚、養豬產業外,還大力發展油茶、特色蔬菜等產業,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多渠道增加老百姓收入。2021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2300元。
“罾溝村海拔低、水資源豐富,適合發展蔬菜種植,我們就引進蔬菜批發商在村里種植辣椒、豇豆、馬爾科土豆等農作物20畝。”談起蔬菜基地的建設,朝陽電業駐罾溝村第一書記王超眼里充滿了自豪。

村民委員會辦公樓前,一棟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供銷社依然保存完好,雖然已經失去了當年物資交易的功能,但它帶給村民的各種回憶卻依然記憶猶新。

水岸人家
“那個時候由于村里不通公路,生產生活物資缺乏,罾溝渡口作為南北重要物資中轉站,周邊幾個村的老百姓都到這里購買物資,又用肩膀挑回去。”賀光彬作為罾溝村供銷社職工,親歷了罾溝村發生的變化,“現在好了,水泥路、柏油路通到了家門口,家家戶戶有車有房,過上了小康生活。”
在賀光彬眼里,村里的變化不僅源于村民的自強不息和團結拼搏,還得益于近些年來黨和政府在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加持。
罾溝村大力實施能人帶村戰略,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及時將工作能力強、責任心強、能干事會干事的干部調整充實到村“兩委”,帶領村民齊心協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繼續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美麗鄉村建設
在紅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罾溝村村民積極出資、出力、出材料,自發捐贈石磨、陶罐、風車等老物件,對公共區域進行美化靚化。各家各戶還自己動手修花壇、砌堡坎,打造“微景觀”,一座座獨具特色的美麗庭院悄然而起。
“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打造好了,自己住著也舒服。” 2組村民劉桂蘭在自家院壩里精心打理花壇,打造屬于自己的“小美好”。
在罾溝村,不管走到哪家哪戶,都能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紅色文化”元素已深深融進了群眾的生活。
近年來,罾溝村發揚革命優良傳統,在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方面形成了“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的濃厚氛圍。
“對于庭院改造,一開始大家不容易接受。”薛源看著院落新貌,感慨著不容易,“法寶就是把黨建的力量落實到工作當中。”
黨員劉桂蘭家的新別墅和打造好的庭院,成為村里一道靚麗風景,村民羨慕不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后,從黨員干部到普通群眾,由點及面全面鋪開,全村美麗庭院改造工作順利推進。

美麗鄉村建設
紅色星火可以燎原。看到大伙兒都在行動,村民紛紛通過召開“院子會”“小組會”等形式,共同協商美麗鄉村建設,自籌資金建起了休閑廣場,院落集中的地方還安裝起了路燈,道路兩旁種上了各種花花草草,競相美化靚化村莊。
“在紅色文化的沁潤下,通過引導群眾、發動群眾,發揮村民在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動員村民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形成上下齊心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良好局面。”朝陽寺鎮黨委書記張影介紹。
策 劃:白濤
圖 文:譚俊? ?白濤 ??羅曉慶
視 頻:李維君 ? 張文清? ?鄭勇? ?譚俊? ?向慧?
VR全景:白濤 李維君 ? 譚俊
海 報:白濤
【喜迎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打造中醫藥產業新高地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中央綜合展區的山東笑臉
重慶打響村莊清潔行動秋冬戰役
接受精神洗禮 汲取奮進力量
接受精神洗禮 汲取奮進力量——“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引發參...
天祝縣東坪鄉:新居暖民心 錦旗表真情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天祝縣野狐灣村:環境大變樣 村貌煥新顏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天祝縣祁連鎮:人參果成致富“金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