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日報 2022-10-10 10:19
十月的鶴鄉大地,糧豐農忙,廣袤田野,碩果累累,處處都是“沉甸甸”的豐收喜悅。一幅糧倉滿、百姓富、鄉村美的瑰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洮北:農家唱響豐收歌
金秋送爽,稻谷飄香,洮北區大地上處處呈現出一幅幅喜人的豐收景象——
金燦燦的玉米飽滿而粗壯,搖曳的麥穗笑彎了腰,挺拔的高粱漲紅了臉……勤勞的農民在流金溢彩的田野里奔波忙碌,大型機械在田地里不停穿梭。
在三合鄉鳳城村,花生種植大戶田亮正忙著收獲今年的花生。鳳城村多為沙地,土質特殊,產出的花生具有皮薄、油分足、果實飽滿等特點,在周邊區域小有名氣。“今年又是一個好收成,現在看產量肯定要高于去年了,以目前的價格,應該說收益很可觀。”看著籽粒飽滿的花生,田亮高興地說。
近年來,洮北區深挖地理標志資源,加大特色農產品培育力度,引導廣大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加速沿河優質稻米、綠色粗雜糧、果蔬花卉生產基地建設,樹立示范基地,促進“洮字號”產業提檔升級。充分發揮148個行政村的特色優勢,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格局。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提高農藥的科學使用水平和綠色農業的發展步伐。多元化的發展模式,不但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農村的增收致富渠道,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為確保糧食能夠穩產增收,年初以來,洮北區深入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壓實保護耕地責任,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多措并舉,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黑土地保護工作,今年全區共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8.5萬畝,實施保護性耕作76.3萬畝,深松整地35萬畝。積極發揮土壤類型多的優勢,加大新技術推廣,不斷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努力提高農田種植效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種糧和生產者補貼應補盡補。持續優化農機裝備結構,穩步促進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提升,目前,全區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已達到93%。
今年,洮北區僅水稻、玉米兩種作物的播種面積就達200萬畝以上,同比去年耕地面積增長了近10萬畝。與此同時,洮北區積極發展燕麥、綠豆、高粱、谷子等雜糧雜豆生產,不斷優化糧食品種結構,預計2022年糧食總產量能夠穩定在27億斤左右。
鎮賚:“稻香蟹肥”好年景
沉甸甸的玉米棒、高粱和稻穗在秋風中搖曳……累累碩果奏響了鎮賚大地豐收的序曲。
今年,鎮賚縣稻田養蟹獲得了大豐收,金黃的稻穗和膏滿黃肥的大閘蟹給人以無限的喜悅。水稻為螃蟹提供了優質的生長環境和充足的餌料,螃蟹能夠為水稻松土除蟲,改善水稻生長環境。水稻與螃蟹之間相互促進的生態關系,培育出了綠色無污染的稻田蟹和蟹田稻。
“我是第一年養河蟹,投了1.5千斤蟹苗,預計產量5萬斤左右,目前已銷售15萬元,今年河蟹市場行情好,心里非常高興。”鎮賚鎮南崗子村水產養殖戶程世春說。
今年,吉林省吉黑蒙匯農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在15000畝的水面共計投放蟹苗6萬斤。“我們從4月20日開始投放蟹苗,8月25日開始捕蟹,截至目前捕蟹數量是25萬斤,預計產量在35萬斤左右,產值可達1200萬元,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合作社理事長錢國紅說。“今年的螃蟹膏滿黃肥,收成非常好,預計今年能收入10多萬元。”合作社社員高艷章說。
鎮賚縣今年養殖稻田蟹2.6萬畝,預計產量為300萬斤,年產值可突破3000萬元。為幫助企業擴大銷售渠道和影響力,今年,鎮賚縣政府積極與順豐對接并建立合作,為當地大閘蟹養殖企業提供一站式寄遞解決方案。
近年來,鎮賚縣立足生態強縣發展定位,圍繞落實“三雙一旅”產業發展戰略,推動實施“雙水撬動”,實現水稻、水產互促融合,全面推進鎮賚縣稻蟹共生水產特色養殖業健康發展。通過政府主導指導,水產部門服務支撐,利用全縣水稻資源優勢,在全縣域內重點實施“2655”稻蟹綜合種養示范推廣工程,確保種植養殖戶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通榆:好政策帶來好收成
秋日里走進通榆縣的大豆田,伴隨著徐徐微風,成熟的豆莢碰撞出嘩啦嘩啦的響聲,似乎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這大豆算種對了,每公頃產量應該在7000斤左右,比往年翻一番,這產量在通榆應該是冒高了,加上政策性補貼,每公頃的收入能在3萬元左右。”望著齊腰深的黃豆秧,通榆縣雙崗鹿場農牧有限公司經理邢桂芳說。
今年是通榆縣大力實施大豆種植補貼政策的第一年,雙崗鹿場農牧有限公司抓住了這一有利契機,種了40公頃的大豆。眼下,大豆已進入成熟期,邢桂芳在田里隨手摘下幾顆豆莢,放在手里一捻一撮,金黃的豆粒瞬間炸了出來。“看這成色,馬上就能收割了。我們這個大豆品種是吉大豆19,采用的是水肥一體化的種植模式,春天種的時候是用免耕機播種,在田間管理期間采用了三次的水肥一體化追肥。”邢桂芳說。
今年年初,通榆縣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但要想擴種大豆,首先要解決兩只“攔路虎”:種植技術落后、平均單產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品種落后、產品品質差、效益低。過去,通榆縣大豆種植平均公頃產量約在3000斤左右,顯然,大豆產量低是直接影響農民種植熱情的主要原因,怎么解決?種植補貼就是一劑良方。“今年,我縣響應省里號召實施大豆補貼政策,每畝補貼200元,農民種植積極性空前高漲。目前來看,無論單產還是總產,都將是通榆大豆種植史上的新高。”通榆縣農業農村局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站副站長徐明慧說。
擴種大豆除了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還要讓農民有錢賺。為此,通榆縣將大豆種植作為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舉全縣之力強力推進。出臺了相關種植方案,在組織領導、大豆種植、政策支持等方面出臺具體措施。引導、鼓勵農民首次采用免耕機播種配套水肥一體化追肥技術種植大豆,該項技術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等工序,根據苗期表現隨時滴灌追肥,確保良好的田間長勢,這正是大豆產量大幅提高的制勝法寶。同時,通榆縣還積極引進適合當地種植的吉大豆19等高產高效的大豆新品種,大豆產量和效益大幅提高。
“吉大豆19是去年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教授王慶鈺帶領的科研團隊在我縣試種成功的高產、高效的大豆新品種,特別適合我縣偏堿性土壤種植。”徐明慧說。
據了解,今年,通榆縣大豆種植面積達25萬多畝,比去年多6萬多畝,全縣大豆種植面積和種植效益穩步增長。
洮南:黑水西瓜的暢銷“密碼”
洮南市黑水鎮是久負盛名的西瓜之鄉,種植西瓜已有近百年歷史。黑水西瓜個大皮兒薄,水分充足,含糖量高,吃起來軟中有脆、沙中有甜。素有“瓜開滿屋香,一口永難忘”的美譽。
9月下旬,大田西瓜已進入尾聲,但前來黑水采購大棚西瓜的客戶依然絡繹不絕。
走進洮南黑水西瓜產業園,48座高標準大棚矗立在眼前,大棚里墨綠色的西瓜連片伏在地上等待著采摘。“今年我家種了8個大棚的西瓜,這是第二茬西瓜了,今年的價格也很好,最低價格在1.5元左右一斤,我這兩茬西瓜大概有2萬多斤。”黑水鎮黑水村村民王金貴說。
“按照以往的種植銷售模式,黑水西瓜每年上市的時間與其他產地西瓜上市時間相差不大。我們通過發展大棚西瓜,錯開西瓜銷售的高峰期,走精品路線,讓村民收獲到更大的經濟效益。”黑水鎮黑水村黨支部書記白金日說。
2021年,洮南市第十六次黨代會提出綠色生態農業全覆蓋,逐步實現去農藥化、去化肥化,零農殘、無公害的新發展理念。黑水鎮黨委、政府以此為契機,引領黑水村黨支部創辦了洮南市新紅寶西瓜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洮南黑水西瓜產業園,鼓勵更多瓜農參加合作社,將小片種植面積連在一起,統一管理。
在黑水村村民高鵬飛家,掀開遮蓋,大棚里50多個100斤左右的“瓜王”展現在眼前。“這些西瓜一部分已經被訂購了,每個西瓜能賣300元左右。鎮里和村里的干部為了幫助我們種好西瓜下了不少力氣。”高鵬飛說。
“我們對瓜農加強技術培訓,健全完善農業專家、農技人員、種瓜大戶‘三位一體’農技服務體系,全方位、多層次開展綠色西瓜種植技術支持。重點培養一批職業瓜農,聘請專家深入生產一線,針對黑水鎮土壤、溫度等實際情況,提高田間西瓜管理水平,提高西瓜產量和效益,保證黑水西瓜‘零農殘’‘無公害’。”黑水鎮副鎮長趙琪說。
為了持續提高黑水西瓜的影響力,黑水鎮黨委、政府組建專人負責的創作團隊,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西瓜的育苗、移栽、成果、銷售的過程通過視頻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推廣,增強黑水西瓜品牌的影響力。在做好線上宣傳的同時,黑水鎮還依托洮南東北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和省餐飲協會把省會城市的餐飲飯店作為主打銷售地,將百斤以上西瓜銷售至大型餐飲酒店,形成西瓜從地頭到餐桌僅需四個小時的產地直發商業鏈。
如今,黑水西瓜的生產、經營、銷售逐漸走向正規化、規模化、產業化,形成產銷一條龍的發展模式。在西瓜上市季,黑水村收入達到“六位數”的村民比比皆是。
大安:糧食生產邁上新臺階
金秋時節,大安市叉干鎮民樂村1.5萬畝水田稻浪翻滾。“今年雨水好,我們村又是一個豐收年!”民樂村黨支部書記李長江興奮地說。今年,大安市共落實農作物播種面積285萬畝,糧食作物268.3萬畝,目前181萬畝玉米和68萬畝水稻長勢良好,完全進入灌漿成熟期,糧食產量有望突破28.5億斤,創歷史新高,實現五連增。
近年來,大安市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原則,實施“改地增糧、以水保糧、科技興糧”三大增糧行動。
良種配良法。大安市通過采用良種、良法配套的栽培技術模式,培育壯苗、強化田管。因地制宜增施有機肥、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促進作物生長。以水稻種植為例,育秧上采取深溝高床、隔離層旱育苗技術,培育壯苗,增強抗逆能力;在土地耕翻方面采取適當春淺秋深實現以翻斷鹽、抑制返堿、熟化耕層、適合栽插的效果;在移栽方面采取適時適當密植移栽,保證了基本苗;在水管理方面采取以水調溫、以水調肥、以水調鹽技術,排除耕層土壤中鹽分,選用東稻122、吉宏6、宏科181、中科發5等優良高產品種。多措并舉實施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確保豐產豐收。今年,大安市實施水稻綠色防控9萬畝,生物防治二化螟4萬畝。目前,大安各地水稻整體長勢良好,完全進入成熟期,預計產量將突破6.46億斤,創歷史新高。
荒地變良田。大安市在探索鹽堿地治理技術和路徑上持續深耕。去年,吉林省與中科院簽訂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建立鹽堿地改良萬畝示范區,為大安帶來了寶貴的鹽堿地治理經驗。2016年以來,大安市充分利用中央、省、市各項政策項目,同時撬動社會資本36億元開展鹽堿地治理,新增耕地12.73萬畝,新增糧食產能1.55億斤。在全域土地整治方面,大安市選定新平安鎮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區域,對7187公頃土地進行生態修復治理、農用地整理和建設用地整理。其中,將鹽堿地和其他未利用地修復為水田的占比最大,達2900公頃。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荒地變身為良田,成為新的糧食增長極。
金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駕護航
楊劭春督導調研農業品牌“一村一品”打造及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工作
“兵支書”劉洪俊:發展觀光農業引領黃河灘區群眾致富
茂名高新區“清研項目”計劃明年第一季度完成建設,達到試生產條...
喜迎二十大|做大做強擘畫現代農業新藍圖
[云南]農業“芯片”助水稻增產增收
[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通知保障農民用上放心肥
[云南]景洪:培優特色農業 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