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電子版 2022-11-24 22:38
淮安市淮安區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和盤活利用土地資源為切入點,通過面上統籌、項目集成整合投入3370萬元,在14個村居探索實施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為模式的農村集成改革,拓寬強村富民新路子。
建好“一個支部”。
試點村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項目上,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為切入口,有效集聚農民,發揮集體“統”的功能,夯實鄉村善治基礎。
搭建“兩個平臺”。
成立村集體領辦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入股土地1.11萬畝,實行企業化管理,搭建集體統一經營,以糧食規模種植為主導,以特色種植和加工、對外服務等為補充的產業發展平臺。
打造“三大中心”。
新建糧食烘干中心10個、農機庫14個,配置農用機具224臺(套)、大米加工流水線2條,配套建設工廠化育秧中心和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中心,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并對周邊鎮村開展社會化服務。
實施“四個績效”。
落實村干部“增量績效”“包干管理績效”“紅旗績效”“發展績效”等激勵舉措,推動政策和機制創新,激發基層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
整合“五項改革”。
引導帶動農民、農業企業等經營主體參與改革實踐,形成了村集體控股主導,農民和其他主體共建共享的股權格局和利益格局。截至2021年底,14個試點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平均在50萬元以上,帶動低收入農戶人均年增收4500元。
淮安開展秸稈機械化還田和農機購置補貼雙抽查
村村都有“三堂一室”!金山這個鎮走出鄉村治理新路子
中國這十年|我國對外工作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
張慶偉在鳳凰縣芷江侗族自治縣調研:切實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
糧牧雙強+質效同升 走出農業強縣之路
道真:養殖生態雞 走出富民路
走出大山,就不能回去了嗎?
載著豐收到萬家 | 天塹變通途 花椒走出大山成農民增收“搖錢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