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8 01:53
近日,廣西北海的東先生在海邊游玩時,偶然發現了生長成熟的稻谷,并判斷其可能是野生的“海水稻”,隨后他把稻谷采集下來,并在10月6日將稻谷寄至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國水稻研究所。海水稻究竟有何特殊?海邊發現野生稻谷有什么意義?當前我國海水稻種植和推廣進展如何?小編帶你去了解!

“海水稻”不長在海里
海水稻學術上叫做“抗鹽水稻”、“耐鹽水稻”、“耐鹽堿水稻”,并非是能長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堿地生長的農作物品種。眾所周知,鹽堿地會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農作物產量極低,甚至寸草不生。含鹽量低于0.3%的土地為“輕鹽堿地”、含鹽量0.3%~0.6%為“中鹽堿地”、超過0.6%為“重鹽堿地”、全球各地海水的平均含鹽率為3%~5%,基本是陸生植物的禁區。
“海水稻”能用海水灌溉嗎?
答案是:不能。
目前中國培育出的海水稻能在鹽度0.6%的土地中生長,但海水的平均含鹽率為3.5%。“海水稻”生長的環境雖然可能混合有海水,但其鹽度并不足以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海水實質還是用淡水兌海水的微咸水灌溉。
還有人會問,鹽堿地里長出來的稻米,會不會不好吃?其實海水稻是海紅米,營養價值比一般大米高,脫粒后的稻米呈胭脂紅色。據參加過海水稻試吃的當地農民和專家表示,“海水稻”不僅口感不差,還很香,并且也沒有海水的咸味,但“海水稻米”的口感都類似嗎?當然不是,海水稻有數百種,口感因材料品種而異,確實也有口感一般的“海水稻米”。好吃不好吃,是判定某一“海水稻”品種能否推廣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在“化昔日灘涂為良田,讓鹽堿地稻花飄香”的逐夢之路上,從耐鹽度0.1%提高到0.6%,從口感不佳到味道香甜有嚼勁,無不是一批批農業科研人員頂著驕陽不懈躬耕的努力結果!
我國“海水稻”研究進展如何?
東先生偶然發現了海水稻之后,有媒體記者聯系了由袁隆平院士領銜建設,專門研究海水稻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研發事業部部長萬吉麗表示,我國現有鹽堿地面積近15億畝,其中超過十分之一的鹽堿地有改造潛力,可以進行農業開發利用。而海水稻是適合鹽堿地種植的作物,種植海水稻不僅能改善灘涂的土壤狀況,還能改善鹽堿地的土壤肥力。如果經研究確認,東先生發現的真是野生海水稻,將會很有研究價值。萬吉麗介紹,鹽堿地土壤中的鹽分對農作物危害很大,一旦土地變成鹽堿地就成了“農業荒漠”。如果利用好這部分鹽堿地,國家糧食安全將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我國海水稻種植面積達60萬畝 已發展到產業化、規模化推廣階段。
1986年,廣東海洋大學研究員陳日勝在湛江海邊發現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請了原農業部植物新品種專利,定名為“海稻86”,這被袁隆平院士評價為繼雜交稻之后水稻行業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
2016年,袁隆平院士團隊與陳日勝合作,次年10月測產,海水稻逐漸廣為人知。截至去年底,我國海水稻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建設了包括新疆、青海、山東、浙江、黑龍江等共10個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并包含了多個鹽堿地類型。我國幅員遼闊,鹽堿地成因和含鹽、含堿量千差萬別,因此需要豐富的種質資源。萬吉麗表示,我國利用雜交水稻技術、太空育種技術等多種手段,已創制了一批耐鹽堿水稻新種質。目前種質資源庫現有種質資源1800余份,我國海水稻已經從科研試驗階段發展到產業化、規模化推廣階段。萬吉麗說,要建立種質資源庫,努力收集有耐鹽堿特性的種質資源,另外要進行多方面的種質資源創新,包括通過太空育種、遠緣雜交等一系列方式進行種質資源的創新。
目前,全球有142.5億畝鹽堿地,2017年,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受邀遠赴阿聯酋考察水稻種植。一年之后,中國的海水稻在阿聯酋的產量達到每畝500公斤,遠超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的全球水稻平均畝產,越來越多的國家紛紛與中國海水稻團隊聯系合作。海水稻的研究為過去的所謂“農業荒漠”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世界上飽受糧食短缺困擾的人們做出了貢獻。
小編希望,在農業科學家們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和耕耘下,海水稻的每一粒米,都是不被辜負的期望!
溫江大蒜-水稻輪作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順利通過專家評審
全國秋糧收獲進入高峰 高標準農田助力水稻豐產豐收
[云南]農業“芯片”助水稻增產增收
喜訊!龍南臨江村水稻喜提“富硒” 產品認證證書
“水稻+螃蟹”雙豐收,龍灣屯鎮“稻蟹共生”新模式取得成功
[北京]“水稻+螃蟹”雙豐收,龍灣屯鎮“稻蟹共生”新模式取得成
在希望的田野上 | 優質水稻進入收獲季 黑龍江五常科學種植保增產
在希望的田野上 | 吉林大安改造鹽堿地種水稻 接近良田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