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平是和縣功橋鎮新塘村民,2012年他返鄉創業發展糧油種植。懷著對農業的滿腔熱情,作為一名“新農人”他以契而不舍、勤奮好學和善于思考進取的精神,成為和縣高素質農民培育跟蹤服務優秀的學員。2016年以來,他積極參加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組織的農業科技培訓教育,刻苦研發良種良法、試驗示范新品種、推廣應用新技術新規程,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科學種植。
2013年7月,黃世平牽頭成立和縣世平農作物種植家庭農場;農場位于和縣功橋鎮新塘村,農田屬于平原圩區,生態環境優良。他響應國家號召,誠實守信,務農愛糧,科學種糧,農場規模由成立初的200畝擴大到現在的3000畝,年生產糧食2500噸(稻谷2000噸、小麥500噸),效益達100萬元,成為全市種糧大戶的先進典型,受到各部門的充分認可。2018年被評為和縣第八屆農民專家,2021年和縣鄉村振興帶頭人,和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
堅持學習,提高種植水平。每年和縣舉辦水稻高產技術培訓、高素質農民培育培訓、測土科學配方施肥和新產品新技術培訓,他每期都不曾落下。除了參加專題培訓,他還購買了很多有關種子、肥料、農藥、作物營養、種植管理及農業相關法律法規的書,不斷學習提高自己。
堅持“藏糧于地”,夯實種糧基礎。2018年黃世平自籌資金150余萬元,對農場內的田、溝、渠、路進行配套升級,先后平整農田700畝,修建溝渠2.5公里,新建砂石路3公里,有效提高了農田旱澇保收能力。積極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及稻綠肥輪作、稻油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措施,不斷提高耕地質量。自覺執行國家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有關政策規定,帶頭把耕地重點用于發展糧食規模化種植,努力多種糧。
堅持農機化,促進節本增效。農機化是糧食規模經營的重要支撐。近年來,黃世平持續加強農場農機化建設,優先加大投入,農場現有大型拖拉機4臺、自走式植保機3臺、無人植保機2臺、高速插秧機5臺、稻麥聯合收割機1臺以及配套旋耕、播種、側深施肥等機具數十臺。2015年建設一座占地30畝的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購置播種流水線、秧盤等設施設備,實現了水稻播種自動化和機插秧全覆蓋。2017年新建占地7畝的糧食烘干房和300平米辦公用房,安裝糧食烘干機組4組,日烘干能力達到100噸,糧食成品庫2座面積達1200平米。目前農場水稻、小麥已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
堅持科學種植,提高良種良法推廣。圍繞水稻綠色高產高效種植,他引進示范Y兩優911、徽兩優絲苗等新品種,推廣機插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生產技術。2019年起,示范“一種兩收”再生稻500畝,2020年680畝,2021年擴大到800畝,畝產稻谷(二茬)達900公斤以上,畝純效益達600元,增產增效十分明顯。針對稻茬麥生產上的制約因素,重點推廣抗倒伏、耐赤霉病的高產穩產品種寧麥13、寧麥22號等,推廣旋耕、施肥、播種、開溝、鎮壓等復式作業,實現了精量播種、一播全苗,推廣小麥抽穗揚花期“一噴三防”技術,不斷挖掘小麥增產潛力。自2016年以來,農場先后承擔市、縣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示范片、水稻減肥增效示范片等項目7項,通過技術集成、項目集聚、服務集約,水稻畝產穩定在650公斤、小麥350公斤左右,均較全鎮平均水平高10%以上。
堅持農業產業化發展,強化示范帶動。黃世平注重企業品牌培育,注冊“金荷塘”商標,大米獲綠色食品認證。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嚴格按照技術規程進行生產,建立生產檔案,做到產品質量可追溯。組建農機、植保專業服務隊,發展訂單式服務,并制定規范化服務合同,明確服務內容、服務質量、收費標準。2021年農場提供水稻育插秧服務5000畝次,秸稈還田服務2000畝次,無人機飛防服務3000畝次,代烘干糧食2200噸。依托各類項目示范區先后舉辦小麥赤霉病防治、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水稻側深施肥、再生稻等現場觀摩會15場次,累計培訓種糧大戶8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