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視網 2022-11-28 08:10
“三農”這十年

2012年至2022年,十年跨越,我們交出了彪炳史冊的新時代“三農”答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這十年,吹響了深化農村改革的號角,立破并舉、統籌推進,沖破發展堵點卡點,一路向前。十年改革,讓廣袤農村更加宜居宜業;十年改革,讓億萬農民更加富裕富足。01
取得重大成果
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近十四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即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七十,農村仍將有四億多人口。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四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8年9月21日)
農村改革是“三農”發展的重要動力,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要靠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抓住處理好農民與土地關系的主線,全面部署、系統實施了一系列打基礎、管長遠的農村改革重大舉措,一些長期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逐步得到破解,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增強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這十年,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鞏固完善,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截止2020年底,共有2838個縣(市、區)和開發區開展了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涉及2億多農戶。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面積達到15.04億畝,完善承包合同2億多份,頒發證書2.01億本。確實權、頒鐵證,進一步穩定了土地承包關系,農民吃上了“定心丸”。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體系初步確立,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基礎上,不斷探索和豐富承包地“三權”分置的具體實現形式,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從2012年的2.49億畝增加到2021年的5.57億畝,有效促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理順了,農業生產有了強勁動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不斷深化,2022年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奠定了制度根基。

這十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完成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等階段性任務,全國農村集體家底基本摸清,各地按照經營性、非經營性和資源性等3類資產開展清產核資,共清查核實農村土地資源面積65.5億畝,農村集體賬面資產8.2萬億元,基本實現了“底清賬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基本確認,各地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共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約9億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本建立,全國97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其中鄉級1133個、村級57萬個、組級40萬個)領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探索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路徑,各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集體資產使用權入股、居間服務等模式,同時充分挖掘農業農村在休閑旅游、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作用,發展新產業新業態。2021年全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總收入6685億元,村級公益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1085.6億元,向成員分紅814億元,比2016年增加43.4%。集體“家底”的賬清楚了,產權放活了,農民的財產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為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十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城市落戶門檻大幅降低,城鎮化率穩步提高。2015年,國務院頒布《居住證暫行條例》。全國共發放居住證超過1.3億張。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進一步健全。2014年以來,有1.3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平均每年超過1000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2012年的35%提高到2021年的46.7%。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持續向基層、農村、邊遠地區和困難群眾傾斜,城鄉之間制度性差異明顯減少,城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不斷縮小。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億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織就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完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政策體系,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持續縮小。城鄉關系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穩,一幅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融合畫卷正在迤邐鋪開。
勇涉險灘、再破藩籬,十年農村改革激發的力量,足以穿越時空、影響歷史。這場涉及中國90%以上國土面積和5億多人口的農村改革,沖破發展堵點卡點,釋放出巨大的改革紅利,不僅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也為中國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01
農民生活幸福
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近十四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即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七十,農村仍將有四億多人口。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四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8年9月21日)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20個字,彰顯出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也寄托著億萬農民群眾的真切期待。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不僅關系到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也關系到農村社會的文明和諧。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各地各部門真抓實干,不斷擦亮農村的綠水青山,扎實解決農民身邊的一件件“小事”,交出了靚麗的答卷。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村生活環境更宜居。各地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指導各地選擇適宜技術模式,不斷提高改廁質量和實效,2018年以來累計改造農村戶廁4000多萬戶,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積極推進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在90%以上,全國排查出的2.4萬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基本完成。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28%左右,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劃標準體系初步建立。曾經長期存在的“臟亂差”“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局面大大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有序。
不光村莊變美、村容變靚,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也穩步提升。

全國農村公路里程已達446.6萬公里,全國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已實現100%通硬化路、通客車,為農村地區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人氣、財氣。
建成了比較完備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4%,比2012年提高了19個百分點,廣大農民祖祖輩輩肩挑背馱才能吃上水的問題歷史性地得到了解決。
實施城鎮中心村農網改造升級工程、農村機井通電工程和貧困村通動力電工程,全國大電網覆蓋范圍之內的農村都通上了動力電。
所有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通寬帶”,農村寬帶用戶總數達1.58億戶,農村網民規模達2.84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57.6%。農村實現了與城市“同網同速”,快速高效的網絡助力一個個村莊與世界相連。
持續加大政策支持,農村體育設施建設不斷強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網絡逐步完善。
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全國農村地區共有村衛生室59.9萬個,覆蓋全部行政村,在村衛生室工作的人員達到136.3萬人,成為億萬農民朋友健康的“第一守門人”。
……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較2012年的8389元翻了一番多,農民生產生活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

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要綜合發力,廣辟途徑。這十年,努力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批彰顯區域特色、富有鄉土氣息、體現鄉村價值的鄉村產業蓬勃興起。農產品加工政策扶持體系不斷完善,縱向貫通產加銷、橫向融合農文旅,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全面增效升級,農產品產業鏈不斷延伸,更多農民分享到產業增值收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從2012年的1.9:1提高到2.5:1。堅持“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錯峰頭”,特色產業培育壯大,累計建設1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累計創建2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累計培育1309個農業產業強鎮,累計認定3673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富民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為農民的錢袋子提供了源頭活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也強勁增長。

讓廣大農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經過脫貧攻堅戰,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全國貧困地區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每一個角落,貧困群眾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脫貧群眾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1年,全國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2550元、同比增長16.9%,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1元、同比增長11.6%,均高于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的增速。
日子越過越紅火,芝麻開花節節高,億萬農民臉上也綻放出幸福的笑容。
時間鐫刻不朽,奮斗成就永恒。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深化農村改革的十年,是農村穩定安寧、農民穩步增收的十年,在我國“三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最根本的是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掌舵領航、舉旗定向。
奮進新時代,砥礪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在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三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