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2022-11-18 16:43
近段時間,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龍射鎮各村組的村民搶抓農時,抓好辣椒、玉米、水稻、中藥材等農作物的搶收。同時,龍射鎮還積極引導村民通過輪作的方式,抓好秋季作物種植,增加土地產出效益,促進村民增收。
近年來,龍射鎮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在引導村民抓好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種植的同時,還積極引導村民抓好中藥材、榨菜、辣椒等特色產業發展,實現“一村一品”。今年,全鎮新發展中藥材種植1500畝,擴大發展榨菜5000畝,發展辣椒1000畝,高山反季節蔬菜180畝,特色產業打開了村民致富的新道路。
爛泥灘種出“致富椒”
在龍射鎮沿河村1組小地名灶圈壩的地方,村民劉再平正在辣椒種植基地忙著采摘辣椒。
“真沒想到這個爛泥灘,還能種出這么好的辣椒。”劉再平家在距離基地100多米的院落。他說,從辣椒種植基地的翻土、栽種、除草、管理、采摘,他都參與其中,一年下來,在辣椒種植基地能夠收入14000多元。
談起以前的灶圈壩,劉再平說,這里原來是一片河灘,鵝卵石到處都是,一到雨水季節,就成了水淹地。在灶圈壩,一條小河順著山谷而下,河溝兩岸是平整的土地,每逢雨季,土地被洪水帶來的砂石覆蓋、無法耕種。2020年,龍射鎮對其進行了河道整治,兩岸的土地再也不受洪水威脅。
村上引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這片土地上種植辣椒等農作物。“經過這2年的試種,洪水沒有淹沒土地。今年,合作社流轉了130畝土地種植辣椒。”辣椒基地負責人陳立強說。
20多位村民忙碌著采摘辣椒,裝滿辣椒的箱子整齊地擺放在生產便道兩旁。“大家再加一把勁,今天爭取再裝一車。”陳立強一邊察看辣椒的質量,一邊鼓勵大家抓緊時間采摘。他說,這是今年的第四茬辣椒,每次采摘都要吸納20多位當地村民在基地務工。“全年帶動農戶71戶260人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石旮旯變“聚寶盆”
“長得好喲,一鋤下去就挖起一大坨。”在龍射鎮永和村白芨種植基地,村民們正忙著采挖白芨,看著長勢良好的莖塊,村民們高興不已。
永和村所在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連著山,石頭遍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產業的發展。外出務工一度成為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土地撂荒現象突出。
“沒想到這樣的石旮旯,還能長出這樣好的中藥材。”村民們一邊采挖,一邊高興地說:“只要產業選擇得好,這些不起眼的石旮旯,也是‘聚寶盆’。”
同樣高興的還有中藥材種質繁育基地的負責人楊光偉。2020年,他組建宕智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永和村流轉土地140畝,種植了中藥材天門冬和白芨。
近段時間,楊光偉除了組織村民采挖白芨之外,還組織大家對天門冬進行管理。在天門冬種植基地,搭建好的架子整齊地排列在地里,天門冬的藤蔓沿著架子一排排鋪開,顯得格外美麗。
“我們采收了種子,就開始上肥,抓好秋季管理,為天門冬明年生長打好基礎。”楊光偉說,通過2年的探索,在天門冬種植上,合作社探索出了自繁自種的模式,減少成本投入,也能更好地帶動當地村民積極參與進來。“目前,合作社正在與村集體合作,抓好烘烤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把初加工廠建到村上,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做大做強。”
冬閑地變致富田
收了水稻種油菜,這是龍射鎮村民一直以來的種植傳統,如今,隨著當地榨菜產業的發展,更多的冬閑地變成了致富田。
大地村村民陳德洪在收割稻谷后,立即翻耕土地種植油菜,目前已經完成油菜種植。
今年,陳德洪種植的10畝水稻,平均畝產約800斤,每斤售價1.80元。油菜一畝也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如果只種一季,收入就要減少一半多。”
同樣忙碌在田間的,還有東方村的種植大戶傅世均。作為村里的種植大戶,傅世均在村里流轉了400多畝土地,用于種植苞谷、紅苕、中藥材,同時,為了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他還對部分土地進行輪作,種植榨菜。
“今年要種植200多畝榨菜,現在菜苗栽種接近尾聲。”傅世均說,加工廠就建在家門口,解決了銷售難的問題,減少了銷售的后顧之憂,種植起來就更有了信心。
今年2月,龍射鎮對接了銷售渠道,由村里的榨菜加工廠,將榨菜葉子收購加工成梅干菜,銷往廣東及東南亞地區。
這一舉措的實施,更加激發了群眾把冬閑地變成致富田的信心。“原來的榨菜葉子都是爛在地里,現在也能夠賣成錢,安逸得很。”傅世均說,今年初,他通過銷售菜葉子增收了3萬多元,這讓他更加堅定了產業發展信心。
據了解,通過輪作的方式,龍射鎮已建成榨菜種植示范基地3000畝,極大地提升了土地的產出效益。
重慶市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討論黨的二十大報告
蔡麗杰:帶領村民種植藥材“藥”到貧根除
二十大代表風采 | 祝雪蘭:帶領村民過好日子是初心
【特色產業】千畝南美白對蝦鮮美上市
[重慶]今年重慶將改造提升50萬畝高標準農田
云南開遠:花開成海鋪就增收致富路
高嶺鎮特色產業迎豐收 鄉村振興啟新程
朱發平:成立合作社 致富路上領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