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縣融媒體中心 2022-10-19 16:04

小河子鄉:產村融合風帆勁 鄉村振興正當時
小河子鄉牢牢把握“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上級和縣委的決策部署上來,走出一條黨建引領、統攬振興、系統思維、產業融合、連片發展的示范區建設新路子,全面提升農村宜居水平,使小河子鄉各項工作駛入快車道。
一、人才為本,打好隊伍建設“組合拳”

一是激發組織活力。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配備班子成員119人,選出26名村級發展帶頭人,挖掘電商人才3人。推動73名返鄉人才服務鄉村,聘請專家到田間地頭實地指導8次,引導39名村干部和后備干部主動提升學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二是凝聚各方合力。充分發揮鄉黨委、政府牽頭抓總作用,用足用好各級力量和資源,堅持主要領導親自盯辦,班子成員齊抓共管,村“兩委”干部抓落實,確保各項工作早落地、早見效。三是增強干事動力。積極搭建黨員發揮作用平臺,組織各支部開展專題學習13次,依托農業農村局開展農業科技培訓2次,在大紅石砬村成立科技小院1處,解決了農業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二、生態為筆,描繪宜居環境的“新畫卷”
一是拆建結合造亮點。大力整治拆除歷年“痼癥頑疾”釘子戶152戶、破舊房屋1236處、殘垣斷壁13547米。對9個村進行街巷道硬化和便道磚鋪設,新建衛生旱廁4座,水沖廁所1座,衛生戶廁153座。提升長城墻7500余米,繪制文化墻9000余米,栽植花籽3000斤,改善樹坑9000個,樹花覆蓋率達89.9%,改造土豆園、葵花園、瓜果園等800處,打造“遠觀景、近賞花”的新農村示范點。

二是“三林模式”造綠地。創建和推廣黨員示范林、庭院經濟林、村莊觀賞林“三林”模式,打造小花園、小菜園、小游園130座,實施村莊綠化300余畝,購置高品質樹種6000株,并進行分區域、責任到人管護,村莊更具品味。
三是弘揚文明造新風。傳承腦包山村舞龍舞獅文化,組建了26個紅白理事會,26個秧歌隊和廣場舞隊。組織開展上半年重點工作觀摩拉練,培育從支部、黨員、群眾“三級”治理典范,評選先進村集體9個,優秀公益崗104人,優秀網格員26人,進一步激發群眾自覺融入、自全提升的自愛意識,樹立美凈為榮、亂臟為恥的榮辱觀,群眾生活愜意溫馨,幸福感持續升溫。

三、產業為基,下好經濟發展的“一盤棋”
積極構建“1+3+9+N”產業發展體系。打造1個智慧農業中心。引進盛豐農業公司,企業自建節水蔬菜基地3000畝,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特色蔬菜11000畝,實現土地流轉增收49.5萬元,村集體年收入54萬元,園區220名務工人員人均年增收1萬余元。實施3處現代育苗種植基地。為沽源縣蔬菜種植提供約10萬畝的優質種苗,帶動11個村每村每年增加集體收入3.5萬元,吸納務工人員100余人。建成“2+3+4”模式的特色產業發展片區。東灘村、紅旗灘村2個生態觀光采摘園區,每村可增加集體收入32萬元,帶動161戶戶均增收1500元;瓦房營村生物質燃料加工園區、瓦房營村雜糧雜豆加工園區、小紅石砬村艾蒿分揀倉儲園區3個加工園區,年增加集體收入均在15萬元以上,帶動務工村民戶均增收1500元;迎春村、大元房子村、大紅石砬村、瓦房營村4個出口蔬菜種植片區,每個村集體增加收入均在12萬元以上,帶動50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戶均增收3000元。

推動種養加工同步發力、融合發展。種植方面:大堿灘藜麥種植基地、葵花種植基地和大元房子高標準花卉育苗大棚建成投產,在大東溝、太平營等天路沿線村種植萬壽菊400畝;養殖方面:投資6000萬元的河北源牛牧業奶牛養殖基地開工建設,三道營、碾盤溝黑豬養殖園區,貴子溝肉驢養殖園區等7座養殖園區持續鞏固發展;加工方面:投資450萬元在小河子村供銷社院內新建燕麥富硒醬醋廠,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元;繼續拓展大廠莜面加工廠、大紅石砬蔬菜種植基地和瓦房營雜糧雜豆加工廠銷售渠道和市場,引領加工服務項目落地見效。
兩年來,小河子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富民產業遍地開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各項工作在全縣名列前茅,小河子鄉將堅定信心、埋頭苦干,一張藍圖繪到底,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加快融入全縣發展的新格局,為全縣“綠色發展、生態強縣”建設貢獻力量。
來源:沽源縣小河子鄉
學習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丨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義縣廣大干...
走進鄉村看變化 | 古路鎮:強化黨建引領 發展特色旅游
襄陽市觀摩團來宜觀摩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工作
產業興 鄉村美 民風淳——臨澤縣成功躋身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
二十大時光 | 催人奮進 梨都兒女譜寫復興偉業新篇章
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
宏偉藍圖催人奮進 砥礪奮進續寫華章
鄉村振興館為我市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