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錄、圖片來源 | 人民網 2022-11-25 17:50
2022年10月19日下午,二十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新聞中心二層新聞發布廳舉辦第三場集體采訪。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代表團新聞發言人出席,介紹代表團學習討論二十大報告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白玉剛
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成果,體現在人民群眾得實惠上
白玉剛表示,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上,一是制定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規劃,將把這個規劃真正一步一步、一件一件事情落在地上。二是強化系統治理,加強堤壩、河岸維護,鑄就黃河長久安瀾;把節水放在首位,全面落實“四水四定”,做綜合節水示范工程的表率,做黃河流域綠色生態廊道的表率。三是把前兩個“走在前”匯聚的能量、優勢、項目,集中落到沿黃9市25縣,來推動沿黃區域的高質量發展。四是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成果,體現在人民群眾得實惠上,用群眾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檢驗我們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富裕”。
60萬黃河灘區居民搬遷實現了“安居夢”
白玉剛表示,山東在黃河流域的使命責任,一是保黃河安瀾,二是保黃河水量,三是保黃河水干凈,四是保沿黃人民群眾日子好、地方發展好,五是保黃河文化傳承弘揚好。近年來,山東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中抓了一些關鍵性的問題。
第一個關鍵,用系統觀念進行流域系統治理。三年來全省投入1300多億元進行堤壩建設、河道治理、防洪減災,確保黃河的安全和安瀾。堅持排污、降碳、控肥一起抓,水、大氣、土壤一起管,改善黃河流域的環境質量。把節水放在首位,大力實施節水工程,農用節水5億多方,萬元GDP用水量比2019年下降了22.8%。大力實施黃河三角洲濕地修復工程,濕地面積達到了1130平方公里,比過去增加了20%。目前,黃河三角洲鳥類從187種增加到371種,增加了184種,相當于增了1倍,現在黃河三角洲是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顯示了生態保護、環境改善方面的成效。
第二個關鍵,用新發展理念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這幾年,山東大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壯士斷腕”,關停“散亂污”企業11萬家,化工園區從199家減到了84家,這84家正在向高端化工集中轉變,煤炭消費下降13.8%。同時,以火電為主的能源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風電、太陽能快速發展,生物質電能、水電作為補充,能源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萬多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46.8%。
第三個關鍵,突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60萬黃河灘區居民搬遷實現了“安居夢”,251.6萬省標以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沿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鄉村“五大振興”正在讓每一個鄉村變得更美更好。
第四個關鍵,推進文化“兩創”,講好黃河故事。實施了山東文脈工程,編輯出版了儒學經典古代版本最全的《儒典》,啟動編纂《齊魯文庫》。倡導美德健康新生活,以美德山東推進信用山東建設。實施“山東手造”工程,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手造工藝再獲得一份收入,同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山東智造”工程,推出更多數字化的文化產品。建設沿黃自駕游文化體驗廊道,讓“沿著黃河遇見海”成為“好客山東·好品山東”的一張亮麗名片。
第五個關鍵,大力推進和沿黃各省區合作。開展了100多個合作事項,在產業、創新、科技、港口、文化等方面形成很好的合作態勢。
河南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周霽
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
周霽介紹,去年以來,河南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作為“首位戰略”,創新發展已經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最強音、主旋律:一是重建重振省科學院。二是實施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三是引育并舉匯聚一流創新人才。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部署,加快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設,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河南力量。
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以上的小麥
周霽表示,河南堅決扛穩扛牢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已經連續5年糧食總產量突破1300億斤,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1/4以上的小麥。河南不僅解決了1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向全國輸出原糧和制成品600億斤以上。今年夏糧喜獲豐收,產量762.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再次發揮了中原糧倉“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現在秋收已進入尾聲,可以講豐收已成為定局,完全有把握今年糧食總產再超1300億斤。秋種進展順利,到11月初秋種可全面完成,小麥播種面積會突破8500萬畝。
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們嚴格落實黨政同責,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讓耕地的數量不減、質量提升。河南已建成高標準農田7580萬畝,這在全國處于第二位,更多的“望天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田”。種子是糧食的“芯片”,河南正加快推進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建設,組建了神農種業實驗室,同時加快推進“中原農谷”建設,引進各方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現在種業發展非常快,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7%以上,要讓種子這個農業的“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深耕市場和加工兩大領域。以“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為抓手,樹牢大食物觀,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讓“小農戶”牽手“大市場”,提高種糧比較優勢。在這方面,現在河南主糧產業化率在65%以上,糧油加工轉化率超過80%,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萬億級產業。各位記者朋友們,市場上1/2的火腿腸、1/3的方便面、1/4的饅頭、3/5的湯圓、7/10的水餃都是河南生產的,大家廚房里和餐桌上都會擺上河南的優質糧。
激發抓糧和種糧兩個積極性。只有種糧可增產、農民能增收,糧食才可持續安全。河南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惠農惠民政策,完善省級糧食補貼政策,今年106.6億元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27.2億元種糧補貼資金都發放到了農民手中。河南大力推廣優良品種,比如強筋小麥,一斤就可以多賣一毛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河南積極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現在已有12.5萬家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覆蓋農戶超過1570多萬戶,讓打工在外的農民種糧更省心。全省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政策實現了全覆蓋,讓種糧的農民吃上“定心丸”。
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許正中
“中國光谷”的名頭越來越響,名片越來越亮
許正中介紹,湖北有五大優勢產業:
一是光電子信息產業。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生產基地、國內最大的光器件生產基地和光通信技術的研發基地。現在武漢“中國光谷”的名頭越來越響,名片越來越亮。
二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去年湖北的汽車產業營業收入占到全國的8%,新能源汽車去年同比增長了3.8倍。
三是生命健康產業。湖北醫療資源、醫療設施、醫療技術都有顯著優勢。這個產業年產值接近6000億元。
四是高端裝備制造業。現在像數控設備、重型機床、激光加工設備這些也都是在國內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五是北斗產業。湖北現在北斗的核心產業、關聯產業加起來占到全國10.6%,全國這個領域14位兩院院士有9位都在武漢。
捕魚人變成護魚人,砍林人變成護林人
許正中表示,作為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長江在湖北境內有1061公里。湖北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指示精神,堅定扛起生態大省的政治責任。主要做了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強化源頭治理。推進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破解“化工圍江”的問題。在長江沿岸整治了12000多個排污口,并且持續跟蹤。同時狠抓水污染治理,累計關改搬轉化工企業443家。現在長江干流湖北段的水質保持在II類,丹江口水庫水質始終保持在II類以上,確保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
二是壓實工作責任。湖北率先實行了五級河湖長制、林長制。定期巡湖,而且還用上了無人機監控、紅外遙感,水質一有變化馬上可以反應出來。落實“十年禁漁”政策,過去的捕魚人現在變成護魚人,過去的砍林人變成護林人。推進岸線整治,修復山林濕地,造林綠化84萬畝,整治修復廢棄礦山327座,建成國家濕地公園66個。
三是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湖北協同推進各項工作,推動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綠色環保意識的提升。現在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落戶武漢,已投入運營。
湖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楊浩東
682萬貧困人口、50余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到湖南十八洞村考察調研,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基本方略。中國的精準扶貧大幕由此拉開。楊浩東表示,湖南扛牢首倡地的政治責任,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682萬貧困人口、50余個貧困縣、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湖南探索出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一是“四跟四走”的產業扶貧模式。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市場走。每個縣打造2-3個帶動能力強、有特色的產業,通過發展產業的方式,我們解決了356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
二是探索出“1143”勞務扶貧的新路子。第一個“1”,就是構建一個組織領導推進機制;第二個“1”,就是搭建一個信息平臺;所謂的“4”,就是抓實精準識別、對接、穩崗、服務這四個環節;所謂“3”,就是壓實任務、責任、服務三個環節。通過勞務扶貧我們解決了220多萬人的貧困問題。
三是探索出了“兩免一基”小額扶貧貸款的新路子。扶貧工作難度大的原因是貸款難、貸款貴,所以我們探索出了一個為農戶量身打造的“免抵押、免擔保、基準利率”小額扶貧貸款新路子。通過這個路子,實現了農戶貸款不再難、不再貴。累計貸出近300億元,帶動了240萬貧困人口脫貧。
四是探索出了“五建五銷”的消費扶貧的新路子。簡單來講,就是建立公共服務平臺線上銷,建立消費扶貧聯盟帶動銷,建立示范中心集中銷,建立專業載體平臺銷,建立媒體矩陣引導銷。這樣銷售的效果特別好,有的農產品成了受追捧的對象。2020年我們通過“五建五銷”,銷售了近190億元的農產品。
每5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挖掘機
楊浩東介紹,現在的湖南,每10秒鐘就能生產一件鋁輪轂,每80秒鐘就能生產一臺發動機,每5分鐘就能下線一臺挖掘機。湖南的裝備制造業發展,可以用三組詞來概括:集群成鏈、科技賦能、厚植沃土。
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張虎
2021年,廣東省發明專利44萬件
張虎介紹,2021年廣東省研發經費投入4002億元、研發人員超120萬人、發明專利有44萬件,這些指標均居全國第一。主要在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上下功夫。二是在著力布局建設戰略科技力量上下功夫。三是在著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上下功夫。四是在著力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上下功夫。
大灣區建設取得明顯的成效
張虎介紹,大灣區建設取得明顯的成效,主要體現為“四個新”:一是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二是科技創新邁出新步伐;三是軟硬聯通取得新進展;四是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取得新成效。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孫大光
貴港港成為珠江水系首個吞吐量達到億噸的內河港
孫大光表示,十年來,廣西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持續推動中國—東盟開放合作走深走實。到目前為止,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已經成功舉辦了19屆。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貴港港成為珠江水系首個吞吐量達到億噸的內河港,梧州長洲水利樞紐船閘年過貨量已經連續兩年突破1.5億噸。廣西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新開工建設的高速鐵路超過800公里,高速公路超過5000公里,北部灣港開啟通航30萬噸級巨輪的歷史,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600萬標箱,海鐵聯運班列突破6000列。
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長1.4倍
孫大光表示,廣西的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發展動力活力持續迸發,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政治生態持續向善向好,可以說過去的十年八桂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2021年,廣西的經濟總量比2012年翻了一番還多,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2012年增長0.9倍和1.4倍。廣西將重點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推動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科教振興,著力補齊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短板,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
二是全方位擴大開放合作,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對接長江經濟帶、對接海南自貿港等國家戰略,積極服務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
三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建設美麗廣西、生態文明強區和文化旅游強區,筑牢祖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在推動綠色發展上實現更大進展。
四是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大好局面,在維護國家安全上作出更大貢獻。
五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高水平黨建工作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上取得更大成效。
海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沈丹陽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展明顯
沈丹陽介紹,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是2020年6月1日開啟的。今年4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到海南視察時以“進展明顯”肯定了自由貿易港建設成效。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自貿港政策體系初步建立、外向型經濟迅猛發展、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自由貿易港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形成。海南確定了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作為四大主導產業,這四大主導產業的增加值已經占海南經濟增量的80%以上。過去海南的經濟主要是靠房地產拉動的,現在這個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海南的經濟增長和自貿港的進展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變化和速度呢?
沈丹陽表示,很重要的原因是營商環境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有三個明顯的優化:一是政府的辦事效率明顯提高;二是要素供給明顯加快;三是法治保障能力更強。比如,采取“極簡審批”、“一枚印章管審批”等制度改革,全省政務網辦率已經超過90%;創建了“機器管規劃”和“土地超市”等新制度,有效解決了“項目等土地”的難題,有力激發了市場活力。
讓生態環境成為海南子孫后代的金飯碗
沈丹陽表示,海南既是自貿港,還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在生態文明的創新發展方面持續滾動推出了6項標志性工程,包括建設國家公園、建設清潔能源島、建設零碳示范區、全省禁塑、全省推廣裝配式建筑和實施“六水共治”工程。海南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扎實推進海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讓海南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讓生態環境成為海南子孫后代的金飯碗。
“村民們收入漲了好幾倍,日子越過越好”(共創繁榮發展新時代)
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行第三場、第四場集體采訪
基層代表暢談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鄉村振興 打通供銷渠道,推動脆蜜金桔產業高質量發展
這些話,很暖心!
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共享民族復興偉大榮光——中共二十大召開...
“科技成果之星”閃耀二十大集體采訪會場
今年第6批,中央和地方同步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