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2-10-22 06版 2022-11-09 14:46
踐行大食物觀,讓老百姓吃飽吃好吃得健康,一個重要前提是擁有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對于形成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科學踐行大食物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堅持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科學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前提。踐行大食物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在挖掘耕地、森林、海洋食物資源潛力的時候,必須充分評估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建立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的食物生產模式,在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質資源的時候,將其影響控制在自然界承載能力之內,才能實現食物獲取的可持續。

踐行大食物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農產品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順應人民群眾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趨勢,確保民眾吃得安全健康、營養均衡,必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食品來源于植物、動物、微生物,而植物、動物、微生物生長必須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才能保證。
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科學踐行大食物觀提供有力保障。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注重產品質量的高質量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其核心要義是農業發展要與生態環境相協調,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由單一追求生產和經濟發展轉向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因此,必須統籌利用國土資源,堅持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種植養殖布局,優化種植養殖結構,形成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從而為踐行大食物觀提供豐富而可靠的資源保障。
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可以“變廢為寶”,將通常情況下利用水平較低以及無法被利用的廢棄物,高效轉化為有機肥、飼料蛋白、營養基料等,為植物提供肥料,為動物提供飼料,為微生物提供養料,最終轉化為人類食物。比如在“桑枝條—黑木耳—水稻”循環模式中,在通常情況下被廢棄的桑枝條,通過循環利用,就可以當作種植黑木耳的營養基,黑木耳生產結束后,剩下的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可以還田培肥地力。
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可以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引方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將倒逼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充分發揮綠色科技在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各環節的優勢,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費需求,更好地踐行大食物觀。
作者:羅小鋒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
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二十大時光丨貴州聯盛藥業:科研創新謀發展
農業農村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通知 “十四五”期間全國創建...
農業農村部就加強秋冬季生豬疫病防控作出部署
杭州小古城村:大樟樹下議發展
10+14+13,這些方面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豐富發展
定遠加快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
廣西羅城發展稻蝦綜合種養 助力推進鄉村振興
習近平: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