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縣融媒體中心 2022-10-24 14:16

白土窯鄉:
“藜”經千載 一“麥”相承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今年以來,白土窯鄉強化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舉措,緊緊圍繞全縣“六區四鎮一帶”產業示范區目標,強力推動藜麥產業擴容提質、上檔升級,全力向打造全國知名“藜麥之鄉”邁進。

一、堅持“因地施策”,著力打造商業種植“先行地”
藜麥被譽為“糧食之母”,適宜各類人群,市場需求逐年增長,非常適宜于沽源縣種植。一是“條件好”。位于內蒙古高原南緣,平均海拔1500米;地處“壓采”水澆地核心區,退水還旱面積3500畝;富硒土地面積7500畝,完全符合藜麥種植海拔、耐旱、土壤等條件。二是“效益高”。全鄉藜麥種植面積1萬余畝,平均畝產350斤,最高畝產500斤,每畝產值可達1400元,經濟效益是普通大田作物的3-4倍。三是“帶動強”。藜麥產業龍頭企業北麥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我鄉投建了藜麥米自動化生產線,日產能30噸,藜麥制品生產能力和水平位居全國首位,銷售渠道暢通,2021年企業銷售額達4000余萬元,示范引領帶動作用明顯。

二、堅持“雙高規劃”,著力打造藜麥產業“核心地”
聚焦全縣建設全國藜麥第一縣和建成全國知名“藜麥之鄉”兩個目標,該鄉堅持高站位、高起點謀劃,制定了“一街二室三驛站四基地五中心”藜麥之鄉五年發展規劃。“一街”即藜麥之鄉一條街。以旅游觀光和藜麥文化推廣為切入點,打造具有濃郁藜麥文化特色、彰顯藜麥產業特色的藜麥商務“核心目的地”。“二室”即藜麥專家工作室、種植技術推廣室。與國家半干旱中心、中科院、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三驛站”即藜麥農資服務站、藜麥機械服務站、藜麥務工服務站。向藜麥產區提供良種、農資、農機、技術人員等配套服務。“四基地”即藜麥種植基地、藜麥育種基地、藜麥加工基地、藜麥科研轉化基地。聚焦“二室”研發成果,進行商品化孵化轉化,進行規模化生產。“五中心”即:種植技術培訓中心、藜麥產業展示中心、藜麥銷售服務中心、藜麥文創推廣中心、旅游接待中心。負責藜麥產品的線上線下銷售,技術推廣、開發延伸。


三、堅持黨建引領,著力打造協同合作“示范地”
堅持黨委領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參與的原則,全力打造藜麥產業聯動發展新典范。一是縣級層面傾力推動。縣領導多次帶領專家團隊進行深入調研,與鄉干部深入探討、共同謀劃,并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提供堅強后盾。特別是在人才引進上,加強同國家半干旱中心和中科院藜麥課題組合作,引進藜麥專家12名,培育鄉土專家3名。二是縣直部門盡力促動。已落實藜麥種植每畝200元扶持補貼、免費為藜麥產業申請最高保額1000元的保險、農機社會化服務60%政府補貼、每畝30元的種糧補貼和500畝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安排藜麥專業技術推廣人員5名,長期從事藜麥技術服務。三是鄉班子成員全力發動。鄉黨委、政府成立了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置了12個專班,分別負責“一街二室三驛站四基地五中心”每一項具體工作。四是龍頭企業極力拉動。我縣成立了沽源縣藜麥產業協會,成立了協會黨組織和龍頭企業黨支部,促成保護價收購協議簽訂、技術服務指導、機械化服務保障等各項具體工作落實。五是黨員干部合力帶動。村“兩委”積極引導黨員特別是村“兩委干部”投身于藜麥種植和產業服務中來,帶頭種植,率先垂范,引領藜麥種植和產業發展方向,帶動廣大群眾參與進來,發家致富。截止目前,全鄉藜麥種植面積1.08萬畝,種植范圍輻射11個行政村70余戶。藜麥種植大戶郝生明種植100多畝藜麥,一畝估計能打500斤,凈收入可達10萬。預計全鄉1.08萬畝藜麥可實現產值2000萬元。

來源:沽源縣白土窯鄉
?習近平: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
“牢牢把握過去5年工作和新時代10年偉大變革的重大意義”
不負使命 逐夢未來——聆聽二十大“黨代表通道”的奮進之聲
人民日報社論:團結奮斗,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
在新時代新征程創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習近平總...
牢記在心!邁上新征程的偉大號召
二十大時光|凝心聚力擘畫復興新藍圖 團結奮進創造歷史新偉業──...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濕地公園管理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濕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