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網 2022-10-30 21:56
“老話兒說‘家中有糧,心里不慌’,對農民來說,守好、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能端穩手中的飯碗。”自水稻選種播種開始,冷安國忙碌的身影就一直出現在田間。
昭通市永善縣團結鄉是全縣勞動力輸出大鄉,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一片片“生態田”“希望田”卻成了“低產田”。今年以來,為解決良田產量低的問題,團結鄉創新聯農帶農富農機制,按照“三個示范區”建設要求,積極探索“黨建+集體經濟+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村級集體經濟流轉土地,邀請鄉村能人、社會賢達、優秀企業等在鄉內種植“團結大米”600余畝,兌付流轉資金8萬余元,涉及農戶100戶451人,其中脫貧戶和“三類對象”11戶51人、戶均增收800元,真正做到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致富。
在惠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永善縣龍森供銷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向才銀流轉了500余畝水田,從育苗、插秧、灌溉、施肥、防蟲,每個環節向才銀都精心管理,畝產達到1200余斤。合作社還幫助解決20余人的勞動力就業問題。隨著村民收入增加,合作社也贏得了村民信任。
漫步在稻田之間,濃濃的稻香撲鼻而來。黃興前彎腰折下一株稻穗,熟練地剝開稻殼,指著飽滿的米粒笑瞇瞇地說:“今年的水稻長勢很好,你看,這水稻顆粒飽滿,又是一個豐收年。”
據悉,團結鄉依托自身資源優勢,按照“應種盡種、能種則種”原則,采取施有機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現代化農業技術,做優“米袋子”,培育600余畝生態大米,總產量高達20余萬斤,生態大米讓群眾既“吃得飽”,更“吃得好”,還“吃得放心”。
春種秋收,團結鄉將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統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勢特色產業、耕地輪作試點等工作,優化種植布局,將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連成線集成片,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規劃“訂單試”團結生態米,構建產、景、鄉村相融合,生活、生產、生態共生的格局,并不斷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張力,打造集教學基地、民宿民居、稻田景觀等為一體的團結文化之鄉,書寫一粒米撬動全域旅游新篇章,繪就出一幅糧食滿倉、收獲滿滿的鄉村振興圖。
【獻禮二十大】湟源這十年: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厚植湟源生態底色
[上海]“冬閑田”變“冬忙田” 生態經濟“雙豐收”
湖北省生態環境廳監察專員徐松到蘄春調研環保督察整改工作
縣委書記葉盛強調研生態環保工作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豐源店鄉:黨建引領生態路 譜寫振興新篇章
【二十大時光】?正安縣:繪就生態好圖景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濕地公園管理處:踐行生態文明理念 濕地管...
河北豐南:聚焦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優質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