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 2022-11-11 14:22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林畬鎮毛澤東舊居“詒燕第”,湛藍色的天空下,斑駁的土灰色墻面,青色的石板階梯,向上輕輕翹起的檐角,它身后是綠油油稻田,遠山如黛,層巒疊嶂,一派閩西鄉村風景。
這棟民居系林畬邱氏祖厝,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屬于閩西客家較常見的“五鳳樓”式民居建筑。
這是清流縣紅色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2006年起,當地用兩年時間對舊居進行清理和修繕,2009年初正式對外開放。
“紅色是清流縣的名片。”清流縣文體和旅游局局長歐陽盛增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清流縣共有2.7萬人參加革命斗爭,有4000多人在斗爭中犧牲或失蹤。而最終在冊的烈士僅有259名。
據《福建黨史月刊》記載,1930年1月7日,毛澤東指揮紅4軍第2縱隊離開古田,經連城姑田進入清流的沙蕪鄉、林畬,再經歸化(即明溪)縣,到達寧化縣的泉上、泉下、水茜,19日從安遠出發進入江西,24日與先期抵達的朱德部隊勝利會師于寧都東韶,順利地實現了預期的戰略目的。
途中,毛澤東于1月10日左右到達清流林畬,居住在邱氏祖厝“詒燕第”,16日離開進入明溪。駐扎期間,毛澤東組織部隊休整,籌集補給,宣傳黨和紅軍的宗旨綱領,發動群眾,播下了清流人民的革命火種,創作構思了著名的《如夢令·元旦》一詞,作出西越武夷山脈、與主力紅軍會師的戰略決策。
此后紅軍多次在此地活動,留下了紅軍醫院、工農紅軍夜校(潤暉第)、紅軍橋、紅軍井、紅軍烈士墓和紅色標語等多處紅色史跡。
清流縣林畬鎮林畬村的毛澤東舊居“詒燕第”,成為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 清流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紅色+綠色”促鄉村振興
硝煙烽火的年代已遠去,“詒燕第”坐落在青山綠水間,歲月靜好。
當地政府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優勢,把這一帶打造以紅色為主基調的旅游和研學目的地。
為提高游客旅游體驗,當地政府加大了基礎建設投入力度,將林畬村毛澤東舊居,包括散布周邊的紅軍夜校、仙女峰、茶園和拓展訓練基地進行修繕和改造,為當地紅色旅游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修葺一新的毛澤東舊居“詒燕第”及紅色旅游配套設施,讓這里一舉成為福建知名紅色旅游目的地,前來參觀的游客和社會團體也不斷增多,不少游客自駕前來,每年參觀人數達數萬人。
林畬鎮以紅色旅游為延伸,把黨性教育、紅色文化研學和旅游相結合,豐富了林畬村的文旅業態,餐飲、民宿業的興起,有效促進了村民增收致富。
“紅色旅游與鄉村振興已然形成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格局,紅色旅游提升了鄉村形象,促進了鄉村產業發展,推動了鄉村經濟發展,促進了村民增收。”歐陽盛增稱。
他認為,如果想用旅游拉動消費,只有紅色舊址,相對會很單一,須配套相應產業入駐。
“初心小鎮”是一座集黨性初心教育、紅色文化研學、綠色康養旅游于一體的沉浸式紅色文旅基地,它開發了“一切行動聽指揮、血戰湘江、過老山界、突破烏江、智取遵義”等體驗項目,并配備足球場、自助餐區和營地宿舍。
上述項目由清流縣初心小鎮全域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為1.6億元,并于2020年5月份正式營業,該項目的到來豐富了當地的旅游業態。
“節假日和旅游旺季,每天游客都接待不過來。”林畬村一位村民對澎湃新聞稱,他此前在沿海城市的工廠上班,為照顧孩子和老人,兩年前回到家鄉,辦起了餐廳,不僅能照顧家人,還實現了家門口創業。
旅游也促進了當地農副產品的品牌化。林畬鎮通過打造林畬雪薯、風鴨子、煮花生等地標農產品,推動當地鄉村經濟的成長。
相較于林畬村用紅色旅游帶動產業,林畬鎮的另一個村——石下村,通過發展鮮切花、苗木、茶葉種植及冷泉養殖等產業,走出了一條綠色產業發展之路。
眼前的石下村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村莊白墻藍瓦,道路兩旁是錯落有致的徽派建筑,空氣中彌漫著的陣陣桂花香,令人沉醉。
“石下村根據自身資源稟賦和特色進行了產業布局。”清流縣林畬鎮黨委書記黃勝木對澎湃新聞稱,近年來,該村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培育產業龍頭,強化村容治理和推進農旅融合。
以潤清溪漂流項目為例,它由石下村與清流縣聽泉谷漂流建設有限公司共同開發打造,是集玻璃滑道、森林漂流、天然康養于一體的綜合性功能景區。
上述項目投入經營后,立刻吸引許多外來游客,不僅提高村財收入,也幫助部分村民解決就業難題,同時推動了當地餐飲服務業興起,形成公司、村集體和村民三方共贏的局面。
“旅游和產業之間,可起到互相促進作用。”黃勝木稱。
今年以來,為把現代農業和旅游產業更加緊密結合,石下村打造了一個農旅品牌——“石下芬芳俚”,它在華潤集團援助之下完成建設,不僅實現總體村貌提升,還通過對“芬芳俚”文創商業區、巫峰尋龍線路、農田花海木棧道及停車場等建設,為石下村帶來新的客流。
“今年的暑假,特別是周末,咱們這里有很多游客。”石下村黨支部書記巫文華對澎湃新聞稱,“芬芳俚”文創區投入使用后,當地村民自發組織的夜市擺攤已成為當地的一景。
夜幕降臨,石下村廣場音樂聲響起,伴隨著閃爍的夜景燈光秀,周邊不少村民紛紛到此聚集休閑散步,“芬芳俚”異常熱鬧,以經營燒烤、玩具、飲料點心為主的擺攤生意隨之興旺。
“每晚差不多能賣100至200元。”一位擺攤村民對澎湃新聞稱,這也算是農閑之余的一份收入,伴隨當地鄉村振興建設項目不斷落地,他感受到石下村的發展機會。他下一步準備把家里的房子裝修成民宿,但目前因疫情不穩定,該計劃暫時放緩。
“我相信今后會有很大的發展。”上述村民稱。
吹響文旅康養產業發展“沖鋒號”
近年來,清流縣加大對第三產業的發展力度。
今年以來,清流新一屆縣委、縣政府提出“一心兩翼三線”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大力引進一批“生態+”“紅色+”“文旅+”文旅康養項目,以此推動文旅康養產業建設。
2022年3月2日,清流縣召開全縣文旅康養產業發展大會,該會議指明發展方向、明確核心重點、部署重要事項,吹響清流文旅康養產業發展“沖鋒號”。
這次會議將推動文旅康養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居民就業和滿足群眾高品質追求聯系在了一起,要求全縣上下要深入研究、碰撞思想,探索出高效的、實際可行的清流文旅康養產業發展道路。
在此次會議上,清流縣委書記吳鐘民明確指出,推動清流文旅康養產業發展要打品牌,突出品牌內涵具體化、特色化,打好紅色牌、生態牌和文化牌,并提高品牌辨識度、美譽度,提升清流知名度;縣長莫彩華要求,要以系統化、產業化、市場化、景區化和項目化來推動文旅項目布局和落地,確保游客引得來、有得看、留得下、帶得走和想再來。
該會議還要求有關部門要盡快完成《清流縣文旅康養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修訂工作。
會議結束后,吳鐘民特別將歐陽盛增叫到辦公室,再次強調文旅經濟的重要性。
“這對于我們既是壓力,更是動力。”歐陽盛增稱,足見文旅工作已被縣委、縣政府提到很高層次。
隨即,清流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組織發改局、工信局、交通局、農業農村局、文旅局、住建局、自然資源局、人社局、民政局、衛健局及各鄉(鎮)人民政府一起,編制并印發《清流縣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并于2022年6月9日下發通知。
上述方案主要聚焦清流縣第三產業重點領域和發展短板,著力發展商貿流通、現代物流、文旅康養、現代金融、房地產業、商務服務和養老服務產業,加快建設一批集聚載體,推進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做大做強重點企業,切實增強第三產業對全縣經濟增長的引領作用。
6月13日,清流縣還編制印發《清流縣“十四五”文化體育和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作為推進清流文旅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為未來5年全縣文體和旅游的發展提供前瞻性的、可操作的發展路徑與目標。
上述規劃還在附件中列舉了19個近期計劃推進的文化體育和旅游項目,投資金額達25.8338億元;5個遠期規劃建設項目,投資金額達29.2億元。
另外,清流縣還編制并出臺了《清流縣旅游產業獎勵辦法》等一系列相關配套政策,作為推動以文旅康養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們已經根據不同地方特色,打造出了不同文旅產品。”歐陽盛增稱,清流縣已分別在林畬鎮石下村、嵩溪鎮元山村、龍津鎮拔里村和龍津鎮大路口,分別打造了“石下芬芳俚”“元山原味好”“拔里集美時”和“大路清韻間”四個不同的鄉村振興文化IP品牌。
清流縣把鄉村振興重點示范線定位為“俚好時間”,寓意在最美好的時間、遇到最美好的自己和體驗最美的風光。
龍津鎮拔里村位于清流縣北面,處于清流城區至寧化天鵝洞公路間,距離清流主城區、火車站及高速路口均為12分鐘車程。上世紀60年代,為向外運送木頭,這里還曾修建了一條鄉間鐵路,從拔里村將木頭運往坪背車站卸下,改為水運、陸運,再轉運給全國各地。
往來運送木頭的小火車運行了20年,它穿行在田間、地頭、家門口,喇叭響亮,兩旁是閩西秀麗的自然風光。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伴隨拔口林區采伐量的減少,平車道的利用率逐步下降,并于1982年拆除。
小火車成為當地人的歷史記憶,一直以來都有人建議將小火車復原,開發鄉村的觀光旅游。
2021年以來,“集美號”觀光小火車開通,它是由富有年代記憶的綠皮火車車廂安裝而成,不僅能沿途觀光,還能作為咖啡廳、酒吧休閑區。
“集美號”小火車是作為拔里田園文旅綜合體的組成部分,綠皮小火車把林場、花海、民宿、商鋪和自然風光結合在一起,讓游客漫步天然氧吧森林和田園中,故此“集美號”觀光小火車一經推出,立即吸引南來北往的游客。
清流縣賴坊鎮也大力發展文旅康養產業,當前境內已擁有閩臺千畝櫻花園、海峽兩岸茶博園、明清古民居和省級森林公園大豐山四大重要文旅資源。
“賴坊櫻花園必然會成為引爆點。”賴坊鎮宣傳委員張麗對澎湃新聞稱,作為全福建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品種最全、花期最長的櫻花觀賞基地,櫻花園里共有18個優良品種,30萬株,盛放之時漫山遍野皆是粉色,極盡絢麗。
每到櫻花季,那里人滿為患,找不到停車的地方。
為更好引入客流,賴坊鎮已成功舉辦7屆福建·清流(賴坊)櫻花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動,年均接待游客量達20萬人次。
“2019年我們的櫻花園登上微博熱搜,日閱讀量最高時達8000萬。”張麗稱。
當前在清流縣委、縣政府領導支持下,賴坊鎮正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通過對道路、園區和景區加大基礎建設力度,以及對沿線予以美化,旨在打造為清流文旅“爆品”。
為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賴坊鎮還想方設法打造海峽兩岸茶博園、古民居和大豐山。
海峽兩岸茶博園集茶葉育苗、種植、加工、休閑觀光和生態康養于一體,賴坊鎮正布局高端民宿、文化創意和研學體驗,以茶帶旅、以旅促茶;賴坊古鎮上的古民居作為客家傳統建筑文化集群,當地政府準備將其打造為人文景區;而大豐山位于距清流縣城45公里,目前已成為網紅露營目的地。
“今年國慶期間日均游客量達2000人次。”張麗稱,在全縣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契機中,賴坊是可發揮空間最大的之一,賴坊鎮準備打造“春賞櫻花、夏游茶園、秋登豐山、冬訪古居”的四季旅游主題,實現全域大旅游。
“旅游不僅是要好看,也要好玩。”歐陽盛增稱,清流縣文旅局已在通過舉辦龍舟賽活動、半程馬拉松等文體活動賽事提高清流的名氣。
以今年7月舉辦的半程馬拉松比賽為例,總共300多名馬拉松愛好者報名參賽,乃至造成清流縣酒店“一房難求”。
接下來,清流計劃在11月份舉辦“王連三音樂節”和自行車聯賽。
“我們用文體活動帶動文旅的出發點很簡單,投入少,見效快,只要有游客來,就會有消費。”歐陽盛增稱。
鄉村旅游為蘇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賦新能
山西財政強化農村電商和鄉村e鎮資金保障
滁州:加快實施“小田變大田”改革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新民鄉村好“豐”景 致富創收有方法
“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上海]“冬閑田”變“冬忙田” 生態經濟“雙豐收”
朱新華調研鄉村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庭院經濟等工作
陶廣宏考察鄉村振興廊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