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2022-12-07 12:10
10月13日下午,“鶴壁這十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舉行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專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十年,也是鶴壁文旅蝶變躍升、奮勇爭先的十年。十年來,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搶抓文旅文創融合發展戰略機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叫響“詩畫鶴壁·封神之地”文旅品牌,“文化強市”建設出圈出彩,文旅產業跨越式發展,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提升。截至2021年底,旅游接待人數達到1433.76萬人,比2012年同比增長40%;旅游總收入18.0012億元,連續多年同比增長超過兩位數;A級景區達到23家,是2012年的3.6倍,國家級文旅品牌26個,是2012年的4.2倍,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迭代發展,打造了浚縣古城、朝歌老街、龍崗人文小鎮等一批文旅夜間經濟示范街區、旅游休閑消費街區,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氣的成績單。
過去十年,用心用情,公共文化服務持續為群眾幸福生活添彩。
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全面推進,全市5個縣區均建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所有鄉鎮(街道)以及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為群眾免費提供圖書報刊閱讀、電影欣賞、講座培訓、文物展覽、電子閱覽等多樣性服務。推進全市各級公共文化場館數字化建設,市圖書館作為我省第一家與國家數字圖書館、省數字圖書館互聯互通的市級圖書館,建立數據庫35個,每年讀者閱讀下載量達300萬人次,淇縣創建“河南省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試點縣”。文化惠民活動蓬勃開展,每年深入農村、社區開展“歡樂鶴壁廣場文化藝術節”“舞臺藝術送基層”“芝麻官大舞臺”“中原文化大舞臺”“紅色文藝輕騎兵”等文藝演出450余場,惠及群眾300萬人次。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普惠于民,免費開放存儲資源數據庫100多個,用戶訪問量達120余萬次,提供電子書130萬冊,舉辦在線展覽150多個,發布在線視頻6000多個,在線課堂2000余課時。“文化強市”建設成效顯著,建成淇河書屋64個,“微書吧”1000多個,全部實現通借通還。
過去十年,守正創新,文化藝術品牌持續提亮增色。
浚縣連續2屆成功創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字號榮譽,浚縣同時獲(首屆)“中國文化百強縣”榮譽稱號。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淇水親子故事樂園”系列活動扎實開展,群眾參與度持續增加。市、縣區6個文化館在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中,均被評為部頒一級館。創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區1個,示范項目2個。積極組織參加全省8項大賽,獲獎100多項,在河南省第十四屆群星獎音樂舞蹈大賽(決賽)中,鶴壁市選送作品《黃河老漢》獲歌曲類第一名、《黎陽情》獲舞蹈類第一名。連續4年,鶴壁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績效考核位列全省優秀。牛派藝術品牌越來越響亮,豫劇現代戲《大石巖》先后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和省人民會堂上演,榮獲河南省戲曲大賽文華優秀劇目獎,市豫劇牛派藝術研究院先后創作完成了戲曲電影《五巖山》《新七品芝麻官》,排演了新戲《青天鑒》《抬花轎》《穆桂英下山》,推出了一批展現鶴壁文化特色的優秀作品《大石巖》《許穆夫人》《千金要方》《五巖山》《姜子牙走淇河》等。豫劇電影《新七品芝麻官》納入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梅花獎演員優秀劇目數字電影工程,豫劇《芝麻官下江南》入選國家文旅部中國戲曲音像工程。農民兄弟樂隊把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節慶作為創作主題,策劃創作的《正月》《中秋》《重陽》等系列音樂影視作品,更是鶴壁市藝術作品創作的亮點,成為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重點創作項目。
過去十年,與時俱進,講好文化遺產傳承利用的現代故事。
加強非遺傳承與發展,推出“非遺+學校、+社區、+景區”等模式,泥咕咕、鶴壁窯等非遺活態傳承效果明顯。浚縣泥咕咕、浚縣社火、浚縣大平調、浚縣正月廟會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設立非遺扶貧工坊形成了“基地統一活動、家庭分散生產、業務整合聯動”的特色模式,建立3個非遺研學旅游點。“黃河非遺點亮老家河南”青年鄉村營造行動成績斐然,作為河南省唯一地級市入選全省“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試點市,鶴壁市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文物保護與創新利用高位推動,豫北文物整理基地順利開工建設。辛村遺址考古發現超大型西周時期墓葬2座、車馬坑1座,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專題播出。劉莊遺址、辛村遺址、黎陽倉遺址入選河南“考古百年百大發現”。大運河浚縣段、黎陽倉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正在籌備召開辛村遺址考古發掘90周年暨中國兩周(東周、西周)考古學術研討會。文創產品出圈出彩,各縣區、各級公共文化場館挖掘自身特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創產品的設計、研發、推廣,截至2021年,新開發文創產品30多個。
過去十年,融合創新,叫響“詩畫鶴壁·封神之地”文旅品牌。
全市A級旅游景區達到23家,4A級旅游景區達到10家。創建成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甲級旅游民宿等國家級文旅品牌4個,創成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縣、全域旅游示范區、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等省級文旅品牌69個,中國(鶴壁)櫻花文化節已連續舉辦7屆,每年參觀群眾達300萬人次,成為鶴壁文化旅游新亮點。“中國詩河·鶴壁”詩歌大賽已連續舉辦8屆,淇河被中國詩歌學會命名為“中國詩河”。中原(鶴壁)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已連續舉辦8屆,年觀展人數110多萬人次。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已連續舉辦13屆,以浚縣正月古廟會為依托,通過民間社火表演、地方戲曲展演、中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等,集中展示中原民俗文化。制作推出新的鶴壁文旅宣傳片、新媒體文旅宣傳小視頻等,打造了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本地網紅文旅達人團等宣傳推介矩陣。借助晉冀魯豫文旅協作區、中原經濟協作區等區域協同發展機制,構建了常態化、互動性文旅戰略合作格局。文旅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圍繞文化遺址保護、文化傳承弘揚、文化產業發展、旅游產業培育等重點領域,重大文化旅游項目、災后恢復重建項目建設日新月異,投資約1.4億元的鶴壁東區文化中心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12.8億元的南太行休閑旅游度假、古城旅游客棧民宿、南太行民宿集群等項目簽約落地,并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新引擎。
鶴壁文旅廣大黨員干部職工勤勉敬業,用實際行動交出了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的答卷。再啟新程,鶴壁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努力在全方位推動文化和旅游工作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
媒體提問:
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中文就鶴壁文旅品牌創建、鄉村康養旅游發展方面的工作亮點回答了媒體記者提問。
截至目前,鶴壁市共累積成功創建A級景區23家,其中4A級景區10家,3A級景區12家,2A級景區1家。成功創建省級旅游度假區3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2個,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33個,河南省首批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創建單位12個,省級特色生態旅游示范鎮9個,省級休閑觀光園區12個,省級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7個,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1個,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1個。
從2022年開始,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會同交通部門正在規劃建設鶴壁太行山1號旅游公路,打通各景區間的道路連接,實現暢游鶴壁,度假在鶴壁的階段目標;按照《鶴壁全域旅游規劃》、《鶴壁文化旅游“十四五”融合發展規劃》的空間布局,加快A級景區旅游產品的提檔升級,推動大伾山—浚縣古城、云夢山創建國家5A景區步伐,正在打造10個特色文旅小鎮,規劃建設一批微型旅游度假區。
鶴壁的鄉村康養旅游發展一個亮點,也是一個成功的探索。近年來,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圍繞助力鄉村振興,大力發展鄉村康養旅游,取得了成功的經驗。2021年,我市12個村成功創建河南省首批康養旅游示范村。2022年,鶴山區的“北斗七星”成功創建河南省康養旅游度假區,這也是本年度河南省唯一的一個以康養為主題的旅游度假區。
助力鄉村振興,實施連片集中打造。
立足資源優勢,采取差異化業態布局,在鶴山區的姬家山鄉,將五巖山景區與“北斗七星”古村落群集中連片打造。依托五巖山景區生態和“藥王文化”基底,以創建國家康養旅游度假區為目標,發展中醫藥健康養生和山地休閑旅游,構建以山水休閑、健康運動、中醫藥種植-科普-養生等為一體的山地康養度假集群。淇縣靈山辦事處,突出自身資源優勢,精心打造了魅力趙莊、紅色大石巖、靈泉妙境的淇縣康養旅游新模式。龍崗人文小鎮以農耕體驗為基礎,打造了以火鍋為主題的美食康養旅游小鎮。5號山谷、愛家宜居、九寨民宿、七里民宿集群落戶淇河兩岸。在鶴壁,歷史名山與傳統村落互搭互補,競相輝映,文化與自然巧妙融合,共同描繪一副健康、養生、生態、休閑為主題的山地大公園旅游富集圖。
立足資源稟賦,發展康養旅游業態。
“北斗七星”所處區域,山水相依,古村成片,資源富集。這里有著5000多畝的山間原始次生林猶如天然森林氧吧,令人為之向往,是鶴壁的森林康養圣地;東齊村,背依洹河,岸邊山體崖壁裸露的天然鐘乳洞穴,蔚為壯觀,是戶外探秘的必選線路。西頂村,被譽為天空中的村落,春秋時節,這里春花盛開、漫山紅葉;座座石屋改建成的時尚民宿,一房難求。狐尾溝村滿山綠色緹谷,各種草藥食材長滿山野,是游客尋覓野味的必去之地。張家溝村有著伴山靜居的美譽。這里的土樓倦客來、谷底的民宿院落聽雨、愛晚、東籬和月來,讓游客溫泉沐浴,悠然自在。差異化的的康養業態布局,使土地有了新功能,農民成為康養旅游發展新主角。在淇縣,以靈泉妙境、康養鮑莊、非遺石老公為核心的鄉村民宿集群,布局在淇縣西部的大山深處,其業態不斷向外延伸,拉動了相關產業的轉型與發展。在浚縣,桃花深處的項目負責人,堅持以發展農養旅游為根本,呈現了四季有果、田園綠色、農耕體驗品味的民宿憩息、美食品嘗、運動健身為一體的鄉村康養旅游新業態。康養鮑莊已經初具規模,每周接待大量來自外地的康養旅游團,水上餐廳已成為自身的旅游品牌。
調動多方發力,共同推進項目建設。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全市各縣區委政府發展康養旅游產業的主導思想。動員各部門,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交通、林業、水利、住建、農業農村、文化旅游各盡其能,共同發力,讓鶴壁康養旅游建設項目快速推進,呈現多點開花,爭芳斗艷。
專業團隊運營,確保持續穩定發展。
靈泉妙境、5號山谷、云端西頂和伴山靜居高端民宿是鶴壁市鄉村旅游發展的先行典范。他們通過引進專業化的運營公司,采取“旅游+N”的運營發展模式,從村集體和村民手中流轉大部分土地和房屋進行開發打造,石縫民宿、屋頂小院、古法釀酒、非遺傳統技藝工坊、農產品生產加工等,生意越做越紅火,形成了目前以康養主題的民俗體驗、團建研學、古村尋夢、康養度假的農旅發展綜合體。
多元資本投入,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近年來,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堅持政府牽頭,組織文旅企業申請專項債6.2億元,用于建設康養休閑度假區內的各項基礎設施,激發了旅游企業和群眾投資旅游業態熱情。近兩年,金融機構累計發放旅游項目貸款8000余萬元,支持當地群眾開辦農家樂、民宿建設等鄉村旅游產品;實施“旅游+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投入6920萬元幫扶資金,用于鄉村康養旅游企業發展,帶動26個村集體擴大經濟增收。實施“旅游+創業就業”模式,讓1610戶群眾直接收益;旅游企業吸納6230人從事旅游服務、后勤保障、果樹維護、疫情防控等工作,人均年收入達到或超過19600多元。群眾投資開辦的民宿、農家樂、飯店、作坊、訓練營已達387家,形成了以康養為主題,多業態發展的良好態勢。
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谷慧勇就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采取的具體舉措回答了媒體提問。
鶴壁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有關精神,全面加強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突出文化惠民,注重常態長效,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重點抓了以下工作:
建立協調機制,抓好組織保障。
堅持把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績效目標考核,納入全市財政預算,與其他重點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同時,建立健全了市縣兩級工作協調機制,定期召開協調領導小組會,聽取工作匯報,分析研判問題,壓緊壓實各級領導干部的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形成了上下聯動、條塊結合、分級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注重頂層設計,抓好職責任務。
立足鶴壁實際,研究出臺了《鶴壁市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鶴壁市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加快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鶴壁市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鶴壁市支持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意見方案,堅持高標準謀劃、高規格部署、高效率推進,為全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夯實設施基礎,抓好陣地建設。
覆蓋市、縣、鄉、村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全面實施《鶴壁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深入推進城鄉公共文化一體化建設發展。按照“美學引領,藝術點亮”的理念,創新打造空間形態“美”、內容品質“好”、服務效能“高”、運營機制“新”的特色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櫻花文化街區、劉鄧紅街、鶴源里古街、古城西街等文化街區9個,建設戲曲小巷、電影小巷、非遺小巷、走馬塘巷等特色文化小巷32條,建設戲曲游園、積善園、鶴壁窯文化園等文化游園47個,建設桃園書屋、龍門書屋、東方書屋、電影廣場書屋等城市書房46座,實現通借通還,“15分鐘公共閱讀圈”受到群眾普遍歡迎。鄉村文化合作社建設出彩出新,在總結各縣區創新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專業化指導,分級化管理,融合化發展,園區化打造”鄉村文化合作社建設思路。目前,我市注冊成立文化合作社100多家。各縣區均已建有示范性文化合作社,各具特色,輻射帶動作用得到很好發揮。
深化績效考核,抓好跟蹤問效。
始終把績效考核工作作為推動各項任務落實的有力抓手,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做好省對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績效考核工作,通過成立工作專班,開展業務培訓,組織模擬考核,召開現場觀摩會等措施,用好省對市績效考核的“指揮棒”。將公共文化工作列入市政府考核目標,對各縣區開展“文化強市”考核,主要考核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效能、高質量發展、特色創新等工作開展情況。通過考核,以查促改、以考促干,既查擺了問題漏洞,又明確了工作方向,有力推動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質增效。
加強業務培訓,抓好隊伍素質。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線上培訓、以會代訓等多種方式開展文化培訓,不斷增強公共文化從業人員工作能力。全市各級公共文化場館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加大文化志愿者隊伍建設,提升志愿者服務水平,人民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日益提高。組織召開全市文旅文創融合高質量發展研討會,邀請國家、省級文化旅游方面專家,通過專題研討,為我市文旅文創融合高質量發展,特別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言獻策,開闊了基層文化工作者的思維與眼界,進一步推動了我市文旅強市建設。
喜迎二十大丨宜居城市展畫卷 幸福流淌城鄉間
山東:依托文旅融合 為鄉村非遺注入活力
十年間進出口增長超56% 雙向投資穩居世界前列 高水平開放鋪展恢...
西藏:傾力描繪高質量發展多彩畫卷
喜迎二十大|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如畫金山打造文旅新向標 擘畫全域旅游新畫卷
安徽小崗村:立足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基地 促進文旅體農融合發展
山東青州:繪就文旅康養“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