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發布 2022-11-06 23:43
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一條條大道寬敞延伸,一個個工地熱火朝天,一座座村莊美麗整潔……行走在咸豐大地,日新月異的城鄉面貌無不讓人深刻感受到,這片紅色熱土強勁有力的發展脈搏。
移步皆是景,舉目見生機。近年來,咸豐縣聚焦強城鎮、興鄉村,緊緊圍繞城市建設、民生保障、鄉村整治等重點領域,持之以恒推動城鄉建設,使每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都有了更強的幸福感、獲得感。

“這幾年咸豐變化很大,新修的路一條接一條,新蓋的房子一棟挨一棟,市容市貌也比以前好多了。”在咸豐大道散步的市民王明耀,對這幾年城區的變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王明耀說:“這幾年,我家門口的咸豐大道建成投用,通了公交車,麻柳壩到曲江鎮大坪連接線鋪了瀝青、搞了綠化,特別是修建了火車站,周圍環境真是大變樣。”

圖|黔張常鐵路咸豐段。(資料圖)
2019年12月26日,隨著氣笛鳴響,黔張常鐵路正式開通運行,動車組列車第一次開進咸豐,結束了咸豐沒有火車的歷史。
黔張常鐵路不僅給咸豐帶來了交通的“革命”,也帶來了城市發展格局的“革命”。
為打通老城區至火車站而建設的咸豐大道于2019年9月30日開通。咸豐大道起于縣城麻柳壩,與楚蜀大道相接,經小模、野貓河、火車站,止于曲江鎮大坪,是我省首批PPP示范項目、全州重點項目,總投資10.8億元,設計路基寬40米。

圖|咸豐大道。(資料圖)
一條鐵路催生一條大道,一條大道開啟一座新城,一座新城承載一批項目,一批項目拉動一輪發展,一輪發展帶富一方百姓。如今,咸豐城市格局逐步優化,城市建設迎來了發展的嶄新樂章。

10月19日,在高樂山鎮原教育學院職工宿大院,工人們正在搶抓晴好天氣粉刷保坎石墻。院內,居民們在煥然一新的瀝青場地上休閑娛樂。
“我們小區新安了自來水管、排污管,院壩鋪上了瀝青,粉刷了保坎石墻和樓梯間,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住著舒心多了。”小區居民楊興成高興地說。

圖|改造后的南門小區。(全媒體記者 覃嶺 攝)
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發展。近年來,咸豐縣利用國家老舊小區改造政策,大力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以完善基礎設施為抓手,全面硬化、黑化老舊小區內部道路及場地,全方位鋪設雨污管網、供水管網、消防設施,新建紅色驛站、文化小廣場,逐步完善小區內監控及安防系統,實現路燈照明、庭院綠化、健身娛樂全覆蓋,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目前,全縣共申報下達老舊小區改造中央補助資金11827萬元,共涉及項目16個,惠及66個小區6934戶居民。

圖|原縣委大院停車場。(資料圖)
不僅在老舊小區改造,在城鄉污水管網、市政道路等工作中,咸豐縣同樣下足了功夫。建成青龍山公園、盧家溝公園和30余處城區停車場,實施紅旗路接沿河路、桃花源消防通道等11條市政道路改擴建,換裝人行道2萬平方米,建設累計污水管網達290公里,建成鄉鎮污水處理廠11座……
隨著城市建設火力全開,城市功能日益提升、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顏值”進一步提高。

秋日早晨,空氣中散發著絲絲涼意。
在咸豐縣高樂山鎮龍坪村,一幅幅栩栩如生、富有鄉村氣息的精美手繪墻面讓原本冷冰冰的墻面“活”起來,成為一道靚麗風景。
“以前家門口的路兩邊雜草叢生,現在變得干凈整齊。自家院墻上這么美的畫抬頭就能看到,讓人心情都好了。現在我們這里的村民都自覺打掃衛生、收拾垃圾,不愿破壞這些美景。”龍坪村村民黃彥微笑著說道。
據龍坪村黨支部書記朱南海介紹,今年3月以來,龍坪村以建設“宜居鄉村”為抓手,以“美麗院落”為引領,以“墻上繪畫”為拓展,精心打造高“顏值”美麗鄉村,實現村莊顏值與人居環境“雙提升”,譜寫著鄉村振興新篇章。

圖|高“顏值”鄉村龍坪村。(全媒體記者 杜迪納 攝)
龍坪村的變化并非個例。在咸豐大地的秀山麗水間,滿眼都是共建美麗鄉村帶來的新氣象。幾年來,咸豐堅持規劃先行,以建設鄉村振興重點村、美麗鄉村示范村為抓手,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在生活垃圾治理、污水處理、村莊綠化亮化、“廁所革命”等多個方面連連出招。如今,馬倌屯、灣田、彭家溝3個村入選州級鄉村振興示范點,高筍塘、老巖孔、燕子壩、泗大壩、彭家溝5個村榮獲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

圖|美麗灣田。(資料圖)
天道酬勤,日新月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批美麗宜居的鄉村將像繁星一般閃爍在咸豐大地。
全媒體記者:杜迪納
【二十大時光】實干奮進慶盛會 做大做強蔬菜產業
海外華僑華人對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充滿信心
深刻把握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里程碑意義
深刻把握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里程碑意義 ——論學習貫徹黨的二...
區委主要領導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分享黨的二十大報告學習心得
凝心聚力謀發展 砥礪奮進新征程 我市廣大干部群眾掀起學習宣傳...
感悟黨的二十大精神!激發涿州廣大青年黨員干部的青春力量!立志...
科右前旗舉辦2022年精神文明創建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現場觀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