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2 18:10
近期,供銷社成為熱門話題,掀起討論熱潮。似乎成為“時代的眼淚”的供銷社,究竟是什么?為何曾經淡出人們視野,又為何會突然受到關注?它的“回歸”有哪些爭議,又有什么意義?看下文,帶你找到答案。
一、什么是供銷社?
供銷社是時代的產物,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主要功能是統購統銷,從農民手中收購農產品,向農民銷售生活物資、農機化肥等等必需品。在那個年代,供銷社是最基本的物資供應保障部門。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的介紹信息顯示,至今,供銷合作社在我國已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供銷社在整個計劃經濟時期發揮作用很大。”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表示,一直到改革開放前,農村中的主要商品都是供銷社提供的。
當前,供銷社所發揮的作用也遠超想象。2021年,全國供銷系統全年實現銷售總額6.26萬億元,比兩個中石油的營業收入還要多。其中,農產品銷售額27591億元、日用品銷售額1492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3%和17.1%,進一步暢通了農產品上行、日用品下行雙向通道。
二、供銷社為何會淡出人們視野?
首先要明確的是,供銷社從未“消失”。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一直把發展合作社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民問題的重要方面,切實給予引導、支持和推動。
那么,曾經擔當如此重要角色的供銷社又為何變得“不為人知”?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的說法,進入改革開放,農村商品流通的市場主體日益多元化。供銷社是計劃經濟時代主要的商品流通渠道,但在開放的市場競爭中遇到了一些挫折,規模便逐步萎縮。
不過,供銷社系統其實一直都存在,在縣域、鄉村市場,供銷社體系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下我國的供銷社承擔著農資、日用貨品、農副產品銷售的同時,也承擔著廢品舊貨回收的任務,部分供銷社推動當地農產品銷售,積極主動地結合線上線下,開展對農民的電商培訓。供銷社的功能已經發生了轉變,但服務農民、農業、農村的基本定位一直沒有改變。

三、多地為何要重建供銷社?
供銷社重回大眾眼球,掀起討論熱潮,直接原因是湖北日報一則題為《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 基本覆蓋全省鄉鎮》的新聞報道。報道稱,湖北省實施“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截至2021年底,湖北省基層社總數達1373個,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
除湖北省之外,供銷社在多地基層的覆蓋率也有提升。寧夏鄉鎮供銷合作社覆蓋率由2017年的56%提升至目前的92.7%;2021年,重慶市農村綜合服務社已增至6120個,行政村覆蓋率達76%。
那么,為什么近年來多地要恢復重建基層供銷社?
(1)響應政策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非常重視供銷合作社的改革與發展,中央多次指示,要發揮供銷合作社應有的作用。”李國祥稱。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黨和政府以合作經濟組織形式推動‘三農’工作的重要載體,是新形勢下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此后,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多次強調,要“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臺。
在孔祥智看來,近年來多地恢復重建基層供銷合作社,正是響應政策要求。
(2)供銷社天然優勢
另外,供銷社在中國商品流通環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實際上,我國的農產品流通非常滯后。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的餐桌,農產品的流通需要經歷50多個環節,因此損耗率奇高。
而供銷社是擁有完備的流通網絡、覆蓋“省市縣鄉村”的五級供銷合作社平臺和流通體系。截止2020年底,全國供銷系統擁有連鎖企業6697家,擁有配送中心10802個,發展連鎖、配送網點83.2萬個。要知道,當前“主流”的菜鳥驛站,網點總數也才不到10萬。由此可見,供銷社龐大的網點數足以消解農產品產業鏈長、流通環節多的流通風險。
供銷合作社是目前中國唯一具有全國組織體系的、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在農產品的供銷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天然優勢。掌握流通體系的供銷社,已在某些特定品類上擁有了巨大且穩定的下游需求,而這足以倒逼上游農業生產體系、生產方式的變革。
舉例而言,供銷社在今天仍是棉花收購、加工的主渠道,并受國家委托統一經營棉花,其在棉花收購中始終保持著50%左右的市場份額。供銷社旗下的中棉公司,在新疆建立了“龍頭企業+軋花廠+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服務模式,提升了棉花生產收購加工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縱向來看,若供銷合作社能將這一路徑推廣到更多的農產品品類,那將有機會加速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發展進程。
并且,供銷社的定位是為農服務的組織,因此供銷網點帶有惠農性質,即使是無利可圖的地區,也需要滿足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由此可見,多地恢復重建基層供銷社有政策的因素,也有基于現實的考量。

四、供銷社“回歸”的兩個爭論點
目前,網絡上關于供銷社的問題主要有兩大爭論點。
(1)供銷社的“回歸”是否意味著我們會回歸計劃經濟?
俠客島微博表示,供銷社的改革之路就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縮影,也會沿著市場化改革的路子一直走下去。中國“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也分析道:“供銷社不管是重建還是運作,都是在市場經濟整個大背景下進行的。至于有人說會形成壟斷,那就更不可能了,這完全是市場化的。”
(2)供銷社系統是否應該在全國范圍推廣?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現代供銷社是面向農村的多功能網點,幾乎涵蓋農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服務三農是其不變的宗旨。
當前供銷社規模化有可取之處。面向農村,供銷社建設全國統一市場,供銷社兼顧公平和效率,尤其側重公平,承擔了保供的任務,在部分鄉村商品渠道不暢的大背景下,供銷社可以保障供應,防止哄抬物價行為。而面向城市,未來農產品收購可以和城市消費者直接對接。
不過,供銷社的未來依然需要經歷市場的檢驗,如果農民沒有需求,供銷系統復蘇難度依然很大。在公平方面,供銷系統是一條保障線,在效率方面,其主要針對我國零散供應鏈。供銷系統未來能否重現當年興盛,還有待市場和消費者的檢驗。
發展供銷社需取長補短和揚長避短。簡單地將供銷社看做計劃經濟的產物是不妥的,一刀切全國復制湖北供銷社成功經驗也是不妥的,各地要結合各地狀況,有序推進供銷社的發展,結合自身特點來發展供銷社。
總體上,供銷社還是要立足農村,去補足農村供需鏈條短板和服務短板,要有針對性,而非普遍性。
五、供銷社“回歸”的意義
在資源配置的問題上,資本和市場強調“利潤”與“效率”,但“資源的優化配置”并不是“資源配置”的全部。縣域和農村地區無法為資本提供足夠的利潤保障,但當地的居民也需要消費、發展、獲取資源。供銷社體系填補了這一塊資本不愿意踏足的空缺,在少盈利、不盈利的前提下保證農村和農民的需求,保障了基礎的社會公平。這正是“供銷社回歸”的現實意義。
當拋開對于歷史問題的刻板印象,站在幾億農民的下沉市場角度去思考,就會發現,供銷社之所以能夠在幾十年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屹立不倒,以及其“深化改革”的論調被中央一號文件反復提起,甚至于2021年年銷售總額高達驚人的六萬億,都有其合理性及內在邏輯。
信源:俠客島微博、《中國新觀察|供銷社“回歸”?》、《供銷社的回歸邏輯|巨潮》、《熱議供銷社,不妨先抹去刻板印象》、中華全國供銷總社官網
綜合整理:農視網三農頭條
[吉林]遼源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培育農業農村經濟新動能
[廣西]育好一個品牌 帶富一方百姓——龍州積極發展壯大村集體經
福建:綠色債券為綠色發展插上“金翅膀”
松原: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暨洛陽智能農業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獲評為國...
贛鄱沃野新畫卷——江西農業發展成就掠影
余接成來萬年調研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孟津區創新驅動點燃高質量發展強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