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9 17:57
原標題:電白累計投入上億元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已產生收益達600多萬元——“輸血”變“造血” 振興進行時
電白通過土地流轉給合作社規?;洜I,起到聯農帶農作用,同時壯大村集體經濟收益。鄒祥亮?攝
車子駛過田埂路,金黃的稻田和嫩綠的辣椒樹在眼前鋪陳開來,這里是位于林頭鎮樟木山村的源豐泰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恰逢晚造豐收與冬種時期,機器聲與人的討論聲交織,顯得忙亂而自然。11月4日,茂名市電白區冠禾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國源帶著社員,開動收割機收割水稻,末了還不忘將打包好的袋袋稻谷背上機耕路面。
樟木山村推廣絲苗米種植,黨員發動有土地流轉意向的農戶向合作社存入土地,合作社打造1500余畝源豐泰生態休閑農業示范區。今年是樟木山村土地流轉進冠禾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第一年,林國源預估年底能為村集體經濟帶來超20萬元收益。
村集體經濟項目要有“農”味,能起到聯農帶農作用。這個“農”味,是發展扎根農村,產業聚焦農業,收益惠及廣大農戶。
近年來,電白區委、區政府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的著力點,立足各村資源稟賦和環境條件,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通過項目實施,實現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增長。
●南方日報記者?鄒祥亮?通訊員?李賢斌?楊倩
六年投入上億?以項目撬動集體經濟發展
項目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關鍵抓手。2016年以來,電白共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村137個,各級扶持資金11036萬元,共產生收益622.12萬元。其中,2021年、2022年項目因未建設完成未產生收益,沒被計入其中。
在村級集體經濟項目上,做優“一鎮一品”和“一村一品”,強化村級品牌優勢是一大亮點。觀珠鎮大榕村的“觀珠小黃薯”網上銷售收入不錯,北田村韭菜王遠銷珠江三角州;通過“公司+家庭農場+農戶”經營模式,林頭鎮文車村生豬養殖提質增量,大坡村在“農場+基地+合作社+貧困戶+電商物流”發展模式下,將砂糖桔打造成為富民興村的重點產業。
實踐證明,立足本地特色資源,產業賦能不斷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林頭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鎮35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其中文車、大群、板橋、木院等村收入超15萬元。
在產業類型上,2016至2021年項目共90個,其中投資商鋪物業的43個,占比47.78%,村集體經濟項目比較單一。茂名市委黨校決策咨詢中心副主任劉暢認為,村集體經濟項目從事農業經營的產業類項目偏少,與風險收益的權衡、干部能力精力不足以及前期資源能否有效整合有關。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據電白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繼續利用中央和省、市、區扶持試點村項目資金,加大對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集體扶持力度。同時,統籌省涉農資金,出臺有關政策,鼓勵和扶持村集體成立合作社承包荒地發展農業產業。
注重“人”的因素?充分調動多方干事積極性
日前,電白多部門聯合印發《茂名市電白區村級集體經濟收益與村(社區)干部獎勵待遇掛鉤暫行辦法》(下稱“辦法”),沙瑯鎮、觀珠鎮、林頭鎮作為首批試點推行。辦法激勵村(社區)干部擔當作,解決“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問題,是推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有效手段。
壯大村集體經濟離不開項目這個“牛鼻子”,那么“牽牛”的人則顯得尤為重要。其實近年來,電白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激發干部干事熱情。
在觀珠鎮2021年村級換屆中,17名回鄉大學生當選“兩委”干部,4人當選支部書記,有力充實了村干部隊伍。2022年8月,觀珠將13名年輕的大學生公務員派駐到農村擔任駐村組長,讓他們深入基層鍛煉,培育發展農村經濟人才。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活力。
針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集體經濟能力不足等問題,電白在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職業經理人制度,聘請經濟能人、經紀人、種養能手、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等為職業經理人,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再者,邀請有社會影響、有經濟實力的企業人士或在外經商人員擔任“名譽村主任”,作為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助力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不可忽略的是,村集體經濟需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活力。農民參與集體經濟建設,也就與村集體形成了利益共同體,這里的關鍵是,要讓農民在獲取收益的同時,逐步培養對集體的責任心和認同感,以主人翁意識積極思考和參與集體經濟建設。
探索新的模式?培育集體經濟新增長點
區別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階段以政策導向為主、帶有扶持性質的項目建設,當前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建設需聚焦增強項目造血功能,提升集體內生發展能力。
劉暢認為,村集體經濟項目可以并且應當多樣化,形成市場導向為主,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發展模式,改善項目經營效益,支撐村級集體經濟長效發展,服務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需要。
記者從電白區農業農村局了解到,針對項目投資分散、產業不大不強的問題,鼓勵有條件的鎮村發展股份合作制模式,統籌各試點村項目資金,找準本地特色產業,共同入股投資,形成以強帶弱、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發展格局。
為了實現土地營收的最大化,電白鼓勵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型模式,將農民土地以股份制形式統一流轉到村集體經濟聯社,由經濟聯社統一進行經營或對外發包,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
針對村級集體經濟市場“空白地帶”,則探索建立生產服務型發展模式,圍繞村域產業化經營,創辦多種形式的村級經營型服務主體,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農業機械、病蟲害防治、技術咨詢等服務。
此外,村集體經濟項目建設還要適應農業產業化、規?;洜I的要求,超越單一產業界限,打造全產業鏈。具體而言,電白對有土地或有旅游資源的村,采取“黨支部+經營主體+農戶”等形式,在旅游產業、特色產業以及養老休閑產業等上做文章,多渠道發展集體經濟。
■聲音
茂名市委黨校決策咨詢中心副主任劉暢:
以強化項目為抓手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長效發展
近年來,茂名廣泛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普遍增長。前不久,茂名市委黨校鄉村振興專題調研組聚焦茂名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并進行了實地調研。
近日,專題調研組成員、茂名市委黨校決策咨詢中心副主任劉暢接受南方日報專訪。他指出,實踐證明,以項目作為集體經濟長效發展的抓手是有效的,集體經濟項目可以并且應當多樣化,但應有“農”味,能起到聯農帶農作用;同時應有效運作村集體經濟組織,設立發展集體經濟專責崗位。
村集體經濟項目
要體現“農”味
南方日報:茂名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主要由哪類項目構成?
劉暢:目前茂名扶持壯大集體經濟項目,一般以物業出租為主,例如改造農貿市場將商鋪出租等。此類項目主要是財政資金扶持性質的,比較強調防風險,能保證有收益。相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相對高,所以目前農業經營類項目不多。但從鄉村振興角度來說,未來集體經濟項目還應該更多重視與農業的聯動,植根茂名“五棵樹一條魚一桌菜”等特色農業資源,聯農帶農,更好促進產業振興。
南方日報:如何兼顧收益與風險,更好壯大村集體經濟?
劉暢:兼顧收益與風險其實并不矛盾。財政資金投入的項目以穩健為主,保證了村集體經濟有收益。項目要體現“農”味,則需要解決好農業經營風險較高的問題,這需要市場的更多介入,項目只要預期有較高的效益,就算風險比較高,也還是能夠做,這對推動農業類項目是有利的。
同時,集體經濟項目建設要適應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的要求,超越單一產業界限,打造全產業鏈。把項目建設與當地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相結合,促進產業橫向拓展與縱向延伸。例如打造“種植+文旅+加工制造”于一體的綜合發展模式,提升項目附加值。
專職專責激勵調動
多方積極性
南方日報:投資發展項目,離不開資金的支撐。部分村也反饋資金不足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劉暢:資金不足確實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但我們應該看到,現在有越來越多市場主體愿意去投資農業了。核心問題是,如何把農村的資源更好整合起來,例如推動土地資源的進一步整合、改善農田的水利設施等。解決好這些問題,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面有更大好轉,市場將更大程度參與到集體經濟發展中來。
另外,農村資源能夠高效整合起來,也未必一定要引進企業,把村民自身的積極性發動起來,也能一定程度解決資金問題。不單純依靠財政“輸血”,充分調動企業、農戶、集體的積極性,參與者成受惠者,才有利于集體經濟要做大做強。
南方日報:在發展村集體經濟過程中,如何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
劉暢:其實每個村都有村集體經濟組織,但大多數并未有效運作。缺乏精力固然是一個問題,另一方面,缺乏激勵也是一個問題。前段時間電白推行村干部補貼與集體經濟收益掛鉤機制,把集體經濟的收益與村干部獎勵、個人發展等掛鉤,是不錯的一個嘗試,能夠能夠提升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從提升專業性的角度上講,還可以考慮推行村“兩委”事務和集體經濟事務適度分離,設立發展集體經濟專責崗位,探索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
農民在現有集體經濟建設中的參與度還比較低。但是長遠來看,集體經濟要做大做強,惠及全體村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使農民成為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
■一線實踐
電白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及典型案例
發展模式一:資源開發型
憑借土地、山水等特色自然資源,開發增收項目,實現村集體經濟穩定增長。
典型案例:2019年,那霍鎮長石村委會充分利用山區資源,通過整合村集體資金和項目資金共投入130萬元建設生豬養殖場,出租給企業經營養殖生豬。2021年開始每年獲得固定租金收益15萬元,實現村集體經濟收益穩定增長。
發展模式二:資本盤活型
通過核實資金、資產、存量資源,充分挖掘潛力,對閑置辦公用房、農貿市場、商鋪、天然資源等集體資產,通過依法改造、資產重組、直接租賃等方式獲得集體收入,實現集體“三資”保本增值。
典型案例:2019年,沙瑯鎮尚塘村通過項目資金和整合村資金對破舊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項目于2020年底建設完成后,經公開出租商鋪,2021年村集體收益增加了12萬元。
發展模式三:資本運營型
通過參股經營等方式轉為經營資本,獲取股金、利息和資產增值等運營收入。
典型案例:2016年,旦場鎮樓閣堂村委會通過項目入股投資本村粵豐盈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養鵝特色產業。2019年以來,每年可獲得20萬元以上的分紅,截至2021年12月底,獲得分紅共計66.1萬元。
發展模式四:產業發展型
結合本地特色農業產業,通過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在促進產業發展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典型案例:2020年,黃嶺鎮南清村將扶持項目資金和“一村一品”項目相結合,通過村集體成立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開發油茶子種植項目。油茶2023年后進入投產期,預計每年村集體增加收益10萬元以上。
發展模式五:物業經營型
引導、扶持村集體利用集體所有的用地,興建市場、廠房、倉儲設施等,通過物業租賃經營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
典型案例:2016年,沙瑯鎮河口村利用河口村文化廣場樓頂、學校教學樓頂建設光伏發電,2019年開始產生收益,截至2021年底共產生收益32.89萬元。
發展模式六:股份合作型
引導有多個扶持項目的鎮街通過整合扶持資金,結合本地特色產業,以股份制形式共同發展,產生收益以分紅形式返還給村委會,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
典型案例:那霍覃坑村委會結合本地特色產業擬建設覃坑村酒廠,因投入資金需求較大,便聯合那霍村、謝觀村將區級扶持項目資金100萬元,以股份制形式共同投資建設酒廠。此外,擬吸收民間資金共同投資建設,進一步做大做強那霍米酒產業。
鲅魚圈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海南]??诿捞m區三江鎮水稻新品種豐收了 今年總產量預計可達600...
電白:黨員動起來,群眾跟上來,讓黨旗在疫情防控一線高高飄揚
信宜:6千多名黨員干部迅速投入戰“疫”
云南首個村民小組數字鄉村服務平臺投入使用
小小馬桑菌 引領集體經濟新發展
【聞喜新聞】解更生在陽隅鎮調研農產品銷售和集體經濟建設工作
【特色產業】東開張村:地坑大棚產業助力村集體經濟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