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網 2022-12-08 10:08
藍天澄澈,描摹十分秋色江南。萬畝良田,見證萬年上山文化;九峰層巒,盡攬千年姑蔑云煙;白墻黛瓦,親歷百年歷史變遷……在浙江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地上,文化的力量不斷噴涌,既可見文化行進路上的累累碩果,又可在共富土壤上孕育出未來新的力量。在金華開發區,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如今的金西大地,文化因旅游更富活力,旅游因文化更顯魅力。文旅產業的飛速發展,正成為金開做大經濟“蛋糕”的一個巨大增量,為推進共同富裕夯實基礎。
美食擦亮共富底色
“一口鮮”展現舌尖上的魅力
古法白切雞、白皮椒炒肉、山里腌菜、爛菘菜滾豆腐……湯溪,歷史上姑蔑國所在地,悠久的歷史文化讓這座古鎮擁有獨特的味道。
30年前,湯溪人祝氏兄弟在湯溪街頭做起了小吃生意。歷經30年風風雨雨,曾經的小吃攤演變成餐飲界響當當的品牌——百老匯,樸實低調的湯溪菜成了金華美食的代表之一。在百老匯掌門人祝志先看來,弘揚本土美食文化是自己也是百老匯的使命。在百老匯的門店里,菜品多達200余種,本地人能想到的湯溪菜,這里都有。近些年,除了做好傳統湯溪菜,祝志先將更多精力花在研發新菜品上。2020年全省“詩畫浙江·百縣千碗”工作推進會,湯溪十大碗代表金華市參展,好評如潮,其中的爛菘菜滾大頭魚成為“人氣王”,這道菜就是百老匯新研發的菜品。
“湯溪菜品經歷了無數的變身和演繹,沉淀出的特有風味深深刻在湯溪人的舌尖上,一如古鎮百姓的質樸與勤勞、姑蔑文化的豐腴和深邃。”祝志先說,用料簡單、做工繁復的湯溪菜可謂“平凡中孕育著偉大”,孕育著儉樸的內在品質,如爛菘菜滾豆腐取自爛掉又舍不得丟棄的爛咸菜烹制;腌蘿卜用的是腌完豇豆、老蕎頭剩余的酸汁。
2019年10月,開發區農旅局、湯溪新鄉賢聯合會和湯溪菜飲食行業商會在九峰職校共同組織湯溪傳統飲食文化《湯溪名膳》培訓,90余名學員參加。越來越多的廚師、老板靠著湯溪菜的傳承與創新,生意越做越紅火。
2020年,央視10套《味道》欄目開年首播《我的家鄉菜·湯溪篇》專題片,讓湯溪菜走向全國。在“詩畫浙江·百縣千碗”等餐飲比賽中,湯溪菜也屢次斬獲好成績。今年,湯溪新鄉賢會正在起草點心和主食的地方標準,計劃盡快完成整個湯溪飲食文化系列的標準制定。如今,金華市區湯溪菜館飯店超過百家,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湯溪菜的蹤跡,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也開出不少湯溪菜新店。
“湯溪菜憑借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原生態食材、獨有的烹調技藝和濃郁的鄉土風味,著力探索以‘美食’撬動發展的新路徑,為文旅融合發展這桌‘盛宴’提供一份與眾不同的‘湯溪食譜’。”開發區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主任傅君表示,湯溪菜以濃郁的香氣和舌尖的美味,在一代代湯溪人的匠心傳承中走過了上千年,給這座城市烙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記,成為湯溪不可或缺的金字招牌。
埠者,臨江河而建的碼頭。在千年古鎮羅埠,有一種本地產的調味品十分有名,那就是羅埠土醬油。在開發區金西區塊的湯溪、羅埠和洋埠三鎮,甚至與蘭溪、龍游、遂昌等周邊縣市交界處的百姓口中,這是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羅埠老醬坊是一家遠近聞名的純手工釀造醬油的百年老字號。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894年的羅埠隆泰益官醬園,至今已有百年歷史。2001年企業改制,廠長潘志元出資買下這家百年老店,并更名為金華市婺城區益生食品廠,一直沿用古法生產醬油。
羅埠老醬坊坐落在羅埠老街,古色古香的門面正中“羅埠老醬坊”幾個字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200余只大醬缸,整整齊齊擺在院子里,場面頗為壯觀。作為益生食品廠的當家人,潘志元雖然遇到過資金、銷售等困難,但他一直在傳統工藝制作醬油之路上堅定前行,傳承和發揚古法釀造醬油的技藝。
近年來,隨著人們幸福指數和健康意識的提高,對追求原生態綠色生活的向往,羅埠土醬油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一到銷售旺季就供不應求。2018年,在金華、杭州等地的非遺產品展示會上,出現排隊購買限量供應的情況。同年,羅埠醬油傳統釀造技藝被列入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羅埠醬油傳統釀造技藝傳承人潘志元也獲評市優秀非遺傳承人。
一滴鮮香,一年深釀。為讓更多群眾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近年來,開發區以建設文化強區為契機,開展“婺風非遺百村文化禮堂行”活動,利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宣傳包括羅埠土醬油在內的非遺項目,有效提升社會知名度與影響力。與此同時,羅埠鎮通過積極營造“寬慢”文化,全力打造“羅埠味道”農特產品IP,讓土醬油、土索面等本地美食走上產業興旺路。
民俗賦能共富特色路
“一活動”展現特色文化根脈
九峰山下溪水長,峙垅湖畔稻花香。今年6月29日,農歷六月初一,“上山文化·下伊保稻節”活動在湯溪鎮下伊村開幕。活動現場,舉行了祭拜五谷神儀式、品嘗稻作飲食、開展稻作文化研討等活動,游客們可以深度感受“活著的上山文化”的獨特魅力。
說起上山文化,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浦江上山遺址。其實,上山文化已陸續挖掘出18處遺址,大多分布于金衢盆地內。位于下伊村域及周邊的青陽山遺址,是市本級范圍內發現的上山文化遺址,是金華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區域之一。
一顆小小的稻米,串聯著上古文明與現代文明,連接起上山與下伊。地方志記載:“六月初一,農民以牲禮祈禱于五谷之神,謂之保稻。”農歷六月初一,正是一季稻抽穗灌漿的時刻。為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下伊村將保稻節沿襲下來,以此表達對未來的美好愿景。
為了吸引人氣,讓傳統民俗節日熱鬧起來,下伊村做了多種有益嘗試。2019年保稻節當天,下伊村展開與高校之間的合作,金職院藝術學院在下伊調研、走訪,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對五谷神、越溪等進行卡通化、擬人化設計,設計村落標識、衍生品、保稻節服飾等,并繪制村子的景點手繪地圖,幫助下伊進行旅游和文化推廣。2021年,下伊村在保稻節祭祀活動中不但邀請鄉賢回鄉,擴大儀式規模,還添加了新內容。在接神儀式上,下伊村特別增加稻作文明展示部分,接神隊伍扛著扁擔、籮筐等農具進行巡游,將五谷神祭拜儀式從往年的田間搬至宗祠。此外,活動還安排了文藝表演環節。
今年以來,下伊村立足稻文化整體謀劃,將“稻花香”文章引到周邊古村,形成優勢互補,一條可游可賞可玩的文化產業帶正在形成。“如今我們村集體收入超百萬元,靠著民俗節日,我們一邊進行村莊環境整治,一邊積極發展文旅經濟,村民錢袋子越來越鼓。”下伊村黨支部書記伊紅謙說,保稻節讓越來越多的下伊人在家門口吃上“文旅飯”、端上“金飯碗”,實現從“民俗節”到“共富路”的轉變。
南宋的男青年如何選擇意中人?不妨來湯溪鎮厚大村體驗一次“搶頭杵”傳統民俗活動。據《湯溪縣志》記載,“搶頭杵”是范氏家族在清明祭祖時召集外族適婚女子,為本族未婚子弟舉行的選美相親活動,始于南宋年間,直至清末民初從未間斷。
“頭杵”是村民將米、麥、豆、高粱、粟等五谷磨粉、拌和做成的面段。清明祭祖當日,眾人在鑼鼓聲中由宗祠穿行古街到祖墳前,祭禮后,姑娘們并排站在祖廟前,范氏男青年取“頭杵”投進心儀的姑娘的花籃中,得“頭杵”最多的姑娘即為“花魁”,姑娘們可在給自己投“頭杵”的男青年中挑選自己的意中人,待父母為其提親。
2009年,該活動因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幾年,湯溪鎮厚大村舉行“搶頭杵”活動,這獨特的選美相親活動重新進入大眾視野,展示千年古村的文化魅力。融合“搶頭杵”非遺,厚大村還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通過開發厚大溪漂流等多個旅游項目,不斷盤活村莊資源,增強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下伊、厚大等湯溪鎮幾個村落不僅風景秀美,還能體驗傳統民俗文化,是一家人周邊游的好去處。”一名來自龍游的游客說。
古今碰撞聚力共富
“一日游”展現古村古街新活力
湯溪鎮寺平村,坐落于省級風景名勝區九峰山下,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寺平戴氏祖先從元末遷徙于此,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村莊地貌倚“七星伴月”之形,村落中遍布的徽派建筑構思精巧、自然得體,雕梁畫棟經過幾百年時光的洗禮更顯古樸沉重,還多了幾分因歷史產生的厚重感。倚徽派建筑而成的磚雕,歷經數百年保存完好,依然精美絕倫,引人贊嘆。
寺平古村旅游事業起步較早,2006年開游以來,初步形成“影視+旅游”“農業休閑+旅游”“研學旅行+旅游”“紅色文化+旅游”的古村落旅游模式,先后接待中外游客200萬人次,壯大了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注入了活力。
去年,寺平增設合拍打卡等一些互動體驗設施,啟動亮化工程,融入眾多年輕人喜愛的元素,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前來游玩,在努力做好古建筑保護的同時,讓寺平古村時尚起來,好玩起來。去年10月,第五屆文化旅游節暨漢服節在寺平村開幕。當天下午,百順堂廣場旁邊的廊道里熱鬧非凡,游客接待中心旁綠樹成蔭,還設置了拱門、秋千等打卡點,鼓勵游客穿漢服和古建筑拍照打卡,參與合拍活動贏取大獎。
近年來,寺平村在美麗鄉村創建過程中,改善了村內環境衛生,在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上取得成果,通過承辦“海外名校學子走進金華古村落”活動,讓海外學子在包容友愛、熱情好客的住家感受中國古村落的魅力。
今年開始,寺平村持續發力研學游賽道,相繼引進國家級研學平臺——中國研學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婺州窯燒制技藝,與浙江研途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金華七天大勝旅行社達成戰略合作,引進國內最專業的研學旅行課程,將寺平古村落打造成受中小學生歡迎的研學基地。中國古核雕博物館、湯溪鎮非遺館、中國最美磚雕博物館也將相繼落戶寺平。
除了湯溪古村,在羅埠、洋埠,有兩條“沉睡”多年的老街同樣被人們喚醒,它們就是羅埠老街、洋埠米行街。
羅埠老街始興于明清時期,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整條老街全長400多米,分為上街、中街和下街。自古以來,羅埠日日有集,老街上有著十戶九經商的說法,這里每天人來人往,熱鬧但不失愜意。
近年來,羅埠鎮在保持老街原有風貌的基礎上,進行“八坊九鋪”重新規劃,并通過“32個行政村+18個企業+散戶”的模式,打造老街農特產品周末集市,讓老街成為茶味商埠特色的“名小吃寬慢嬉”核心片區。如今,羅埠老街風貌依舊,商業形態豐富,開著理發店、茶店、餛飩店、醬油廠、打鐵店、鐘表修理店,以及購買零售商品的副食品店等。走進老街,人們依然可以感受那幾近凝滯的光陰和曾經繁華商貿的留痕。
老街的新生,不僅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也輻射周邊各村,帶動共富。據悉,2021年,羅埠鎮舉辦周末集市、節慶活動、文體活動、體育賽事30余場次,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經濟效益達50萬元以上。
洋埠米行街位于洋埠鎮洋埠村,長約400米。洋埠碼頭水運發達,造就了米行街上百年的繁榮。過去,街上有很多家米店,因此取名為米行街。在明清時期,洋埠就被外人稱為“糧倉”,老街上最多的店面就是米店。借助水路交通便利的優勢,洋埠的大米銷往杭州、紹興等地,也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米商。
如今走進米行街,有百年歷史的照相館、老茶館,還有售賣漁家小菜、洋埠餛飩、鹽鹵豆腐、饅頭、炊糕、麥面的店鋪,展現出這座小鎮的時光流轉和原汁原味。
近年來,金西古商埠持續發力,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的理念,推進三大古鎮鄉村文化旅游和經濟快速發展。其中,羅埠鎮以“茶味慢生活,商埠繁華地,運動健康行,小鎮生態居”為集鎮定位,深入挖掘羅埠醬油坊、羅埠土索面等特色物質文化,全力打造3條特色街區,建設“茶味商埠、悅動古鎮”,取得良好成效;洋埠古鎮積極發展親子研學,通過舉辦文化旅游節等系列活動,形成了以米文化為主體,集古埠老街、江景觀光、農耕習俗為一體的文化旅游體系。
據統計,2021年,金華開發區共接待游客158.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7.5億元,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速度穩步提升,文旅共富共美愿景正一步步實現。“開發區將繼續把文旅高質量發展作為共同富裕重要抓手,用‘繡花功夫’提升業態,用‘匠心精神’打造產品。”開發區農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講好共同富裕“金開故事”,傳播共同富裕“文旅聲音”。今天,在文旅賦能共富之路上,開發區正在書寫新時代的新篇章。(吳璇)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栲栳鄉村e鎮 小屏幕打開大市場
鄉村振興·區域公用品牌培育計劃盛大啟航
關于共建鄉村振興電商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暨村村播工程示范校的通知
運城移動助力夏縣朱馮村打造全市首個數字鄉村示范村
廷·巴特爾: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實力上榜!德鄉慢村·筑夢閣民宿被評為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宿
春去冬來已五載 浙江“香菇大王”扎根臺江大山撐起“致富傘”
碧峰鎮:黨建引領謀發展 產業興旺促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