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2-11-24 19:17
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鄉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一最新論斷,既豐富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學內涵,進一步指明了鄉村振興的前進方向,又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節點,為中國鄉村擘畫出一幅形神兼備的現代化新圖景。
正如鄉村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我們對鄉村的認識也隨實踐不斷發展和完善。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到“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標,從“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再到報告提出的“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發展思路一脈相通、一以貫之,又聚焦不同的發展階段精準指明重點和主題。
以此為引領,我們振興鄉村、建設鄉村的腳步越來越堅定。十年來,我國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許多脫貧村從“交通靠走、通訊靠吼、治安靠狗”向“顏值靚、產業興、日子美”嬗變,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鄉村形態快速演變的階段,建設怎樣的鄉村,再次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而與城市相比,當前鄉村“硬件”和“軟件”欠賬還很多,部分領域還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與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有差距。對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我們要建成一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把“和”的理念貫穿到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方方面面。
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鄉村文化更是飽含“和”的基因。在鄉村,人與自然是和諧共生的渾然一體,農業生產要“不違農時”“順天時,量地利”;人與人是熟人社會的組成細胞,待人接物“和為貴”“家和萬事興”;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和諧機體,個體在社會中可以“和而不同”。千百年來,“和”的價值取向外化為村規民約、家風家訓,維護著鄉土中國的有序運轉。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既要傳承和發揚鄉村“和”文化的精華,又要結合當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任務,賦予其現代化的新內涵。
聚焦補齊短板,打造形神和洽的鄉村。如果說“美”多顯于外,“和”則更蘊于內。塑形與鑄魂并舉,才能塑造形神兼備的現代化鄉村。一方面,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立足村莊發展實際,以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為重點,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同時加大力度補齊冷鏈、倉儲、物流等農業生產設施和服務短板,讓鄉村“宜居”又“宜業”。另一方面,補齊鄉村文化建設短板,厚植文化自信,創新鄉村文化產品供給,不斷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發揮村規民約、家風家訓作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提高善治水平,打造和諧有序的鄉村。目前,我國農村社會處于深刻變化和調整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多元矛盾、艱巨繁重的改革任務,更須通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發揚鄉村傳統“和”文化優勢,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善治和諧鄉村。要以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為優先方向,構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從制度上理順各種利益關系,平衡不同利益訴求,讓農民辦事更順心、鄉村社會更和諧。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把農民組織起來、人心凝聚起來,組織帶領各方力量唱好鄉村全面振興大合唱。
尊重發展規律,打造有時序之和、差異之美的鄉村。鄉村和城市有不同特點,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必須尊重城鄉發展規律,保持歷史耐心,合理安排建設時序,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在具體實踐中,還要有“和而不同”的智慧。鄉村和城市間不能機械照搬,鄉村建設要注重鄉土味道,保護鄉村風貌,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鄉村和鄉村之間要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同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相適應,與文化和風土人情相協調,打造各美其美的和美村莊。
我們要建設的鄉村,是能夠把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的家園。要完成這樣一項意義深遠、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唯有靠團結奮斗。我們要按照黨的二十大要求,科學規劃,穩步推進,在廣袤鄉土大地上描摹宜居宜業和美新畫卷。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評論員
科技助力智慧農業 數字賦能鄉村振興,2022首屆智慧農業博覽會即...
仙湖鎮做足澳洲淡水藍龍蝦文章開拓鄉村振興致富路
“供銷大集”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丨西藏察隅:高原獼猴桃結出產業“致富果”
鄉村振興看重慶|云陽天麻產業化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藥王”金線蓮 托起鄉村振興之夢
【全面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倪岳峰到保定市宣講黨的...
小院壩講大政策 | 龍山縣“院壩小講堂”宣講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