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國小康網 2022-11-16 16:57
日前,為期20天的助農展銷會正式落幕。此次展銷會是為推動寶坻、薊州農副產品“出村進城”,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天津市城管委扶持工作隊充分發揮委系統平臺優勢,借助水上公園商業設施自營平臺公益助農,累計銷售額近300萬元。
此次展銷會以“名優特農副產品暨天津本地農產品豐收節”為主題,聯合市委網信辦、市政府辦公廳、市教委、市交通運輸委、市審計局、市知識產權局、市大數據管理中心、城建大學、職業大學、開放大學、水務集團等駐村工作隊及天津市益農信息社、市供銷社英馳公司、天津電視臺三佳購物頻道等多家單位,與合作會展單位共設置了60余個攤位。各隊紛紛亮出各自的特色農副產品,在活動現場擺攤、吆喝賺人氣,優質的產品、實惠的價格吸引了眾多市民咨詢和購買。
“今年5月份,我們已組織了一次展銷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農副產品直接“出村進城”的同時,市民購買到了貨真價實帶著‘泥土味兒’的農副產品。”市城管委工作隊隊長鄭永強介紹道,“此次展銷會,我們希望能將消費者的建議、意見帶回村里,倒逼農副產品升級,為標準化、品牌化打下基礎,為產品進入商超、電商等平臺做好準備。此外,我們還希望繼續帶動其他扶持工作隊積極參加,為各村農副產品拓展銷路,幫助村民增收。”
黨建引領 激發鄉村振興“紅色引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領導是關鍵,黨建引領是引擎。
市審計局20個支部180名黨員將主題黨日、志愿者活動結合到展銷會現場進行,以天津審計人的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消費扶貧金額達1.3萬元。
市政府辦公廳工作隊帶來了扶持村的特產香油與麻醬,隊長邵元嵩表示,“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鋒作用帶動村民致富,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步,工作隊將與村‘兩委’一起,幫助村民提升本村農副產品品質,以產品供給質量的提升促進市場競爭力的提高。”
連接市場 搭建產銷銜接“服務橋梁”
產業興旺,銷售順暢尤為重要,此次助農展銷會成為寶坻、薊州名特優農副產品走進市場的就近窗口、走向市場的有力翹板。
職業大學扶持村的農戶郭俊季的石磨玉米面、小米、黑麥等雜糧深受老年人的喜愛,展位前每天都排起長隊,即便是雨天也有市民專程前來購買,最高日銷售額達到9000余元。
市委網信辦、市大數據管理中心工作隊的隊員在展位上忙得不亦樂乎,他們用現場講解、試吃品嘗等方式推介著本村的農副產品,吸引了不少市民選購。隊長董建國表示:“通過展銷會,我們拉近了農民、農村端與市民、城市端的距離,站在一個村莊和鄉鎮的角度,積極探索城鄉市場對接試點、客群對接試點、消費對接試點模式的可行性,鍛煉了隊伍,開闊了視野,看到了我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以來取得的亮眼成效。”
市城管委工作隊帶來了牛家牌鎮后普賢坨村新收獲的稻米,隊長鄭永強拿出自家的電飯鍋現場蒸起了米飯,濃郁的米香味一下就吸引了圍觀群眾,沒等展銷會結束,6500斤大米就銷售一空,成為名副其實的銷售黑馬。
文化賦能 挖掘非遺資源“指尖經濟”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和民族精神的載體,使鄉村有了靈魂,也給農村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開放大學工作隊帶來的區級非遺笤帚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關注,久居城市的人們難得見到這樣的“老物件”,常常是一買數件贈與親朋好友。市城管委工作隊挖掘打造的“茶棚女紅布藝”在展銷會上首次登臺亮相就取得了不錯的反響,用荷葉、決明子、艾絨等做成枕芯的手工老虎枕頭以及結合寶坻特色創作出的布藝辣椒、大蒜、葫蘆深受顧客喜愛,頻頻售空補貨。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此次展銷會通過現場展示、試吃品嘗、公益直播等方式,切實將農村特色產品與城市居民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結合起來,在助農增收的同時,進一步宣傳推廣了寶坻、薊州名優特農副產品,增強了市民對天津市農副產品的認可度,逐步構建起供需對接的良性循環,以消費扶持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天津小站稻入選全國農業品牌創新發展典型案例
社會參與助力鄉村振興首批典型案例發布——天津市兩案例入選
天津:“頭雁領航”吹響鄉村振興號角
天津津南旅游綠色發展 文旅融合譜寫新篇
[天津]智慧種業地展基地 看到種子未來的樣子
[天津]天津市靜海區:貝貝南瓜喜豐收 特色產業富鄉村
用黨的二十大精神統一思想和行動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
天津市打出“小站稻”品牌打造全國高端優質水稻發展引領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