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 2022年11月21日 A10 版 2022-12-08 16:21
糧食安全是指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夠食品。對于一個現代社會而言,糧食安全是基礎概念,畢竟只有滿足生理需求之后才能從事更復雜的社會活動,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實際上,在當今世界,甚至公認的農業資源豐裕的國家,也存在糧食安全問題。例如巴西候任總統盧拉近日在演講時談到,“如果在2026年任期結束時,每個巴西人都能吃上飯,我就完成了我的人生使命。”
顯然,從當前全球人口和農業產出來看,糧食安全并不是簡單的農業生產問題,日益表現為社會治理問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正是當前人類面臨糧食安全困境的歷史寫照。
中國社會告別饑餓的歷史并不久遠。在消滅饑餓和貧困的過程中,固然有生產力條件改善帶來的農業產出增長,與此同時,在生產關系層面,社會穩定和收入分配也起到重要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一個重要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際上也是解決糧食安全的基本之策。
當前,以中國農業生產養活14億人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如此,隨著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業基礎設施的提升,農業生產能力還會進一步增強,“吃得飽”的問題不用太過擔心。對于現代中國而言,人們往往更關心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我國居民食品消費來看,糧食、植物油、肉類消費基本趨于飽和,但是禽類、水產品、乳品、水果消費快速增長。舉例來看,2013-2020年間,人均水產品消費量從10.4公斤增長到13.9公斤,干鮮瓜果消費量從40.7公斤增長到56.3公斤;同期糧食消費量從148.7公斤下降到141.2公斤,食用油消費量從10.6公斤下降到10.4公斤。這主要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不僅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也是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的應有之義。
廣東是我國漁業大省,年水產品產量超過850萬噸,其中水產養殖的比重超過85%。2020年,廣東水產養殖產量為747萬噸,養殖面積為41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18噸,比谷物平均單產還要高。這也展現了草原森林海洋乃至微生物資源,都可以成為人們的重要食物來源。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道路上,立足糧食安全,樹立大食物觀,中國人的飯碗不僅端得更牢,也會端得更好!
作者:胡冰川
■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 | 深圳特區報 2022年11月21日 A10 版
天津生態城獲批國家實踐創新基地 樹立生態文明建設標桿樣板
外交部發言人: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根據中國人民根本利益作出的戰...
專訪:構建中印尼命運共同體是兩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和普遍期待——...
郝明金主持中國全國人大與塞爾維亞國民議會合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端牢飯碗底氣足 我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有利于兩國和世界——多國人士...
講好鄉村故事 樹立鄉村品牌 兩岸“鄉建鄉創”合作開花結果
用黨的二十大精神統一思想和行動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