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 2022-11-23 15:44
平均每天轉化1項科技成果,總計與5800多家企業開展橫向合作,簽訂合同7600多個,帶動產值近千億元……11月19日,常州科教城高質量發展大會發布硬核成績單。創新動能潮起澎湃,創新集群迎風而立,創新維度持續拓展。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表示,常州始終將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源頭活水”,依靠創新一路“闖關奪隘”,探索實踐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無中生有聚資源:
從常州無名校,到名校匯常州
曾經,常州缺乏科研院所,缺乏高等院校,全市專利數比不上一個超級企業。從“科技長征”到名城名校合作行,常州通過“招院引所”“招科引技”,讓“常州無名校、名校匯常州”成為現實,蹚出一條“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創新之路,中科院、南京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一批大院大所落地扎根;先后引育公共研發機構47家。其中,省級創新中心1家、省產學研聯合重大創新載體7家、省產研院專業所3家、院士工作站5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14家。常州建設成為江蘇重要的研發機構集群。
正是這股艱苦奮斗的創新精神,給了科技“有形資源”貧乏的常州無限的“無形資源”,造就了源源不竭的創新之魂。常州科教城在不到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平均每天創造4項發明專利,參與項目中1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常州科教城管理委員會獲評江蘇省科技創新發展獎先進單位(集體)。
從開創高職教育新模式,到探索產學研合作新路徑,再到構筑未來產業發展新高地,“科教城的變遷是常州人對科技創新孜孜以求的生動縮影。20年來,從阡陌農田到人才硅谷、科教新城,科教城因‘教’而興、因‘科’而盛、因‘才’而強,成為常州創新氛圍最好、創新濃度最高、創新密度最大的創新高地,走出一條思想破冰、實干突圍、創新賦能之路?!背V菔惺虚L盛蕾表示。
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常州科教城創新指數報告2022》顯示,常州科教城創新指數從2012年的100提高至2021年的551.5,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0.9%。
四個面向促轉化:
從實驗室創新到產業創新
一批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研究強勢崛起,從高校實驗室到創新第一線,成果轉化跑出加速度。
上百張設計圖、上萬次試驗,常州科教城大連理工研究院與中車戚研所合作,研發打造高鐵列車齒輪傳動系統,支撐復興號時速突破350公里,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工業大獎。
挺進深海,探索深空。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研制的照明組件隨問天實驗艙進入太空,所長劉從峰介紹,經過上百次苛刻實驗,組件性能指標不衰減,成功通關,為問天實驗艙開展太空科學實驗提供保障。該所正以“光電感知與智能制造”為主要研發方向,拓展產學研合作項目300多個。
產業培育從墻內開花到墻外芬芳。江蘇宏微科技董事長趙善麒介紹,企業與常州科教城南京大學研究院成立聯合實驗室,勇探創芯之路,16年磨一劍,成功登陸科創板。企業研發的車規級芯片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FRED芯片成功應用于充電樁。
圍繞機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產業,常州科教城孵化培育3800余家科技企業,涌現14家上市企業、11家專精特新企業。常州科教城積極探索與各轄市區、省級以上開發區共建共享模式,向各板塊輸送孵化畢業企業400余家。
創新領航再出發:
從科教新城到國際化平臺
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日前揭牌,常州攜手大連理工大學、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大院大所,打造創新“策源地”,構筑人才“蓄水池”,激活科技“主引擎”,競逐產業“新賽道”。首批5個重大研發項目簽約,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車間,從書桌搬上貨架。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王永青表示,常州智能制造基礎厚實,機床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工業母機”,是國家裝備制造業的基礎和命脈,龍城實驗室以中高檔數控機床為切入點,激活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鏈創新源,助推中國機床向高端邁進。
山海不遠,共赴創新。常州科教城融入全球創新合作網絡,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從星星點點到全面開花,常州中以創新園、中德創新園交相輝映。引進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研究所等海外技術轉移機構4家,國際孵化平臺3家,先后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歐盟委員會授予的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示范區,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瞄準國際合作先行區、創新創業引領區、科技服務核心區、未來產業集聚區、產教融合示范區,常州“創新之核”升級工程全面啟動。常州市委常委、武進區委書記、常州科教城黨工委書記喬俊杰說,將全力實施高職教育“提質培優工程”、科技創新“倍增工程”和產業培育“升級工程”,高標準構建“實驗室+眾創空間+孵化器+園區”的創新生態,打造更高能級、更高品質的創新智造之城、開放合作之城、美麗生態之城。
關山千里遠,而今啟新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常州將開辟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新領域新賽道”,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壯大新動能,形成發展新優勢,書寫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常州答卷,全力打造全國青年創新創業最向往城市!
記者 :唐穎 蔡煒?
一個人與一群獼猴的33年 護林員在海島上保護珍稀動植物資源,為...
略陽縣白水江鎮數字化升級 打造略陽烏雞智慧養殖新“樣本”
【微觀鄉村振興】白土窯鄉創新驛站助業興,豐源店鄉“陽光收益”...
統一思想行動 匯聚強軍力量——全軍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
涿州:創新舉措,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科技創新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 帶動增收致富
全省農業科技創新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
[廣西]構建水稻全產業鏈 打造致富“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