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 2022-11-23 15:38
11月21日上午,義烏市江東街道雞鳴山社區舉行了一場特別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會。
社區干部在鄰里花園小廣場上放好一塊小白板,寫下“征求急難愁盼問題”幾個字,路過或正在鍛煉的居民紛紛圍了過來。
維吾爾族姑娘吐送尼沙肉孜買提走上前建議:“能不能開設社區工坊,讓不便出門的少數民族女性居家也能創收?”;退休老人龔關海道出了自己的小煩惱:“以前上門拜托寫對聯的都是中國鄰居,現在很多洋鄰居也上門了,家里太擠,社區能不能開個書畫室?”……
“我們社區的居民就是這樣積極。”雞鳴山社區黨委書記何文君的話中,透著一種自信,“二十大報告強調,增強城鄉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事實上,在我們雞鳴山社區,早就形成了共識:不分國籍,不分膚色,不分民族,大家都是雞鳴山社區的居民。”
別號“聯合國社區”的雞鳴山社區,常住人口2.9萬人,其中有29個少數民族2000多人、70多個國家外籍人員1300多名。這樣的大型社區,怎么管好?蹲點中,記者和社區居民一起感受到何文君概括的“容、融、榮”“三字訣”魅力。
語言,是絕大多數外籍居民到義烏后遇到的第一難關。而包容,則幾乎成為他們對雞鳴山社區的第一印象。
雞鳴山社區于2014年開辦的語言培訓班,至今已迎來超過10萬人次的外籍學員上課。
8年來,學員名額一直供不應求。“不管是不是住在社區里的,我們都不拒絕,也不收錢。想上課,就用參加社區公益活動的積分來換。”參與運營的社工潘小珊說。
于是,在雞鳴山社區就有了這樣一個獨特現象:在這邊是漢語班的學員,到那邊是社區的志愿者或外語角老師。
哥倫比亞人喬白就是聽同國友人介紹來“蹭”課的,結果蹭成了社區居民,兼西班牙語老師。如今,漢語班早結業了,他還樂此不疲:“社區需要我,我自己也樂意。”
成為雞鳴山社區居民的外籍人員,最津津樂道的,是“融”入社區和社區居民之中的那種感覺:“在這里,我忘記了我是老外!”
來自敘利亞的發迪,在雞鳴山社區租住了7年多,如今買了新房,還是“賴”著不肯搬。他說,喜歡社區不分中外歡聚一堂的各種節慶活動,也習慣了房東像家人般順手遞來水果和美食的感覺。
發迪的房東,是72歲的社區老年協會會長支有妹。支阿姨的業余文娛活動很豐富,發迪一有空就喜歡跟著轉。“我們一點也不覺得突兀。外國人跟我們一起聊天、跳廣場舞,在我們社區再正常不過了。”支阿姨說。
調解矛盾的“洋娘舅”、協助安保的“洋打更”、防疫值勤的“洋志愿”……用社區黨委副書記經菁的話來說,“老外不見外”,已成了社區干部的一種工作習慣,“無論是開展社區工作,還是解決居民需求,很少考慮老外不老外,只考慮需要不需要。”
受疫情影響,羅馬尼亞人安娜的丈夫生意陷入困境,而她自己沒有工作,家庭自此有了矛盾。社區了解情況后,主動牽線搭橋幫他們解決困難。現在已簽約一家直播公司做主播的安娜感激地告訴記者:“我從來沒有想過,社區竟然還會幫我們找工作。”
“包容、互融之外,我們努力的目標是‘共榮’。”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的“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句話,何文君特別有感觸,“本地居民也好,外籍居民也好,最向往的,都莫過于美好生活。這是我們社區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所有居民共同追求的目標。”
蹲點中,記者還聽到了兩件頗令人感動的事:
一件是,這些年,每當疫情緊張時,雞鳴山社區的夜班防疫值守,總有很多外籍志愿者主動請纓。他們的理由很質樸:“我們習慣晚睡。”
另一件是,在北京讀大學的19歲“洋二代”居民艾琳,暑期回社區時,跟著父親一起做了一個多月的義工。
穿行在社區,記者了解到,社區的老美食街,將改建成美味的“好吃集”、時尚的步行街;社區中心的一大片空地,將改造成未來的鄰里中心,既可豐富和提升社區居民的公共生活服務品類與品質,又可增加社區收入;已覆蓋8大場景、34個服務應用的社區數字化管理系統,將實現更多深度運用……
這一切都顯示,被列為全省首批“未來社區”的雞鳴山社區,正在努力將美好生活這一共同底色,描繪得更亮麗。
記者 :朱柳霖 宋哲源 葉夢婷
靜安區江寧路街道扎實推進“民心工程”,在全國率先探索臨時性托...
社區食堂讓老年人吃出幸福滋味
鄉村振興 木耳菌棒來了,融康社區“微田園"計劃種植二十萬棒
【奮進新征程 創造新偉業——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涼州...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二十大精神在基層 黃河岸邊加快崛起高質量發...
平安社區:民有所需 我有所應
我縣舉行第七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書班暨抓黨建...
[上海]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監管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