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2022-11-29 12:39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如何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在基層創新實踐中?初冬時節,記者走進杭州市上城區南星街道白塔嶺社區進行采訪。
服務今天 享受明天
白塔嶺社區位于杭州老城區。社區內只有一個拆遷小區白塔人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823人,80歲以上123人,占比近30%,老齡化程度較高。
早在2020年6月,社區就引入專業化社會力量,創新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打造了杭州市首個小區服務驛站,成為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的重要抓手。不僅有每天一項小服務、每月一場大服務的為老服務機制,而且每天都有志愿者來值班,與老人聊天,了解老人的需求并反饋給社區,最后由黨建聯建單位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老年人不出小區就能享受到優質服務。
“盡管社區的養老服務形成了一定基礎,但隨著老齡化加劇,養老服務依然存在嚴重不足。”白塔嶺社區黨委書記李俊坦言,以家庭照顧為基礎的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難以為繼。
2021年3月,具有本土特色的白塔嶺“時間銀行”應運而生。
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服務今天,享受明天:低齡老年人進行志愿服務存儲時間,等到年滿80周歲,就可以提取兌換服務。
69歲的虞桂英是浙江上虞人,上世紀80年代就到杭州打工,退休后定居在白塔嶺。
“當時,我在建筑工地打零工,家里的小孩照顧不上,經常靠鄰居幫忙。”時至今日,虞桂英心存感恩。“時間銀行”推出不久,虞桂英就注冊登記,為高齡老人送餐。
虞桂英說,送餐小組4人一組,每月輪值一周。送餐的志愿者年齡一般都在六七十歲,送餐對象都是八九十歲高齡的獨居孤寡老人,或是身有殘疾的困難老人。
11月23日中午,記者隨虞桂英一起送餐,敲開了白塔人家7幢2單元一戶的房門。74歲的徐基智是一位退休教師,由于眼睛二級殘疾,視力很弱。
“我平常都是一個人住,身邊也沒個說話的人,志愿者每一次送餐,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交流。”徐基智說。
目前,在白塔嶺社區,像虞桂英這樣的志愿者已有70多人。根據各自服務特長,組成了愛心送餐、上門探望、傾聽陪伴、暖心熱線等多個小分隊,為高齡老人提供貼心志愿服務。
贈人玫瑰 手留“余額”
“今天我幫別人,明天別人幫我。”66歲的杭州市“功勛志愿者”、白塔嶺社區的資深志愿者馮愛春說,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何樂而不為?
如今,在白塔嶺社區,隨著“時間銀行”的誕生,贈人玫瑰,不僅可以手留余香,還能手留“余額”。
南星街道辦事處主任項波說,“時間銀行”只存時間不存錢,時間就像“貨幣”,可以在“銀行”存儲、兌換,獲得的方式就是申請成為養老服務志愿者,為高齡、獨居或者特別需求人群提供志愿服務。
在白塔嶺社區,“時間幣”取名為“善時幣”。翻開社區提供的“時間銀行”手冊,記者看到,有關志愿服務活動“時間幣”獲取的標準一清二楚。
當著大家的面,馮愛春并不在意透露她的“時間幣”余額已經有好幾萬。
“時間銀行”表面上看存的是“時間幣”,但實際上存儲的是鄰里之間的愛心。李俊說,起初還擔心志愿服務能不能長久開展下去,通過這個平臺,拉近了鄰里關系,開啟了鄰里互助新模式,架起了鄰里之間溝通的橋梁。
今年9月,“時間銀行”還在“浙里辦 志愿浙江”上線。依靠上城區委組織部的支持,社區統籌協調黨建聯建機制,拓展“善時幣”兌換渠道,實現線上兌換服務、陪伴等為老服務,線下兌換“公益超市”商品及服務。
走進小區服務驛站,“時間銀行”公益集市十分醒目,集市里有防疫物資、生活用品、服務項目,在“時間銀行”應用場景上也上架了本土化專區,志愿者可以通過積累的“善時幣”隨時進行線上線下的兌換。
目前在白塔嶺社區,加入“時間銀行”計劃的低齡老人志愿者已達76人,服務時長總計3萬多小時,項目累計提供為老服務6300人次。
精準觸達 共治共享
作為一種新型智慧養老模式,“時間銀行”既是一個延期兌付的公益憑證,也是一種帶有空間屬性的信用工具。
“既然是一種信用工具,就會有風險。”南星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戴曉清表示,隨著今后高齡老年人越來越多,如何確保公平、保證兌換,不讓“時間幣”貶值,是回避不了的問題。
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機制保障。
負責運營“時間銀行”的匯泉為老社會發展中心理事長顏文花認為,眼下的關鍵,是要抓住浙江數字化改革的契機,破解“精準觸達”這個難題,推動老年群體共治共享。
記者注意到,白塔嶺社區在“志愿浙江·時間銀行”上線后,采取的是混合激勵保障模式,一方面是政府部門背書,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權益,享受志愿服務期間的人身意外保險以及表彰激勵。另一方面,鼓勵社會信用組織、金融機構、企業單位共同為“時間銀行”的激勵保障體系賦能。
在這樣的保障模式下,白塔嶺社區“時間銀行”的運作模式悄然改變。
最明顯的是,原來的志愿服務都是“以時長論英雄”,現在通過時長數、活躍度、技能值、榮譽值、影響力、威望值等六維評價數據,實現志愿服務精準觸達。
改變了“被動培訓”的現狀,從志愿者被動培訓變為主動學習成長。社區推出的“志愿者成長營”,以“升級游戲”的形式,鼓勵志愿者從“志愿新人”成長為“志愿達人”,大大增強志愿服務的“可玩性”。
激勵機制也從單一變為多元。社區推出“善時金”“霞光分”兩種“貨幣”,鼓勵長期儲存“善時金”,增加個人“養老資產”。
李俊告訴記者,全國現有200多個地區都在探索“時間銀行”。黨的二十大為養老工作指明了方向,作為基層社區,要把兜底保障落到實處,把老有所為與老有所養結合起來,讓志愿者在社區治理中有更多作為,不斷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報記者 黃平)
工廠辦起“幸福課堂” 圓了王保花的夢
【共同締造】劉猴鎮陳灣村:共建 “幸福路” 共享“幸福果”
美麗鄉村的幸福密碼是什么?來金山這里看看→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時間銀行”里的“銀齡”互助
讓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黨的二十大精神進城鄉社區綜
正安縣: 推進新型城鎮化 提升群眾幸福感
零陵老年互助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全區213個老年互助社近...
讓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黨的二十大精神進城鄉社區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