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楊凌的科研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篤行實干,在實驗地、實驗室,為培育一粒粒“好種”默默耕耘著。窗外寒風凜冽,走進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油菜分子設計育種實驗室內,燈火明亮,每個人專心忙著手頭的工作。

作為實驗室主任,張彥鋒最近有些焦慮。因為疫情,一些同事隔離在家,他和團隊成員經常一個人頂三個,吃住在實驗室里,盡量保證培養中的小孢子實驗不受影響。據張彥鋒介紹,油菜分子設計育種實驗室2015年開始組建,2017年,他們就開啟了一系列油菜分子育種技術。“比如單倍體育種技術,是快速創制油菜新種質的一種技術。傳統育種創制材料,要靠肉眼在田間一代代篩選,至少五年時間。而我們這項技術從創制材料到拿到種子僅需半年時間?!?/span>

張彥鋒幽默地比喻說,這就相當于以前育種像選班花,而現在可以快速選到?;?,可謂優中選優。利用現代科技在短時間獲得大量單倍體,不僅開啟了快捷育種之門,而且建立了油菜工廠化育種體系。“在室內一年就能做出幾千份、上萬份材料,再通過高通量分子標記篩選等一系列分子設計育種核心技術,很快能拿到一些優秀材料,這對育種的推動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張彥鋒介紹。

目前,張彥鋒團隊年創制DH系5000份以上,累計創制油菜DH系兩萬多份,形成了“雜交聚合+小孢子培養+分子標記選擇+多生態區篩選”的分子設計育種新模式,為油菜新品種的培育創造了有利條件。“工廠化育種代表著未來的方向,我們還想著把這些技術推廣在小麥、番茄等作物上,在傳統育種的基礎上,進行雜交組合。借助單倍體育種等技術,培育更多更好的品種,服務于農業生產?!睆垙╀h干勁十足地說。二十大報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利用現代科技,精準發力,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育成了“秦優7號”“秦優10號”等一批高產、高油、高質、高效油菜新品種,為破解油菜種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和我國種業發展貢獻著“楊凌力量”。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副書記李有利表示,“我們要發揮好油菜分子設計育種團隊、油菜種質創新資源團隊的科技力量,利用好現代科研平臺,發揚農科精神,為國家種業自立自強、國家糧油安全,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