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欣聞 2022-12-20 14:40
12月1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CTV-2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專題報道中,10分鐘的時間,深度聚焦平原縣,重點報道“噸半糧”創建工作。此次報道由平原縣委宣傳部牽頭,縣融媒體中心與縣農業農業局共同策劃,經過一周的深入采訪和精心拍攝,最終推出的年度重磅新聞稿件。
在中央電視臺的熒幕上,充滿知識與智慧的“新農人”團隊,采用“211”種養結合的田間管理模式,再搭配上充滿科技感的現代化農業裝備,生動形象展現了平原縣在“噸半糧”示范區創建上逐一破解難題,大膽創新實踐,從而帶動糧食產業綠色高質高產高效發展。
12月份上旬,魯北平原迎來了一輪寒潮降溫天氣。幸運的是,受地勢影響這個地塊的兩萬畝的麥田躲過了寒潮的侵襲,但何石寶夫妻倆并沒有放松警惕,這天一大早,他們就來到了地里查看苗情。


“你看今年咱這個小麥 ,現在已經四到五葉了,一二類主要占大多數,但還有一小部分三類苗。”“是不是可以往地里面噴一下沼液,我一會就跟咱的糞污處理中心的同事聯系一下 。”農業經理人何石寶夫妻倆邊看苗情邊商量道。
何石寶兩口子都是農學碩士,2018年,他們碩士畢業后,沒有留在城市,而是選擇了回村就業,應聘加入了當地一家現代農業公司,成為了地地道道的“新農人”。今年九月份,在人社部頒布的新職業當中,把像何石寶夫婦這樣,在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中,從事農業生產組織、設備作業、技術支持、產品加工與銷售等管理服務的人員認定成為了“農業經理人”。
針對部分麥苗長勢偏弱的情況,何石寶想到了往地里噴灑沼液來追肥的辦法。他告訴記者,這樣不僅能提高土壤熱容量預防凍害,還能起到“冬肥春用”的作用,為開春小麥生長蓄力。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兩年前,按照“種養循環、綜合利用、完全消納”的原則,何石寶所在的農業公司投資了1500萬元,建設了生態農業養殖場,并配套建設了這座糞污處理中心,這里每年可以生產有機肥約1000噸,沼液12000方。
養殖場場長婁蘭東介紹到:“現在母豬存欄量是兩千二百多頭,育肥豬存欄量是九千多頭,總共存欄量是一萬多頭,每天的糞污量產生大約在一百噸左右。”
養殖場糞污處理中心經理馬宏偉說:“我們有一個固液分離機,就是把固體和液體分開,然后固體通過有機肥發酵罐,通過十到十五天的時間做成有機肥。然后液體通過沼氣發酵罐做成沼液。”
糞污處理中心的泵站一啟動,大田里負責施肥的工人就可以通過手機操控這個大型的指針式噴灌機,來給麥苗噴施有機肥。這個身長300米的“大家伙”,60個小時轉一圈后,就能完成500畝地的噴灑澆灌。

農業經理人何石寶告訴大家:“只需動動手指,設置好行走時間,設備就能自動運行。這種噴施方式比以前在大田里施肥省工、省力。通過糞肥還田、土壤改良,串起一條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這就是我們的‘211’循環模式。”
2個人、1000畝地、10000頭豬的“211”種養結合的田間管理模式在當地已不算件新鮮事兒了。眼瞅著現代化的種植理念在田野里一點點變成現實,何石寶覺得自己當初回村就業的選擇沒有錯。“本身也是自己對農業的一個熱愛,所以學的也是農業方面的專業,想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真正應用到農業中。”

碩士來種田,起初在當地是個稀罕事兒。當時,村里很多種田老把式并不看好。但在第一年,何石寶交出了小麥畝產1250斤的答卷,用成績打消了村民們的顧慮。此后,何石寶所在的這家現代農業公司陸續流轉了兩萬畝土地,還陸續招聘了六、七位農學專業的碩士、學士,組建了“農業經理人”團隊。
魯望現代農業公司負責人孔繁濤說:“因為我們這樣一個年輕的新農人團隊,我們兩千畝核心區的小麥的平均畝產達到了755公斤。”
山東省平原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趙峰說:“新農人的產量遠超老把式,新技術的效果取代老經驗,不僅僅產量增加了,糧食品質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最近這段時間,除了確保大田里的小麥安全越冬,何石寶夫妻倆還緊盯著試驗田里正在試種的這些新品種。
農業經理人何石寶介紹:“一共種了有60多個品種,通過我們這個播種、小實驗,每個品種種半畝地。我們從這里面做一個對比,同樣的管理技術下,我們從它的出苗、冬天的抗凍性以及病蟲害防治能力。 ”
這些試種的品種播種后,何石寶夫妻倆幾乎每天都要來這記錄、對比,選出綜合性狀突出、產量增長幅度大的優良品系。在通過初試、中試后,被選中的品種首先會在他們公司的萬畝大田里進行示范種植,最終,會在平原縣乃至德州市更大范圍內進行推廣。

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縣委書記王玉東表示:“我們聚焦‘噸半’創建目標,狠抓種植、加工、監管‘三環節’,大力開展‘百萬獎糧王、助力噸半糧’活動,力爭5年內建成18萬畝‘噸半糧’核心示范區。”

德州自古就有“天下糧倉”之譽,是全國第1個“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的地級市。作為產糧大市,2021年秋種開始,在農業農村部、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的支持下,德州在全國率先正式啟動“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要求一畝地每年小麥產量650公斤、玉米產量850公斤。計劃用5年時間,在全國建成第一個大面積“噸半糧”示范區,帶動糧食產業綠色高質高產高效發展。


不久前,2022年“噸半糧”首戰成績揭曉,何石寶交出了麥季畝產819.17公斤,玉米季畝產867公斤的優秀答卷,獲得了平原縣的“糧王”的稱號。
農業經理人許幸 說:“通過技術上、管理上不斷地努力,希望我明年能拿到全縣的糧王,老公能夠拿到德州市的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