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猶發布 2022-12-22 16:12
在位于上猶縣寺下鎮富足村的富強農業專業合作社內,往年都外出務工的曾凡誠正和社員們聚在一起討論今年的收成。以前我們村種植得很分散,農產品不統一,賣不出好價錢。現在我們統一加入合作社種了水稻、臍橙、蜜著、香菇等農產品以后,產品統了、 銷路也不愁了,也不需要外出務工,在家里面照顧老人小孩都很方便,經濟收入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富強專業合作社社員曾凡誠高興地說。
近年來,上猶縣供銷合作社堅持為農服務宗旨,將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與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機結合,開展“黨建帶社建、 村社共建”工作,創新服務理念、服務方式、服務機制、服務載體,形成了強村固基、富民興社的長效機制。
建立“兩項"機制夯實基層黨建
上猶縣供銷合作社始終把黨的建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僅明確了上猶縣社主要領導和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是“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的第一責任人 ,還選派黨性強、作風實的干部到駐點幫扶村富足村任第一書記 ,共建基層黨組織。

經過幾年探索,上猶縣社總結出“供銷合作社+第一書記 +項目"“供銷合作社+村‘兩委’+農民合作社+ 供銷e家”兩項共建機制, 著力實施“黨建帶杜建、村社共建"創新工程,形成了“一張網”“一條龍”的服務網絡體系將服務終端延伸到田頭地角,讓農民朋友切實感受到便利和實惠。同時,村集體通過土地入股、租賃經營、投資分紅、提供服務等形式參與到合作社運營中去。
強化利益聯結實現“三方”獲利
上猶縣供銷合作社采取“供銷合作社+村委+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的經營方式,帶領農民走合作化發展道路,加入合作社的農民除了獲得向合作社出售農產品或在合作社務工的工資收入外,還能在購買專業合作社商品時享受優惠。

在帶動農戶發展茶葉、菌菇、油茶等特色產業的同時,上猶縣社不僅依托“供銷e家” “832平臺” 等電商平臺做好產前預訂、產后銷售等服務,每年還聯合組織企業家個體工商戶開展“為農民服務、促農民增收”活動,實現每戶年均增收3800多元。村集體在共建中,通過以土地、房產等入股建設綜合服務站的經營服務項目,可得到股金分紅;通過幫助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生產托管服務可獲得一定的服務費。通過這種模式,寺下鎮富足村集體經濟增收10多萬元。針對村社共建的生產經營項目,上猶縣社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站與村“兩委”共同考察監督,并堅持經營性與公益性并重,既最大限度地讓利于農民群眾,又保證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盈利,真正做到了三方共贏。
突出合作共建共促農業生產
上猶縣供銷合作社以經營帶動服務,以服務促進經營,努力與村“兩委”共建兩個平臺。以“村兩委+綜合服務站” 方式,由村集體提供營業設施、上猶縣社提供資金,共同建立富足村綜合服務站,使經營服務和黨組織的管理服務進村入戶,為農民提供日用消費品供應、農資銷售、醫療及信息中介等服務。近年來,綜合服務站共開展農技培訓13期,近300人次;派出農技人員到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20余人次。同時,以“村“兩委+電商”方式,利用部門行業優勢將“富足之家” 與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供銷e家” “832平臺”等電商平臺對接,把平臺打造成集收購、銷售農副產品、中介服務及安排貧困戶就業等于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進一步拓展了農產品銷售渠道。

此外,上猶縣社還積極參與富民項目打造。在寺下鎮,上猶縣社采取“供銷合作社+第一 書記+項目"的方式,與寺下鎮鎮村干部實施“三大項目” ,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帶動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 實施“油茶低改"項目,共同籌資60余萬元,幫助10多戶脫貧戶進行油茶低改,帶動農戶每戶年均增收3200多元;實施茶葉產業項目,引進客商投資種植茶葉100余畝,村集體每年增收4.5萬元,帶動農戶每戶年均增收3800多元。
通過“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上猶縣社完善了基層黨組織,有效填補了村級黨組織在服務“三農"中的短板,促進了村級政務服務、黨員服務、農民生產生活服務體化,使村黨組織服務群眾有抓手、聯系群眾有渠道,整體服務功能得到強化和提升。
來源:中華合作時報
供稿: 陳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