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樂陵 2022-12-23 15:10
近年來,山東省樂陵市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創新模式推進生態環境協同治理,高標準落實“四減四增”“四水四定”要求,累計投入20.8億元實施綠色民生工程,全力建設“生態新樂陵”。

創新治理模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創新監控模式,精準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協同上海大學常駐專家團隊,進行環境質量現狀分析、污染源調研、精細化環境質量預測等專業協防,形成“點對點”專項治理方案,分項推進整改落實。對全市所有建筑工地按月評比、量化排名,對連續三次排名后三位的列入建筑市場黑名單,實施“搬遷一戶、拆除一戶,清運一戶、綠化一片”的拆遷模式,有效解決揚塵難題。
創新投融資模式,高效推進水環境治理。持續實施河湖連通、活水循環、正本治水“三水共治”水生態環境治理模式。推動省級EOD試點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開行試點專項貸款44.74億元,穩步實施馬頰河流域樂陵段支流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雨污分流、黑臭水體治理、水系連通及清水潤林等13個重點項目、17項重點工程。2021年在國家、省水環境質量考核中,樂陵三條主要河流水質優良,國控斷面王杠子閘穩定在III類水標準。

創新利用模式,源頭推進危廢固廢物治理。規劃建設樂陵靜脈產業園,引進實施各類危固廢處置項目,構建固廢垃圾全鏈條處置體系,實現源頭分類減量多元利用和末端“無害化”處置。建設了投資5.89億元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及總投資6866萬元的飛灰填埋和餐廚垃圾、糞便處置配套項目,年焚燒處理生活垃圾36萬噸,填埋庫容13.5萬立方米,日處理餐廚垃圾和糞便各100噸,年提供綠色上網電量1.68億千瓦時。
優化治理措施,持續釋放綠色民生紅利
全域織綠增綠,建設園林城市惠民。實施全域織綠行動,持續提高城市“含綠量”,累計建設各類公園、游園、濕地26個,森林覆蓋率達18.6%,城市綠地率達35.3%,創建“美麗庭院”2.6萬戶,全面釋放綠色福利。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全覆蓋,城鄉環衛一體化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依托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建成碧霞湖、棗鄉人家等生態旅游景點40多處,先后創建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國最佳休閑旅游城市。

暢通路網管網,建設宜居城市便民。實施國道339繞城段改建、省道240改線等工程,有效解決大車進城問題;新建改造城區44條道路,解決城區道路擁堵問題;建設改造農村公路911公里,投入純電動新能源公交車170部,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新能源公交車、戶戶通硬化路。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446個村,廁所改造6.5萬戶,清潔取暖改造8.6萬戶;實施雨污分流107個小區、32條道路,城鎮污水處理率98.4%。
打造特色園區,發展生態產業利民。按照“產業化、集群化、關聯化、園區化”發展思路,集中打造高端體育、健康食品、醫藥化工等產業園區,以創新集聚驅動產業綠色發展,以環保監管倒逼企業規范運行,降低環境承載壓力。引進齊魯制藥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落戶樂陵省級化工園區,成功創建全國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單位。爭取省級重點項目扶持,連續13年每年至少獲批1個省重大項目,全省唯一。

打造循環體系,發展生態農業富民。利用千年棗林生態資源優勢,與山東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通過棗林下散養笨雞,形成“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央視曾進行推廣報道。投資2000萬元,規劃建設綠色循環示范園300畝,實行藕蝦蟹循環套養模式,利用養殖高肥度廢水灌溉果蔬,果蔬殘余反哺蝦蟹生長,構建形成綠色循環生態農業體系,現已建成套養一體綠色循環大棚38個,年產果蔬蝦蟹1000噸,實現產值1500萬元。
提升治理合力,持續加強生態建設保障
建立“一體聯動”環保執法隊伍。成立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協同治理委員會等專門治理機構,建立20處鄉村生態環境執法辦公室,統籌調度各部門執法力量200余人,全面下沉一線聯合執法,強力推進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工作,實現生態環境綜合立體執法全覆蓋,環保治理工作協同力和執行力明顯增強。
建立“一票否決”環??荚u機制。將生態建設、污染治理等重點工作納入年度綜合考評體系,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任免獎懲的“關鍵票”,嚴格實施“一票否決”制度,樹立良好的“綠色”政績觀。在德州市率先建立空氣質量資金獎懲機制,對各鄉鎮空氣質量實行按月考核、當月兌現獎懲。

建立“四位一體”環保監管平臺。投資600萬元為370家重點企業安裝視頻監控和電量監控,整合全市企業視頻監控、電量監控、高空瞭望、排污口在線監測數據,建設“四合一”網格化智慧監管平臺,對企業和相關責任主體實現全過程信息采集,實現全方位監管。
建立“三級示范”環保教育基地。在創建國家級“兩山”基地的同時,依托本地阜欣小學、光大環保項目分別創建省級、德州市級環保教育基地。同時,充分發揮各級基地示范引領作用,深入開展“生態夏令營”“綠色學?!薄熬G色社區”“環境宣傳教育下鄉”等公益活動,加強對各級干部、企業經營者、廣大農村群眾的環境教育培訓,真正實現生態環保理念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來源: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記者:尹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