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 2022-12-26 09:59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通過發展和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激活農村各類要素潛能,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實現強村與富民結合?!倍髨蟾孢M一步指明了新時代推進農村改革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前進方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這一農村“三變”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農村產權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是盤活農村現有資源資產,用活投入農村的各類資金,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促進幫村富民的點金石。重慶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2021年度全市共清查核實集體土地1.08億畝、集體資產1176億元。全市9200個村級、85000多個組級集體經濟組織完成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累計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810萬人次。
9000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登記賦碼,有了統一的“身份證”。在穩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積極推動農村“三變改革”的新時代實踐過程中,重慶也涌現出一批“敢闖敢干,唯實爭先”的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 ?/p>
(一)致富帶頭人“橙香小院”義務傳授技術
“老廖,果子采摘時千萬要緊貼著果蒂剪,蒂把留長了容易傷到果皮,不僅影響賣相,還容易戳傷果肉……采摘后剪枝一定要按照口訣來,剪上不剪下,剪外不剪內,剪強不減弱,剪吊不剪翹……”12月21日,冬日暖陽灑在榮昌區清流鎮馬草村“橙香小院”的農家院壩,暖陽下“小院講堂”——柑橘采收與剪枝護理,現場開講。講課的不是專家教授,而是鄉親們身邊的老熟人秦兆宏。
秦兆宏是清流鎮馬草村的黨支部副書記,同時也是榮昌區人大代表、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獲得者、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市鄉村領軍人才、重慶市首屆杰出英才獎獲得者、重慶市模范退役軍人……從馬草村建立“橙香小院”以來,他又成為義務傳授技術的黨員志愿者,定期到“小院講堂”和田間地頭義務為村民群眾傳授柑橘種植技術。在村里一提起秦兆宏的名字,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說:“他可是一位一心為我們農民辦實事的帶頭人!
他和書記敖曉剛等村黨支部一班人,帶領當地村民通過敢闖敢干的精神、勤勞的雙手和14年的堅守,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新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引領和帶動全鎮2000余戶村民,發展柑橘產業1萬余畝,實現年產值6000余萬元,農戶年均增收4000多元,幫助了本地57戶貧困戶如期脫貧,解決了500多名群眾就地就業。所培育的柑橘產品在第二屆三峽杯優質晚熟柑橘中榮獲金獎,并出口到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實現了榮昌區水果出口零的突破,也是重慶血橙的首次出口。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
返鄉創業 誓把荒村換新顏
但是,2008年以前的清流鎮馬草村卻并非現在的模樣,而是村如其名:這里四處荒地,野草叢生,村里青壯年都相繼外出打工,剩下的幾乎全是老人和孩子。而正是這一年,秦兆宏辭去了在重慶大學的工作,舍掉在重慶主城安逸的家,帶著老婆孩子回到了馬草村,開始了回鄉創業的漫長“果農”生活。
“決定回來,我也糾結過,畢竟當時在主城有一份不錯的工作,還有住房和2間門面。”秦兆宏說。2008年發生5.12汶川大地震,秦兆宏接到老家父母憂心忡忡打來的關心電話,這讓他有了想回家鄉發展的想法。2008年年底,秦兆宏下定了決心回到家鄉陪伴父母,幫助村民改善村子里的落后面貌。拖家帶口回到老家容易,但接下來做什么開始讓秦兆宏犯難了。當時的馬草村,留在村里的幾乎都是老人,七零八落種地植著的一些農作物和橙子樹,鄉親們買東西還靠肩挑馬馱,秦兆宏走在田間地頭,心中五味雜陳,經過仔細思考,秦兆宏最后決定把創業的起點落在這一個個橙子上?! ?/p>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從小就愛吃橙子,不管是去到部隊當兵,還是后來退役工作,都特別喜歡買橙子吃,這也可能是我當時果斷選擇種植柑橘的原因吧?!鼻卣缀晷χf道:“種橙子可不能象以前那樣一家一戶散著種,一定要走科學化和產業化種植的道路。”
遭遇危機 “軍人精神”渡難關
2009年初,秦兆宏開始深入市場調查,反復做親友、村民們的工作,把土地流轉過來種植塔羅科血橙,第一年發展300畝?!拔耶敃r向村民們承諾讓他們不離鄉不離土,既收土地租金又打工掙錢,年底還可參與分紅,這得到了大家的理解支持,隨之而來果園的發展便開始起步了?!鼻卣缀昊貞浾f。隨著柑橘規?;姆N植,馬草村原來滿是荒草的“饅頭山”漸漸披上了綠裝,這讓秦兆宏準備在2011年加大投入,大展拳腳。然而,創業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2011年,秦兆宏遇到了創業以來最大一次危機?!澳且荒暌蛳麓笱?,霜凍使整個果園幾乎絕收,當時備受打擊,情緒低落到了極點?!鼻卣缀昊叵肫甬斈辏碱^皺了皺,“最困難的時候差點資金鏈都斷了,我和妻子商量后以幾十萬的價錢賤賣了主城的住房才保住了這片基地?!鼻卣缀觌m然心疼,但他認為要決心做一件事就一定得堅持做下去。創業道路上的艱難困苦并未動搖過秦兆宏的理想信念。他告訴記者,自己是部隊出來的,部隊培養了他的“軍人精神”,這點困難不算什么,咬咬牙就堅持下去了。據了解,秦兆宏在部隊服役期間,曾先后受部隊嘉獎3次,獲“優秀士兵”稱號1次,連續3年被評為優秀班長?! ?/p>
幫助鄉親脫貧增收 血橙實現首次出口
從2012年開始,秦兆宏的種植產業逐漸好轉,猶如果園里的柑橘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而經果林也從原來的300畝逐步擴大到3000余畝,實現了規?;N植,主要有塔羅科血橙、紐荷爾香橙、沃柑、西柚等10幾個品種,畝產達1500公斤以上,將山、地、樹的潛能與活力釋放得淋漓盡致,也讓馬草村徹底改頭換面,把從前的荒山早已變成了如今的綠水青山。柑橘產業的發展受到榮昌區的高度重視,秦兆宏的血橙在榮昌區相關部門及海關的幫助下,2019年4月,24噸血橙從馬草村發往深圳港,出口到印度尼西亞SAK集團,實現了重慶市血橙首次出口。不僅如此,秦兆宏還成立了重慶兆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形成了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進行血橙的電商銷售。為了擴大品牌影響力,秦兆宏為橙子統一注冊了“海棠香橙”品牌。目前,血橙主要銷售的電商平臺除了公司自己打造的公眾號“兆宏農業”外,也借助榮昌本地的電商銷售平臺“在村頭”實現創收。自己富了,秦兆宏還積極投身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事業,當上鄉村致富帶頭人。為保證農戶利益和公司的長足發展,秦兆宏則制定了“四免一統一”和股份合作兩種運作機制:免費提供果樹苗,免費送農戶外出培訓,免費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免費為農戶購買農資農具,為農戶統一包裝銷售。股份合作即農戶以耕地入股,3年后公司付土地入股金,5年后公司盈利的5%分配給入股農戶。
56歲的廖在六原來是村里的建檔貧困戶, 一家4口,上有95歲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下有2個正在讀書的小孩。一家子都靠他在秦兆宏的果園打工,和他自己種植幾畝地的血橙養活。“以前自己一個人干農活兒,全家4口人吃飯都惱火,欠了很多債。自從把2畝的土地托管給公司,又到秦兆宏的果園來打工以后,當年就實現了脫貧,現在年均至少能掙四五萬塊錢!”廖在六笑著告訴記者。目前,像廖在六這樣原來籿里的貧困戶在秦兆宏果園上班的有7人,另外還有8名殘疾人。而秦兆宏自己幫扶的5戶貧困戶都種上了柑橘,早已全部脫貧?! ?/p>
共同富裕 柑橘產業帶動集體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秦兆宏還利用村里“橙香小院”的“小院講堂”邀請農業技術專家來基地開展專題培訓,培養“新型農民”,憑借柑橘產業帶動集體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在秦兆宏的努力下,通過推進山坡地變經果林地,科學修復退耕林,擴大了綠色生態經果林面積,帶動全村3312人發展水果、林下蔬菜種植、肉牛產業,致富增收。秦兆宏告訴記者,由于現在種植血橙的果農增多,血橙的成熟時間又相對固定,果子在同一個時間段集中上市,可能出現產品滯銷的情況。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7年底,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投入260萬元建成了一條柑橘清洗、分揀生產線和一座1200平方米的冷庫,冷庫可以儲藏3000噸鮮橙,解決了果子銷售的后顧之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秦兆宏的帶動下,全村800多戶農戶發展柑橘產業,合作社解決就業100多人,每人每年增收2萬余元。他還帶動鄰近村、鎮柑橘產業發展,輻射了5個鎮、4萬多畝,帶動2000多戶農戶發展柑橘產業?;剜l創業14載,昔日的荒山變成了如今碩果累累的“金山銀山”,老百姓脫了貧、致了富、增加了收入,產業帶動整村成為“重慶市美麗鄉村”?,F在的清流鎮馬草村,由內向外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凹热贿x擇了這條道路,我就會一直堅持走下去,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我也相信馬草村的未來會越來越好,鄉親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美。”秦兆宏堅定地說。
(二)“小老板”回鄉當起“領頭雁”
無獨有偶,在渝北大盛鎮,也有這樣一位家喻戶曉、敢闖敢干的80后鄉村致富帶頭人。他就是大盛鎮青龍村黨總支書記黃志。從24歲到34歲的十年間,他從一個在外打拼的“小老板”,毅然轉身成為帶領鄉親們致富增收的“領頭雁”,在家鄉的土地上建成重慶市第一個丘陵山區集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于一體的現代化水果產業基地,把原來的“空心村”變成了果實累累的美麗新鄉村。大盛鎮青龍村位于御臨河邊,是典型的丘陵地貌。過去,這里的土地較為分散,面積偏小、不規則,是農村典型的巴掌田、雞爪地,這樣的“先天條件”導致青龍村耕作條件極差,2017年前,因為農業效益較差,純農業收入年人均不足2000元。全村50歲以下青壯年90%都選擇外出務工,導致全村70%的土地處于撂荒狀態,青龍村一度變成“空殼村”。
黃志也是青龍村青壯年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一員,中學畢業后就離開老家到重慶主城打工。幾年后,憑借著膽識和靈活的頭腦,黃志做起了建材生意,一年有20余萬元的收入,算是一個“小老板”。2010年春節,黃志回家過年,在村民們的聚會中,大家聊起國家如今的農村政策和機遇,以及青龍村的落后情況,黃志敏銳地感覺到農村蘊含的巨大機遇,24歲的他毅然選擇回到了家鄉,干一番事業。他說原因很簡單:“我是農民的兒子,這里是我的根?!?/p>
一心一意為村民辦實事
黃志2010年回村后,一邊流轉土地搞蔬菜種植,一邊擔任村綜治干部。黃志發現,由于青龍村電線線路老化,村民用電經常得不到保障,許多人不愿繳電費。黃志便便走家串戶與村民交流談心、多次組織院壩會,漸漸地,村民被黃志的誠心打動,最終一致同意繳納電費,打破了僵局。隨后,他又協調電力部門對陳舊的電網進行改造,全村終于用上了安全,一舉解決了困擾村里長達13年的用電難問題。
后來,村里要建糧食儲備庫,全村有86棟房屋處于征地紅線內,需要拆遷。村民因擔心安置問題,不配合征地拆遷工作?!耙欢〞尨蠹易∵M新房子,過上新生活!”黃志和其他村干部挨家挨戶做動員工作,讓村民們逐漸轉變了想法?,F在,青龍村在太和場建起了人居環境示范點,到處是整潔的院落,亮堂的房屋,整齊的綠化樹。村民住進了“別墅式”新居,有的人家還開起了農家樂。
發展產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2016年,黃志當選青龍村黨總支書記,“只有把產業發展起來,才能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作為村里的帶頭人,黃志定下了上任后的第一個目標。2018年,為了能抓住渝北區在統(景)大(盛)路沿線建設柑橘產業帶的發展契機,黃志帶領大家開始了整村土地宜機化整治,并在其中探索出“六改促六變”工作法,即零改整,變零碎地塊為成片土地;坡改緩,變“肩挑背磨”為機械耕作;劣改優,變低效作物為高效作物;瘦改肥,變濫施化肥為精準施肥;租改股,變簡單流轉為股份合作;分改合,變分散經營為集體經營。找到了一條山地特色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經過土地宜機化整治,青龍村可耕種土地由原來的1400畝增加到了2350畝,曾經的雞爪地、巴掌田被改造為現代化高標準農田,這也彌補了機械無法耕作的弊端,并且吸引了在外打工的村民回鄉,為大面積栽種果樹提供了契機。
智慧果園用上各種“洋機器”
土地宜機化整治的第二年,青龍村因地制宜栽植了大雅、沃柑、血橙等優質晚熟品種。為進一步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青龍村還打造了全國首個丘陵山地無人數字化果園管理平臺。平臺可開展果樹長勢AI診斷,實施果樹肥水管護、病蟲防治、中耕除草等管理措施。在市農科院的支持下,青龍村還搭建了5G基站,三十余臺無人除草機、無人植保機等設備與基站連接后,可提前規劃好線路,實現無人作業。
宜機化整治之后的青龍村變了模樣,一個集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于一體的丘陵山地現代化水果產業基地徐徐展開:原本的小田變成大田、山地變成緩坡,以前農機根本不能到達的土地上,留下各種農機的“身影”;郁郁蔥蔥的柑橘樹長勢格外喜人。聊起這個現代化的水果基地,65歲的村民黃福全很是感慨:“當了大半輩子的農民,用慣了鋤頭,現在用上‘洋機器’還有些不習慣?!彼χf,“機器比人能干。以前種柑橘,整地、挖洞、栽種、施肥……人天天困在地里。現在省時省力,以前20個人干的事,現在兩個人就能干下來?!薄耙?0畝柑橘地噴灑農藥為例,以往6個工人要工作一天,但無人機噴藥1小時就可以做完?!秉S志用一組簡單的數據進行了對比。如今,青龍村種植晚熟柑橘4萬余株,行間還套種大豆、蕎麥、土豆等特色經濟作物一千余畝,改變了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的傳統產業模式。據統計,通過數字化無人果園建設,可節約用水60%以上,畝均節約化肥使用量10公斤以上,過程管理費用降低50%以上,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升80%以上,一級果品率提高40%以上,果園畝均增收達8000元。
集體經濟換發鄉村新活力
“現在我們的收入高了,還住進了‘別墅’里,生活好安逸嘛!”提到這幾年的生活變化,青龍村村民都笑得合不攏嘴。原來,在宜機化整治土地、開展股份合作的基礎上,青龍村將土地經營模式由零散耕種改為集體經營,全村517戶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大盛鎮青龍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并制定了“8+2+1”的集體經濟分配模式:將經果林收益的80%直接分紅給農戶,剩余的20%歸集體;果園行間套種作物收益的100%歸村集體,再以戶籍股的方式直接分配給農民,既促進了集體和農戶增收,也改變了村民“單打獨斗”的局面。2021年2月,青龍村生產互助農業股份合作社舉行第一次分紅大會,517戶“股東”共領到了101.2萬元分紅款,平均每戶分紅近2000元?!扒帻埓迥壳罢淼囊藱C化土地共2350畝,其中1800畝種植了中晚熟柑橘,同時套種林下作物,預計2024年進入豐產期。”黃志算了一筆賬:進入豐產期后,全村將實現年銷售收入4000萬元,人均年收入增長1萬元以上。“到那時,將有更多的游客可以進村享受田園采摘,農家休閑娛樂,體驗濃郁的‘鄉愁文化’。”
如今的大盛鎮青龍村,田成塊、路相連、渠相通,處處白墻黑瓦、花紅柳綠。曾經的“空殼村”,一朝蝶變,成為宜居興業的“重慶市市級生態村”。黃志也被市政府授予“重慶市鄉村振興貢獻獎”和鄉村領軍人才等榮譽。
重慶集體經濟取得豐碩成果
在巴渝大地一個個生動實踐的背后,是重慶支持區縣統籌涉農資金,支持區縣因地制宜探索產業帶動型、資源開發型、服務創收型、租賃經營型、項目拉動型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穩步推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多渠道、多類型、多元化發展。來自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取得經營性總收入18億元,村均收入19.6萬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全市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15.5億元,村均收入17.7萬元。借助集體經濟的穩步發展,農村“三變改革”有了堅實基礎。2021年,全市“三變”改革試點村累計達2234個,占比24.3%。全市68個鄉鎮開展“三變”改革整鄉鎮試點;截至2022年三季度,全市“三變”改革村穩步擴大到3797個,占比超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