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網 2022-12-30 15:28
冬季的內蒙古東北黑土地上,秋收的喧囂逐漸散去。在呼倫貝爾市莫旗廣袤的田野上,西瓦爾圖鎮龍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區里,農機穿梭、機器轟鳴,工作人員操控拋肥機,把腐熟發酵的優質固態糞肥加工處理后均勻拋灑到田間地頭,給東北黑土地吃上“營養餐”。
凝心聚力 為東北黑土地保駕護航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糧食生產的主要載體。近年來,內蒙古多措并舉保護東北黑土地,通過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深耕深松、秸稈還田等項目提升現有東北黑土耕地質量,對永久基本農田進行保護,讓好地多產糧、產好糧。
為全力以赴保護好利用好“耕地中大熊貓”,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把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作為“三農三牧”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成立了“自治區黑土地工作領導小組”“推進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工作領導小組”“黑土地保護工程廳際協調機制”,重新修訂了《內蒙古自治區耕地保養條例》,建立了內蒙古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高質量標準體系,集成了內蒙古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和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等系列技術規程,在全國首創東北黑土地保護大數據展示平臺。
2021年,內蒙古印發了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規劃和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十四五”期間要保護東北黑土地1500萬畝,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900萬畝,增施有機肥900萬畝,建設東北黑土地長期定位監測點90個。通過項目實施已經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服務指導,盟市、旗縣具體實施和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的工作局面。
東北黑土地不但是北疆的良田,更是國家的糧倉,保護東北黑土地,人人有責,今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為東北黑土地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實施的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提供了保障。
多管齊下 為東北黑土地賦能
呼倫貝爾市、興安盟5個典型東北黑土區旗縣搶抓施工窗口期,壓茬推進,完成年度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904萬畝,有機肥還田189萬畝,東北黑土地保護建設80萬畝,侵蝕溝治理723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內蒙古各級農牧部門針對東北黑土耕地出現的“薄、瘦、硬”等問題,著重實施了土壤侵蝕治理、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肥沃耕作層培育等措施。圍繞“兩防、三提”技術路徑,著力建設“一個體系”、實施“五大工程”,通過分類施策、分區治理,持續改善了內蒙古東北黑土耕地質量,遏制了東北黑土耕地土壤退化,循序漸進地擴大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范圍。
莫旗農牧和科技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耕地質量和節水農業股股長鄂麗麗說:“為使東北黑土地資源得到有序利用,我旗成立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推進專班,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領導小組,切實提升東北黑土地耕地地力、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建設高標準農田力度,積極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行動、化肥農藥減量化、增效率行動,促進病蟲害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全程機械化以及秸稈還田、離田等關鍵技術創新,扎實推進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任務,夯實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保供的科技基礎。”
糧安需良田。通過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各項技術措施,項目區旱地耕層平均厚度達到30厘米以上,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率達9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覆蓋,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8.2%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為守好內蒙古“黑土糧倉”作出了突出貢獻。
科技引領 讓農業生產邁向智慧化
為更好地獲取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的各項數據,興安盟扎賚特旗政府與內蒙古農業大學在坡耕地氮、磷、鉀養分流失狀況監測,酸性肥料對土壤pH變化影響等方面開展了深入合作。在扎賚特旗10萬畝項目區內,科研人員完成了核心區長期定位監測點位樣品采集、整理和分析測試工作,完成五家子村、五家戶村、五道河子村三個整建制村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有機肥與秸稈交替施用、水肥一體化(滴灌淺埋、覆膜+滴灌淺埋、配方肥)四類核心技術處理小區布設、數據采集分析。翔實的監測數據進一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021年7月,中科院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與中科院計算所深度合作,將信息技術、智能裝備、保護性耕作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充分融合,開展東北黑土地智能化農機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化應用研究現代農業新模式。
在位于內蒙古扎蘭屯市的中科院“黑土糧倉”先導專項大河灣示范區內,現代化的無人化智能農機來回穿梭,它們正對秋收后的土地進行耙地等整地作業。“與傳統農機相比,新一代智能農機更像計算機、手機、農機結合的綜合體,6-8個人就能完成1萬畝耕地的耕種,智能農機裝備通過與衛星、無人機、地面傳感器、土壤能譜分析儀等設備聯動,將采集的數據及時匯總到指揮中心,后臺通過分析建模作出智能決策,為黑土地建立電子檔案,實施保護性耕作。”坐在一公里外的指揮中心操作臺前,中科院計算所高級工程師陳海華為我們介紹。
中科院計算所正高級工程師張玉成說:“我們正在摸索一條既不降低綜合效益,還能保護東北黑土地的模式,在保障農業生產節本、增效、提質、增量的前提下,實現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未來將服務內蒙古東部的四個盟市乃至東北地區。未來5年內,大河灣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計劃推動3萬畝核心示范區東北黑土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級,綜合效益提升10%以上,5000畝新能源智能農機作業示范區人力投入減少50%以上。”
“農事作業的智慧化進程是大勢所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張佳寶告訴記者,大河灣示范區正是通過理念上的創新,逐步來實現綠色生產、智慧化生產、規模化生產。
通過探索研究,內蒙古各級農牧部門聯合科研教育等單位組建科技創新團隊,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技術攻關,圍繞東北黑土地保育、土壤侵蝕、耕層建設、土壤養分平衡、水土流失治理、綠色低碳等問題開展技術研發與集成創新,總結推廣了符合內蒙古實際、可推廣、可復制、能落地的一系列東北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著力構建東北黑土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在“十四五”發展的關鍵時期,內蒙古將繼續深化落實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以提升糧食產能、促進東北黑土地資源持續利用、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為中心目標,分類施策、分區治理,著力實現東北黑土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進一步夯實內蒙古糧食安全基礎,為“中國碗”添好“塞外糧”。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昊
南寧武鳴區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實現耕地“非糧化”“非農化”
六部門在78個城市聯合開展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
長江保護法實施一年多成效如何?——從執法檢查報告看長江保護現...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80萬噸大關
[湖南]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山東]山東多措并舉保障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四川南充:發布《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
各地多措并舉全力保暢 讓快遞再次“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