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8 11:53
大道天地闊,山川日月新。為豐富全區群眾的春節文化生活,不斷推動我區群眾文化高質量發展,城陽區文化館在春節期間,推出“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新春文藝精品展播活動,集中呈現一批優秀原創文藝作品,為市民群眾在春節假期中提供一場足不出戶便可享受的“文化盛宴”,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展示城陽文化力量。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瓷韻禪心》傳統刻瓷技藝展示。
作品欣賞

兔年大吉

沁園春雪

仁者壽

老子悟道圖
高山流水

白石老人肖像

毛主席像

龍馬精神

見賢思齊

禪詩

凌波仙子

歲朝清供

雄風

雄雞報曉圖

威儀莊嚴
簡介
刻瓷藝術歷史悠久,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術,秦漢時便有剝鑿瓷釉的方法,稱為“剝玉”。從魏晉開始,隨著陶瓷業的發展,大量精美的瓷器出現,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賞玩瓷器之余,很想把詠詩題文的墨跡留存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當時的藝人們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單線刻出文、書、畫的輪廓,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窯瓷器的裝飾,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紋后施釉燒制的典型代表。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真正的刻瓷是從清初開始在瓷釉上雕刻。在民間開始有了專門從事刻瓷的行當,但大多數以平刻為主。直到乾隆后期,由于經濟的昌盛和統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清廷特意在皇宮中設置“造辦處”,專門制造宮廷使用的工藝品。其中有人能用刀在瓷器上刻書法、山水、花鳥、草蟲等,且栩栩如生。這個時期,刻瓷真正發展成為了一門新的瓷器裝飾藝術。
在清同治至光緒年間,書畫家鄧石超、華法在瓷器上自寫、自畫、自刻,促進了刻瓷的發展。華法的刻瓷以工筆山水畫為主,以刀代筆,運用自如,并傳授給北京朱友麟、陳智光等人。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廷農工商部工藝局學堂設有鐫瓷科。朱友麟為第一屆畢業生,后留校任教。他的傳世作品有“一品紅”等。20世紀,北京、上海、淄博、青島、南京等地均產刻瓷。刻瓷所用的特制刀具用高碳鋼和金剛鉆石制成,頂端呈錐狀,便于在堅硬的瓷器表面刻、鑿。
在上世紀初,刻瓷流傳甚廣,盡管藝術水平參差不齊,但民間藝人都掌握著這套在瓷器上雕刻的本領。后來,因為戰亂,這門技藝逐漸失傳。解放后,刻瓷技藝的興起是在上世紀70年代淄博瓷廠派人到青島向青島工藝美術研究所石可教授求學刻瓷,從此拉開了淄博刻瓷的序幕。有不少刻瓷作品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和友人。
所以說刻瓷是“刻”在前“瓷”在后,無論哪種刻瓷都不能忽略“刻”的功夫,否則就失去了刻瓷的意義。刻瓷藝術是刻出來的藝術。
作者簡介

王濤,城陽區傳統文化志愿者,德瑞軒軒主,民間藝術家。他的刻瓷近年來,名聲鵲起,享譽島城。以其精湛細膩的刀法,別致的構思立意,深得業內人的推崇和喜愛。其作品曾在《美術大鑒》《半島都市報》《青島電視臺》《城陽電視臺》專題介紹。
日有熹,月有光
富且昌,壽而康
新春嘉平,長樂未央
城陽區文化館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我區群眾文化發展的市民朋友們致以衷心的感謝!
祝您瑞兔呈祥、平安喜樂
有趣有盼得償所愿
我們也將砥礪奮進
不斷完善文化館各項服務職能
為全區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為加快建設灣區都市活力城陽書寫群眾文化新篇章
來源 :城陽融媒
記者:郭寧
新春走基層丨河北井陘:鄉村振興結碩果 千年古縣煥新生
新春走基層 | 安徽蚌埠:農旅融合鋪就致富路
【守護萬家團圓平安】山西公安MV:不忘初心
新春走基層 | 棗莊市孟莊鎮峨山口:草莓飄香慶新春
春運里的中國,充滿勃勃生機(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
春節不“打烊”,守護萬家燈火!城陽區全力筑牢春節期間安全防線
新春走基層 | 夏縣:雪潤山鄉
新春走基層 | 夏縣舉行2023年“運才興運”在外優秀人士新春聯誼